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因激进的政治主张和不成熟的民主实践,法国大革命为后世广为诟病。尤其以恐怖专制的雅各宾主义在西方政治话语体系下被反复批驳。费赫尔从国家政治与人民主权之间的关系出发认为,由"指券体系"所催生的国家干预政策与"德性共和国"的虚假预设,是大革命从民主走向专制的内在根源。他们将抽象的道德理想投射于具体的政治领域,并借助暴力手段使之进一步泛化到社会各个层面,从而强制营造出德性-国家-民主的蹩脚统一。当道德的衡量标准被肉身化为世俗的革命领导者时,政治民主就被道德专制所取代。其过程本质是哲学层面的绝对自由仓促应用于现实社会的结果。因此,大革命的失败,归根结底是一场哲学实验的失败。而对大革命内涵的揭示,不是要脱离于它的历史区间以思辨的形式凌驾于现实之上,而是要通过展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从而缩短和减轻历史进程中不必要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家对于画面的构图组织要求甚高,构图更是水墨山水画首先应解决好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画面表现形式、主题思想、意境空间的传达。构图是画家思想感情与自然山水形式的有机结合,构图是由各种因素组合而成,有其内在规律和法则,反映作者对于自然造化的感受与审美意趣,是作者学识、修养、思想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3.
宋代的辟举制度使举主和被辟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用“宾主”一词来概括这种关系是比较恰当的。宾主关系的形成,使得举主与被辟者之间在日常生活中亦师亦友,关系紧密,在政治上同进退,相互奥援,对宋代的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 2 0世纪的王夫之诗学研究中 ,“宾主”说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王夫之的“宾主”说主要是指诗人在创作中处理心与物或情与景的关系时所应依循的原则 ,是以宾主融合 (与情景妙合相一致 )为最高境界的艺术理想。探讨“宾主”说 ,有助于把握王夫之的“情景交融”论 ,有助于认清他的诗学的真面貌。本文试对王夫之的“宾主”说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内涵加以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5.
6.
范缜在梁武帝下诏之后,法云发动"神灭论"大讨论之前,将原著《神灭论》改为宾主问答体形式。在主持发动大讨论时,法云并非大僧正,只因上书启奏反对《神灭论》,故而成为发动了这次大讨论的核心人物。  相似文献   
7.
结合间色之本义和其他相关批语,考察脂评所谓问色法的含义.间色法与<红楼梦>立宾主、别正副的整体创作原则紧密相连.在<红楼梦>叙事中的运用不限于某人某物某事.写"金玉姻缘"的同时又写一"金麒麟姻缘",两者有宾主之别、正副之分.先写"金麒麟姻缘"以引接书中正文"金玉姻缘".  相似文献   
8.
"宾主"最初是作为一种接待礼仪的规则,后来"宾主"的概念引申到文学和美术创作、审美、批评领域中,一般指艺术作品中的主要形象与次要形象的搭配与处理的审美原则,包括主与次、大与小、远与近等二元对立因素,并发展成为中国画创作、审美和批评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范畴."宾主"理念的艺术审美发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宾主"对人类(包括儿童和原始人)"互渗性"障碍的突破,由功利观念到礼仪规范的转化,由礼仪规范到美学观念、原则的转向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别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说《阿Q正传》的人物塑造,其宾主手法的运用是高超的。如以宾衬主:以“看客”的“宾”衬阿Q的“主”,加剧人物悲剧色彩。众宾拱主:以吴妈,小D,王胡,闲人等众多的“宾”的重复出现,以突现“主”的命运的悲剧性,类似新诗中的复唱手法,总之,真正做到“既得主又不弃宾”。  相似文献   
10.
白柯 《阴山学刊》2002,15(1):43-46
构图是创造性的活动 ,本无定法。但通过形象思维 ,在变化统一的前提下 ,平中求奇 ,险中求稳 ,创立新意 ,不落窠臼。须先明确主题 ,处理好章法、空白、宾主、虚实等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