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统计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刘尧成  李想 《统计研究》2019,36(10):74-86
本文应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了2005-2017年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金融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金融周期所处阶段的变化,金融波动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显著的非对称性双重门槛效应,主要体现为如下两点:首先,金融周期处于膨胀期、平稳期和萧条期时金融波动对经济增长会产生负向影响,但从影响系数值的大小来看,处于膨胀期时最大,是后两者的2倍之多,处于平稳期时最小且并不显著;其次,分区域的稳健性检验表明,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双重门槛值出现得早,且两个门槛值间的区间要比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区域宽28%。这些结论说明,经济增长对于金融波动的容忍弹性会随着金融周期所处的阶段而变化,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放大经济增长对金融波动的容忍区间,但也会加速金融周期处于膨胀期时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这使得当前我国存在着进一步发展金融水平和严控金融风险的矛盾,对此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首先分析了中国储蓄率偏高的含义并对偏高的程度进行了测度,指出偏高程度不断上升是中国高储蓄率动态的主要特征事实。随后,建立一个扩展的缓冲存货模型,分析了存在信贷约束时,随机冲击对储蓄率的动态影响机制,指出该机制中存在着"金融加速器"效应,表现为居民在面临随机冲击时通过增加储蓄会获得流动性溢价,而且流动性溢价与随机冲击的程度成正比,因此该效应会放大储蓄率的波动。最后应用该模型对1978年至2013年中国储蓄率动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该模型不仅能够解释中国储蓄率不断上升的长期趋势,也能够较好模拟其短期的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求解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的两国模型,分析不同消费替代弹性下技术冲击和货币冲击对一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影响。指出随着一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当存在粘性价格且消费替代弹性很小时,负的技术冲击和正的货币冲击都会使得一国的均衡汇率水平升值和外部资产盈余,且都会收敛于偏离封闭经济的“0均衡”的新稳态。这给中国当前的经济外部失衡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解释,本文也依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应用基于MCMC模拟的TVP-VAR-SV模型分析了中国2000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间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以及国际收支之间的动态关联性.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中国汇率和国际收支冲击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2007年之后影响加大,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原因;其次,经济增长冲击可以解释样本时段内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趋势,说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受我国经济基本面的影响明显,但是国际收支冲击对汇率波动的影响与传统的理论结论并不一致;最后,中国经济增长冲击可以解释样本时段内国际收支长期的“双顺差”,而汇率冲击会使得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向新常态转换的冲击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国自2007年以来逐步向新常态经济转换的冲击影响机制。我们应用SV-TVP-VAR模型分析了2001Q1~2015Q3间以技术冲击和投资冲击代表的供求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动态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这两种冲击的影响机制都在2007年左右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首先从影响的方向来看,投资冲击的短期影响为正但波动性加大,中长期的影响则变为负值且影响逐步增强,而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逐步增强,但从2014年以来其影响有所下降;其次从影响的数量来看,分时段的方差分解表明2007年之后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解释力度大幅上升,而技术冲击的影响比较平稳。这些结论说明中国经济向新常态的转换主要源于需求侧的不利冲击,但最近以来供求冲击都呈现了不利影响的趋势,为此我们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