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6篇
社会学   4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法制的中国经验及其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建立并进一步巩固发展,这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它为当代国际社会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对民族团结概念作宪法安排以建构公民认同;以少数民族干部制度作为沟通的制度性安排;自治权作为发展权的制度设置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设立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独特安排,保证了民族关系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以多元与一体并存的发展形式,保证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平等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构想,以此来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内部族群关系的总体性引导。此后的研究者以诸多证据及论述阐发"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进程,但对于在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下之既定"一体"格局中社会内部多元分化发展的图景,特别是现实的分化与地方自治机制,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这种片面的关注维度隐含有一种历史主义的偏颇。如何在现实的"一体"的格局之下去理解和呈现"多元"发展以及多样性的社会与文化的存在及其演进过程,构成今天所提"一体多元"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天人统一观 ,尊重生命 ,兼爱万物是这一伦理思想的主题。寡欲节用是中国古代珍惜自然资源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就已形成了渗透环境伦理意识的政法理念。不同于西方传统伦理学所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先哲主张保持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是保证和维护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对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理论借鉴价值。在当前现代化建设中 ,有分析地借鉴我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思想 ,对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伦理学 ,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语言风格作为文章风格和文学风格的基础 ,对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共性的角度讲 ,杜诗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 )语言风格的选择与不同的表达内容及交际对象相吻合 ;(二 )多种语言风格在杜诗中形成有机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5.
论德国哲学的神秘主义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林 《文史哲》2004,1(5):128-133
德国古典哲学以其深刻的思辨和晦涩的语言而著称,与前此的英国经验论、大陆唯理论以及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德国式的思辨理性或辩证理性与中世纪以来的德国神秘主义传统有着密切的思想渊源关系。从艾克哈特的神秘的"心灵之光"到马丁·路德的内在自由的自我意识,再到雅各·波墨的深刻诡异的"神智学",都包含着一种在最高的神秘意识或认识中实现对立面的同一的思想,这种思想成为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理性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6.
周四丁  焦莹 《云梦学刊》2012,33(1):63-66
利益至上导致义利天然对立,但是工具性关系能够实现义利统一;工具性关系使君臣关系有三点突破:依赖而不是主宰臣民、成就臣民的“富贵之业”、臣民只能以农战得富贵;工具性关系促进了君与民、民与民之间的平等.这也是工具性关系铸就强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明代道教世俗化是道教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宗教转型,其成因一方面源自于道教自身发展的逻辑,这可以归结为神仙信仰的动摇、内丹术的通俗化以及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吸收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源自于道教特别是正一道,因其"益人伦,厚风俗"的社会政治功效而受到明代统治者的推崇,继而渗透于世俗的道德伦理生活中。与此同时,正一道自身作出的变革,特别是天师张宇初对道教规范和思想两方面的建设与提升,实际上使道教更好地适应了世俗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托尔金的语言观念根植于比较语文学及巴菲尔德的古代语义整体论,且形成了具有原创性的概念语言审美和天生语言,它们对传说故事集中的语言发明、神话创作和文本细节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道路作为人为的物质形态,因附加了人的社会性而使其社会与文化内涵丰富。同样,当前的筑路狂潮与人文视角下的道路研究稀缺之间的现实矛盾决定了道路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尝试构建起道路民族志的研究框架,以黔滇驿道为例,探索其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贵州社会文化及民族关系格局的影响,进而探讨国家在不同时期如何以其为载体策略性地获取统治正当性的过程。另外,思想的启蒙与发展主义的助推是当前造路运动出现的核心动力因素之一,而随之伴随的道路隐喻及现代性危险和不确定性特征在此过程中有所凸显,本文也借此对当前近乎神圣化的泛发展观进行一些梳理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他既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天使,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在他充满矛盾冲突的性格中,葛利高里这个悲剧形象实现了他的审美价值以及独特的悲剧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