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8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38篇
管理学   392篇
劳动科学   40篇
民族学   97篇
人才学   62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847篇
理论方法论   177篇
综合类   2710篇
社会学   536篇
统计学   173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267篇
  2014年   500篇
  2013年   280篇
  2012年   346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306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很多人都知道把两个核桃握在一起比较容易打开核桃,其实那样也蛮费力气的,小编有个更省力的办法教一下大家:首先,准备核桃一枚,然后拿出你的钥匙——要尖尖头的那种!找到核桃连接树枝的部位,  相似文献   
2.
在某种程度上,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探讨构成了哲学的核心使命,不同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构成了“人”这个同一性概念的差异化的不同侧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讨论:(1)苏格拉底对“认识你自己”的思考;(2)“人”这个词在汉语语境中的含义;以及(3)对作为一种现象的“人”的本质,尝试进行现象学的分析描述。从现象上看,人既是一种“能在”,也是一种“应在”,正因如此,人才有目的地、应然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通过其符号化能力而具有自己的历史意识,因此能够积淀自己的文明与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孕育自身朝向未来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刘远来 《源流》2015,(3):64
春回大地品《源流》,篇篇精彩"卷首语";窗外佳景无意赏,内容丰富吸眼球;"老区风采"特色浓,"专题"鲜明意味长;根植老区底蕴厚,八方文明齐颂扬。夏日炎炎品《源流》,"特稿"高雅引瞩目;似火热浪悄然去,淡淡墨香扑面来;能祛虚火"小言论",新知让我眼大开;甘苦滋味数"人物",怡情益智美名扬。秋高气爽品《源流》,无限风光任君赏;"老促会园地"闪亮,  相似文献   
4.
清代经由长期理性共识的积累与提炼,在森林保护方面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多元共治"法律理念,并构建出符合森林生态治理内在要求的法律制度。古今森林保护问题的表现形式虽不尽相同,但受历史传统、法律文化、森林自然特征等方面因素影响,古今森林保护法律制度在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中关于多元共治的内在逻辑要求具有相通性。清代森林保护多元共治法律制度对完善现代森林保护法律制度以及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实效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6.
考虑由新能源汽车租赁企业和政府组成的二级系统,在需求率为随机且与推广努力水平相关的市场环境下,建立了新能源汽车租赁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博弈模型,探讨了分散决策、集中决策、收益共享与成本共担契约下的最优车队配置和推广努力水平,并对三种情形下的最优决策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分散决策情况下无法实现系统协调,通过引入成本共担与收益共享组合契约,当契约参数满足一定条件时,该组合契约模型不仅可以实现系统协调而且可以使系统成员达到帕累托改进。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了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环保网络舆情呈现出数量多、热度高等特点。环境保护与民生紧密相关,网民的"共情"心态、民众普遍对他人遭遇的环境问题或困扰感同身受,是环保网络舆情高发的重要因素,也是官方处置此类舆情的基本语境。官方在环保舆情应对中同样需要具备"共情"思维,理解民众迫切希望改善环境的情感,在网络理政的制度下主动为民众排忧解难;并宽容、体谅他们在舆论监督中存在的情绪化表达、信息失真等情形,且通过有效路径避免这些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8.
陈忠 《人文杂志》2015,(3):113-120
伴随世界文明的生成与转换,城市与伦理历来相互关联、相互生产,城市-伦理生态具有多样性、非自足性、变迁性。当代城市化的深化使伦理与社会的关系,使这个世界的伦理图景与伦理生态,发生了重要改变。分化与纠缠、变化与固化、多样与单一等诸多矛盾表明,当代城市社会正在遭遇深刻的康德悖论式的伦理冲突。一方面,城市化的推进为伦理转换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任务;另一方面,伦理的自觉、现实推进,又将为城市化的规范化、合理化提供基础支撑。建构一种更具语境张力,更具包容性、现实性、此在性、有限主体性底蕴的城市伦理,着力推进"此在单元""此在空间"的伦理化,对城市社会的合理化、可持续具有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9.
环境软实力即环境能力对地球生命和人类生存所发挥出来的柔性滋养与再生功能。不断加速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因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了环境能力衰竭、环境软实力丧失。恢复环境能力、提升环境软实力,就是通过对环境的作为和不作为之双重方式,使其重获滋养地球生命和人类生存的再生功能。恢复环境能力、提升环境软实力,应接受层累原理、突变原理和边际效应原理的引导,并在此基础上遵循共互原则和惟生命原则。其具体的行动落实,就是既尊重自然、生命、事物的本性而不作为,又要在必要的作为中担负起对环境的维护责任。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