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2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90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族民歌的审美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民歌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主要表现在人情美、意境美、哲理美、风情美、绘画美、音乐美、形式美等等。从壮语实际、社会和生活环境、民族心理、审美观、歌唱历史、良操美德诸方面入手 ,可以洞见壮族民歌审美价值的成因。优美的壮族民歌在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启东 《社科纵横》2006,21(8):104-10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经济法以其特有的平衡协调的本质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契合,这决定了经济法在社会保障、维护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途径和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和战略要道。舟楫对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这一地区运输的大动脉,更是旅游的主力军。此外舟楫与本地区的民俗和文化水乳交融,有着深厚的积淀和内涵,舟楫文化对该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信仰在教师的教育生涯中起着精神引领和行动准则的功用。教育信仰的养成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进行: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二是确立积极的教育情感;三是形成坚强的教育意志。三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教师教育信仰就会逐渐养成。  相似文献   
5.
动机与第二语言习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机是学习第二语言成就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研究实验已经证明动机在人类认知过程中起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打算对动机,融合性动机和功用性动机及其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选修课的教育功用入手,结合时大学生选修课的现状分析,探寻大学生选修课的特点以及选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善的建议,希望对于改善大学生选修课现状、完善大学生选修课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月亮与中国文学有着与生俱来的缘份,以月入诗是文化积淀的自然表现.中国文人墨客对月亮有一种独特情感,在浩若烟海的诗词作品中,月亮意象以其独特的方式进入诗词使诗词增色,它被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打上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印记,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和、中庸、含蓄的文化特质融为一体,进而演化出内涵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相似文献   
8.
红山文化玉器以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造型独特、制作技艺精湛和自成体系的用玉制度而闻名于世,它是我国史前新石器时代最具典型、最具影响力的玉文化之一。红山文化各类遗址及其出土的各种实物资料所反映的信息表明,红山文化玉器大体表现为装饰性、通神祭祀和礼器等功能。随着红山文化神本社会的发展,装饰性功能越来越附属于通神祭祀性功能。在通神祭祀性功能中,又可分为用于图腾崇拜的族徽、祭祀用的神器(法器)之不同。红山文化各阶段玉器的不同功能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花泽 《山西老年》2010,(3):41-41
花篮的功用甚多,如在喜庆宴会、迎送宾客、庆贺开业和演出祝贺等活动中使用。家庭节日布置和艺术插花,也常有运用。花篮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严复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实际状况为证,论定严氏确应归入学家的“同光体”诗派;继而剖析严复渐趋倒退的政治立场,视诗文为“小道”、仅可作“怡情遣日”之具、追求醇正古雅的文学思想,以及对国民素质低下的片面认识,揭示了严复传播西方文化与固守旧诗观念这一矛盾现象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