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56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320篇
社会学   19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妇女解放运动在文学批评界的分支,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分析评述其重要的理论观点,进而把握女性主义批评的精髓要义,廓清其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前景 和走向.  相似文献   
2.
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的背景(女权主义运动)及其理论成果对中国女性意识的崛起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有着或深或浅的影响作用。通过梳理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的兴起和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指出这种影响作用是相互的,它不仅对促进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审美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批评话语的重建,乃至中国的妇女解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世界范围内的女性主义文论的成熟和进一步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恩有关悲剧的理论是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落后阶级、反面人物能否作为悲剧人物来写;如果可以,他们身上有没有喜剧因素;恩格斯关于悲剧的论断是不是对所有悲剧本质的概括.认为运用变换主体视角的方法进行具体分析,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把人物归入不同的主体,其面对的客体会发生变化,潜藏在同一人物身上的悲剧性、喜剧性就会得到不同的突显.  相似文献   
4.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他在中国戏曲喜剧、悲剧、正剧和历史剧的创作中 ,全面营造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典范文体模式 ,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我弥留之际》究竟应算作是悲剧性作品、喜剧性作品,还是史诗性作品,或者其它什么,这的确是个问题。针对评论界莫衷一是的论述,本文拟以诺思罗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为武器,阐述这部小说的悲喜剧特质和传奇或浪漫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及其特点都是基于社会性别 ,从长远的斗争目标来看 ,女权主义要用“关怀”代替“平等”这个口号 ,并在此基础上 ,形成一种新的“女性写作”。  相似文献   
7.
女性诗歌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躯体写作后,90年代转向了语言写作。90年代以来,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对诗歌认识的改变,女性诗人不仅以诗歌的姿态表述自己,而且以具有女性主体性的"人"的立场进入诗歌,聆听和感受世界,既不放弃性别立场,又不放弃艺术价值,使女性诗歌达到人文价值与诗性价值合一的高度。90年代女性诗歌的语言写作,使女诗人以独立的女性话语与充分女性化的写作策略,实现了女性世界的完全自立和性别表达,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体系,从而实现了女性诗歌写作的"宁静的丰收"。女性诗歌从此走上包含性别但又超越性别的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聊斋志异》的《犬奸》、《贾儿》、《成仙》三篇小说进行了再次解读,特别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红杏出墙"的女人的处理方式进行了重新阐释和分析,进而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discursive perspective on the dilemmas of sameness and difference feminism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for change projects. It explores how equal opportunity officers dealing with gender issues and introducing equality legislation in practice construct the meaning of equal opportunities.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pretative repertoires and ideological dilemmas drawn upon in ten interviews shows the highly context‐specific use of four different repertoires constructing gender equality: the sameness, difference, bandwidth and deconstructive repertoire. Interpreting the shifts between repertoi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deological dilemma, new avenues for change are explored.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simultaneous use of all possibl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might be a worthwhile objective.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