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36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严复是我国近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翻译《天演论》 ,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提出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的语域偏离与语篇幽默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在全国热播,掀起一阵收视高潮,其原因值得探究。本文运用Hauiday的语域理论,试从语域转换、语域混合和语域借用角度来分析该剧的幽默语言特点,探究其产生具大幽默效应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对徐訏小说《彼岸》的研究有较多的成果,但是,海洋与海洋文化是两个被忽视的话题。《彼岸》是一个独特的文本,从文化、人情、哲学与宗教等方面看,它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彼岸》,海洋不仅是叙述空间,更是书写、赞美的对象。露莲的神性、锄老与海洋融合的哲学是救赎迷狂现代人的资源,后者隐逸于海洋的人生境界是"我"的彼岸。《彼岸》深入海洋的灵魂,抒写海洋包容、博大的品性,讴歌海洋宗教的神性,对海洋审美内涵的挖掘与拓展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4.
在翻译西德尼·谢尔顿的自传体小说《我的另一面》的第一章中感受倍深,从忠实传意、瞻前顾后、运用技巧等几个方面归纳,进而研讨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何以异中求同、变中求信,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翻译行为既受限制性约束,又有创造性的自由,其本质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协调。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中始终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结构,因受到他人的制约,其笔下的人物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个体甚至因他者的入侵而走向异化或毁灭,这与拉康哲学中关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论述相契合.借助拉康镜像论、凝视论、他者论来解读张爱玲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深入发掘其笔下人物的自我建构过程,细致辨析张爱玲运用的“窥视”笔法,通过《传奇》增订版等具体个案分析他者欺凌与自我毁灭的二元构成.从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视角观照张爱玲创作,有利于多角度地深入思考张爱玲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论比较诗学及其他者视域的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化时代的汉语学术界,比较诗学研究是中外文论走向汇通性研究所展开的主流方向,比较视域是比较诗学在学科研究上得以安身立命的本体,他者视域是比较视域构成的内在品质,他者视域在比较诗学研究中秉有的两种文化立场。异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者以及国际汉学家所使用的一个专用术语,以语言与民族血亲关系的本质差异性而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本质上互为异质文化,即两者互为异类,对方都是自己的非我因素。比较诗学研究者诉求跳出本土学术研究领域的单边文化主义,主张以一种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的开放眼光来从事普适性的、整体性的、国际性的中外诗学研究,从而规避本土文论研究的一元性和惟民族性。比较诗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主张中外诗学研究之间的相互看视,主张中外诗学双方之间互为他者,认同一个民族的诗学相对于另一个民族诗学来说,两者之间就像镜与灯一样,可以相互镜照与相互照亮。交集理论是比较诗学在学科理论建设上简明及有效回答视域融合及比较研究如何可能的学理观念。  相似文献   
7.
Over the past 20 years, rural areas in Western societies have transformed from a production to a consumption space. Much research on rural diversific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has focused on farmers and their wives. However, it is useful to examine side activities run by non-farm women which have slowly emerged in the last few years. In view of discussions about rural decline, the value of such activities should be looked at in a new light. Although these activities may not significantly reverse unemployment figures, they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glue’ to motivate a household to remain in declining areas as small-scale economic activities contribute to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and a higher level of well-being. In this article we draw on the personal stories of women who undertake side activities in the Veenkoloniën, the Netherlands. We explore the factors that enable these women to start a side activity and the related organizational and emotional struggles they face while running such activities within the perimeter of their home. We further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side activities for the empowerment of women in rural households.  相似文献   
8.
"民胞物与"是11世纪思想家张载为解决社会贫困而建构的新型理想社会,主要内容包括恢复井田制度和重建宗族组织两个方面.该理想的产生与张载独特的社会视觉有着直接的关系.社会平等作为这一理想的核心与奋斗目标,开启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理想社会的新追求.  相似文献   
9.
《奥瑟罗》:一个西方"他者"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莎士比亚的悲剧《奥瑟罗》是由意大利小说家钦齐奥的<故事百篇>改编而成的.但改编不仅是一个文体转换的过程,更涉及到政治文化权力与文本建构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原小说中无名的摩尔人被起名为"奥瑟罗"、故事场景从威尼斯到塞浦路斯的转换、主角命运从被判流放到刎剑自杀的安排等,体现了伊丽莎白时代后期英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剧作家创作动机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复杂的操作过程,《奥瑟罗》既建构起一个西方的"他者"形象,迎合了主流意识形态,满足了观众的愿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当时流行于西方社会的有关黑人的刻板印象,体现了剧作家超越种族、肤色和文化差异及包容一切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萨利·摩根的<我的位置>为例,试图分析土著人是如何在寻找自己家园的道路上历经沉默、彷徨、好奇、言说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文章分别对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对待其土著身份和土著历史的态度进行了讨论,指出土著民族在经历了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多地文化主义之后,逐渐由自我束缚、压抑转变为主动去触动内心深处的"痛楚",揭示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身份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