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76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305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学古代文选所涉有的修辞现象较为广泛 ,本文从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法古文中选取夸饰、警喻、代称、委婉、引用等辞格进行分析 ,以供学习法古文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2.
林纾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清末停滞凝固的小说艺术模式,为当时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他是近代较早有意识地借鉴西方小说艺术的作家,大大拓宽了爱情小说的艺术领域.其独具特色的"技击小说"为后世的武侠小说提供了可贵的艺术经验.他的小说尽管存在着一些缺陷,但部分作品堪称文言小说的精品.  相似文献   
3.
先秦<易>学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汉初传<易>者继起,<易>学开始成为显通学派.昭、宣以迄西汉之末,今文<易>前后承传大畅其势,以孟、焦、京为代表,形成新的<易>学体系.东汉<易>学的演化表现在今文<易>学与谶纬的合流,以及古文<易>学的由微而显.汉代官学地位的确立大大推动了<易>学空前广泛的流传,而象数说的突出发展构成汉<易>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4.
5.
试析袁宏道小品的语体解放及其与五四白话散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散文文体发展史上 ,袁宏道小品所创造、并在以后得到延续的新的语体是五四白话散文语体形成的历史渊源。这种语体较大程度地摆脱了唐宋古文抑扬顿挫的音节、从容舒缓的语气 ,以接近日常形态的方式组织语言 ,从而能更加准确生动地表现思想情感。这是古代散文语体的一次重要解放 ,并成为五四白话散文的滥觞  相似文献   
6.
强行记诵可以提高记忆力,良好的记忆能力是人生成功的重要条件。牢固记诵,可加深理解。广博记诵,能增强才干。背诵优秀作品,启迪智慧,熏陶思想,净化心灵,改变气质,丰富内涵,提高人的品位,获益良多。古代文学教学应认真抓好背诵环节。  相似文献   
7.
清代乾、嘉、道、咸时代的今文经学,在政治哲学和学术思想两方面对古文经学展开激烈攻击。在学术上,清代中叶的今文经学家对《春秋》三传、《尚书》、《诗经》、《礼经》等儒家经典,以及中国经学史、学术史上若干重要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识,并进行了大量论证。由于时代的变迁,清代今文经学在诸多方面均与汉代的今文经学有着明显的区别。清代中叶的今文经学对中国近代的学术思想也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古诗文名句训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文名句流传甚广,人们对其部分的理解尚有不妥之处。本文择其十者作一辨析。  相似文献   
9.
晚唐时期,古文式微,骈文复兴。以古文起家的李商隐拜骈文大家令狐楚为师,转以骈文济世。但李商隐心存古文道义,其古文创作既受韩愈古文思想精髓的熏染,又有独立清醒的文道观念和文体意识。李商隐古文存世篇目虽不多,但涉及文体种类丰富,以议论、抒情和记人叙事为主的文字各有特点,议论文字笔锋犀利,抒情篇章笔势流畅,记人叙事笔法简约。受古文观念影响,他的骈文既远追六朝骈文华美文体本质,又融入古文雅颂正声,以情动人,与晚唐诸家骈文相比,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0.
三体石经古文借“裼”为“狄”,“裼”从衣、易声,石经古文“易”旁省讹、移位而形近于“爪”.战国文字“(翠)”从爪、从卒(衣),由甲骨文“(襑)”字省写变异,是“卒”的异体;“(翠)”与“裼”无关,在战国文字中不读为“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