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一词,顾名思义,在中文语境中本指用文饰来转化,即主体人用文饰来实现自己由自然人向文化人的转化,诸如其生存经验的积累、情感表达的增华、伦理秩序的选择、生活习惯的传承等等,皆是文饰的具象化表现。然由文化之词源亦可推知,在主体对自己文饰的同时也必然对其原具的质有所遮蔽,宋程颐在《伊川易  相似文献   
2.
从距今数万年的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 ,先民们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品 ,包括原始岩画、彩陶美术、青铜文饰以及帛画 ,展示了我国早期造型艺术美学特征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先民对色彩、线条的独特的感悟 ,以及作为造型艺术代表的龙凤形象  相似文献   
3.
六朝佛经翻译的文饰倾向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时期佛经翻译的发展趋势是由重质实的直译转向重文饰雅正的意译 ,此种转向促成了六朝人崇尚华丽藻采的文学思潮的形成 ,并对四声的发明具有催生之功。佛经翻译的文饰倾向极大地影响了六朝文学的发展风貌  相似文献   
4.
<周易>贲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事物经过文饰可以更美;文饰需要有一个限度,朴素与自然是文饰的最高境界;贲卦卦爻的层层推进,显示了美由淡而浓而淡、由质而文而质的变化过程.中国美学的历程基本上沿着贲卦指引的方向前进,虽几经曲折,但最终还是得以实现并走向深入,这是贲卦对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据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份关于永久化妆问题的研究报告介绍,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研究人员注意到,采取墨水注入等方式对脸部"美容"后,美容对象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为评估这种破坏的持久性,他们对92名出现过类似问题的女性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6.
张和平 《浙江学刊》2000,1(1):113-118
文化是人类本质的全面外化,人的本质需要既是文化的起点又是文化的终点。人的本质需要主要有两点自我保存(人的生物性意义上的自我满足)与自我实现。就自我实现而言,人类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完成类存在的特殊性,尤其是与一般动物(生物本能)构成区别;就自我保存(自我满足)而言,人类又必须使自已的生物本能获得充分的满足。前者要求文化尽可能地掩盖人的生物本能,后者则又要求文化尽可能地满足人的生物本能——这就是文化的命运。因此,文化注定是双重性格的,也就是说它既是遮掩品又是点缀品,体现了文化的文饰功能。  相似文献   
7.
<周易>中提出的"文"的概念,它大体上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为"文明",二为"文化",三为"文饰"."文明"在<周易>中以"山下有火"的形象出现,说明中华文明在起源上是重"象"的,这与西方文明重"言"有所区别."文化"重在"化","化"在中华美学中表达了主客统一所达到的"和谐"与"圆融"的境界."文饰"说明中华美学是重视外在表现的,但这个修饰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修饰的最高境界是无饰,也就是"自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美学原理、性爱美学、美育、应用美学四个方面论述了王统照的以统一调和为本质特征的和谐美学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铺首与饕餮这两个概念的考释,阐述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从而纠正学术界的一些不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为人过于直率,说话过于直爽,就显得粗俗野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