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54篇
  免费   1157篇
  国内免费   104篇
管理学   2986篇
劳动科学   147篇
民族学   7889篇
人才学   716篇
人口学   205篇
丛书文集   7317篇
教育普及   1篇
理论方法论   1614篇
综合类   17086篇
社会学   3506篇
统计学   648篇
  2024年   121篇
  2023年   639篇
  2022年   365篇
  2021年   571篇
  2020年   690篇
  2019年   587篇
  2018年   276篇
  2017年   612篇
  2016年   830篇
  2015年   1225篇
  2014年   2878篇
  2013年   2452篇
  2012年   3058篇
  2011年   3314篇
  2010年   3209篇
  2009年   3015篇
  2008年   3696篇
  2007年   2802篇
  2006年   1983篇
  2005年   2027篇
  2004年   1653篇
  2003年   1458篇
  2002年   1217篇
  2001年   1281篇
  2000年   927篇
  1999年   418篇
  1998年   241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0-191之中国化实践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于消除中国传统个体弱创造之异化问题,也在于发现中国传统文学个体的创造经验,提炼出“个体化理解世界之创造”[1]的观念。中国现代个体在追求文化的自我实现过程里,从自身感性生命经验与文化性生存体验的矛盾张力中洞见自我“个体化理解世界”的独特问题,以之实现对儒道文化的批判改造,不仅可以形成中国现代个体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而且可以促发中国现代个体文化哲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征稿启事     
《西部蒙古论坛》2020,(1):F0003-F0003
自创办以来,《西部蒙古论坛》发表了大量有关西部蒙古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民族关系和现实问题方面的论文和资料,有力地促进了蒙古学的发展,起到培植蒙古学研究新秀的园地作用,开拓了各民族专家、学者相关研究学术对话渠道,从而被国内外研究中国蒙古学的各民族学界同仁所瞩目,为从事社会科学的相关各界人士所重视。随着日益增强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美好生活建设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又是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的价值追求,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坚定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因此,通过对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厘清美好生活的价值内涵,同时,加强对现阶段制约民族地区协调统一发展所存在的主要因素的研究,明晰建设民族地区美好生活的理念,对于构建民族地区美好生活建设的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肖群忠 《船山学刊》2015,(3):109-112
<正>《伦理与传统伦理论集》是本人2007至2014这八年来公开发表相关主题论文的一个选集,能由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本人深感欣慰。在此之前,本人曾有两个论文集,即《道德与人性》(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伦理与传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前一本选集了我自1982年至2002年这二十年发表的部分论文,后一本则选集了我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职以来四年间(2002—2006)发  相似文献   
5.
涉及民族因素群体性事件是指发生在我国某个区域呈现一定规模并关系到民族或者宗教性因素的有组织的集体行为。从民族政策与法律的角度而言,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参与人群或当地政府某些部门法治意识淡薄,而我国相关政策法规还有待完善,当地政府有关政策信息并没有依法公开,不注重利用和构建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为此,要对涉及民族因素群体性事件进行防控,一方面要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和涉事地党政领导干部法律政策规范意识的培养,树立法律信仰,另一方面要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和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严格做到依法办事。  相似文献   
6.
7.
8.
《共产党宣言》科学归纳了资本主义文化形成的历史进程,对世界历史境遇下的文化发展趋势作了详尽的阐发.透过“世界文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具体进路,呈现了文化随生产力、生产关系、全球化而发展的基本逻辑,提供了文化建设与文化治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文学”思想考察当今诸多的文化现象与有关文化发展的思想观点,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思想洞见.文化具有经济性,也具有政治性;具有民族性,也具有融合性;文化发展具有被动性,也具有主动性.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封闭主义、“普世价值说”与文化发展的基本逻辑相背离.创新、交流、自主应成为文化建设与文化治理坚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过程。但民族复兴思潮发展到"民族复兴运动",则是1931年以后之事。它率先起于民间,本只是"思潮"的一种强化说法,但这种社会意识氛围却正好为取得执政地位不久的国民党当局所运用。国民党一方面输入传统儒家精神,一方面公开鼓吹独裁救国和对领袖的绝对服从。在多种合力推动下,1930年代中期"民族复兴运动"进入舆论论述高潮。这些论述涉及到"民族复兴运动"的总体阐释,也涉及如何结合各自的行业或从事的事业贡献于"民族复兴运动"。时人迫切希望"运动"能落到"实处",但落实不易,"高潮"成"高调"。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5,(5):234-239
网络群体的从众特性是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用网络世界结构模拟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网络,借鉴经典的心理学从众理论,同时引入"网络水军"的概念,构建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从众模型,通过模拟仿真研究从众特性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没有外部影响时,不论初始观点如何分布,都能达到0-1观点相平衡的状态,但网络水军能打破这种均衡,影响网络舆情的最终走向。引导网络舆情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消除网络水军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疏通"与"堵塞"双管齐下,既要传播正确的思想导向,又要及时遏制不良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