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伍子胥的事迹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到<伍子胥变文>,是从史书到文学作品的改变,伍子胥则由历史人物变成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本文以<左传>为本,兼及其他文献,探讨<伍子胥变文>的历史真实性.文章认为<伍子胥变文>的内容许多与历史事实相违或为史实所无,至多算是七虚三实.作者突破了忠君观念和家族血缘观念的藩篱,以正义和道德作为评价人物的唯一标准,美善击败丑恶、弱小战胜强暴是作家构思文学情节的尺度,作者的价值取向非常明确.  相似文献   
2.
采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对变文中的词缀进行全面透视,初步揭示某些词缀的运动轨迹,并指明汉语词缀的发展是汉语双音化的一个内在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敦煌变文是文学作品,但是往往真实地反映出唐代的社会现实,是研究唐史极为宝贵的资料。而吐鲁番出土文献有相当一部分是唐代原汁原味的政治、经济、法制文书,将吐鲁番文献与敦煌变文相互观照,实现文史互证,是一条可行之路。从这一角度对敦煌变文名篇《鷰子赋》进行再研究,能更好地理解其文句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4.
罗曲  高翔 《民族学刊》2019,10(1):88-94, 126-128
在贵州彝区的毕摩文献里,有一部反映孝文化的文本《赛特阿育》,与流传于汉区的董永行孝相关文献有密切关系。从情节内容看,《赛特阿育》是对董永行孝相关文本的彝文翻译改写,将其与董永变文、宝卷中的相关文本加以比较研究发现,《天仙配宝卷》应是《赛特阿育》的文本源。  相似文献   
5.
6.
一般认为《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为《史记》《汉书》中相关内容的演义,笔者认为这两篇变文不仅仅是对历史故事的演义,其实是借演义之表象抒发当时敦煌人民的现实心理。敦煌作为古代的边关之地,在每个朝代的国势衰微之时,时常面临被异邦侵占的命运,因而产生了当地人民对家园回归的渴望。产生于唐末敦煌地区的《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借主人公相似的被流落家园的命运来表现当时敦煌人民寻求归家归国的悲伤而不绝望的心境。  相似文献   
7.
孟昭毅 《南亚研究》2011,(4):117-130
近至世界史中古时期才成熟的中国戏剧(戏曲),无可避免地受到域外一些戏剧艺术因素的影响。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印度古典戏剧(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过程的影响问题。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存在"点点滴滴"的影响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是其中的影响、接受或变形等因素目前尚未得到具体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本文通过对傀儡戏等戏剧造型艺术,对歌、舞、音乐等戏剧要素,以及戏剧叙事文体(剧本)等问题的系统考证,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对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影响问题进行探讨和阐发。  相似文献   
8.
小幽默6则     
《领导文萃》2013,(6):80-80
变文 编辑:先生。你的这篇文章写得太松散了。 作者:按散文发,我同意。  相似文献   
9.
《伍子胥变文》在情节上对唐前史籍特别是《吴越春秋》多有因袭,但在复仇行为等细节上,它又大胆虚构,突破了伍子胥故事在以往流传中所形成的注重史实的模式。这些变化是与唐代血亲复仇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在唐代政府对私自复仇的严厉打击以及社会主流观念倡导理性复仇的压抑下,民间浓厚的复仇意识在文学上的反映,其文学史意义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0.
《敦煌变文》的词汇很有特点,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择取其中表"抚擦"义的十个动词,运用穷尽式统计和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动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三个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