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6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戏剧接受理论在剧场理论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必要特别注意布菜希特的批判接受理论.在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中,观众被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布莱希特的批判接受理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反对共鸣"和"批判性参与".在布莱希特的理论中,不但作者已经死亡,甚至连演员也已经死亡,我们看到的是高扬的受众主体性.布莱希特倡导受众的批判性参与,比接受美学的倡导者们要更早,在这个意义上,布莱希特无疑是批判接受理论的先驱性人物.  相似文献   
2.
黄佐临的"写意戏剧观"虽然概念模糊,理论凌乱,但它确实为文革后戏剧理论的开拓奠定了基础,当时绝大多数具有解放性的戏剧评论都是从各个侧面对黄佐临观点的响应、重申、补充或深化."写意戏剧观"开启了建国后演剧多元化的时代.分析"写意戏剧观"形成的过程、缘由及内涵,可以看出"写意戏剧观"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由戏剧革新的现实需要催生出,我们无须苛求它未能创造出科学体系或强加给它体系.  相似文献   
3.
方珏 《兰州学刊》2006,(12):24-27
阿尔都塞作为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当代西方人文学术领域和左派政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阿尔都塞的《皮科罗剧团,贝尔多拉西和布莱希特(关于一部唯物主义戏剧的笔记)》的文本解读,通过其具有独创性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析论述意识形态与文艺的关系,并揭示这一理论对当代文学/文化领域的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 ,艺术陌生化反叛现实功能的准备工作由浪漫主义诗人完成。此后 ,它在什克洛夫斯基、布莱希特、马尔库塞三人手中得以实现。它针对的目标分别是 :人在现实生活中感性的丧失 ,人在戏剧“娱乐共鸣”迷雾中批判理性、行动意识的丧失 ,人被现实原则及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压抑而感性与批判理性的双重丧失。即使到了后现代 ,它依旧可能发挥对现实的反叛作用。  相似文献   
5.
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在其《四川好人》一剧中得到充分运用,成为该剧在艺术上最主要的特色。用楔子、插曲对舞台上发生的事件进行评价;用插话、引述直接诉诸观众,破坏戏剧幻觉;双重形象、虚设人物的设置显现剧作家的叙事意图;别具一格的收场白引导观众进行对剧情理性的思考。种种陌生化手段的运用,把众所周知和显而易见的东西陌生化,更充分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寓意  相似文献   
6.
布莱希特创立的以"间离-思考-行动"为核心模式的"叙事剧"戏剧理论要求把叙述性、评论性因素引入戏剧舞台,主张"舞台叙述事件",从而引导观众进行理性的评判和自我反思。布莱希特成熟期所创作的《高加索灰阑记》是其叙事剧理论最彻底的体现,该剧从剧本结构、表演手法、戏剧功能等方面很好地实践了他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叙事剧"理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出发点是建立一种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叙事剧,"闻离效果"是其叙事剧理论的重要构成,而中国戏曲在"间离效果"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布莱希特的代表作之一<四川好人>为例,分析了其中的中国戏曲元素以及间离效果的形成.并指出:布莱希特正是在创造性地接受中国戏曲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独特的戏剧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1933年被迫走上流亡之路后,德国作家布莱希特借助来自世界文学中的榜样逐步廓清了"流亡文学"的内涵.在侨居他国的岁月中,与异国文化的频繁交流也帮助布莱希特越来越多地获得了来自异质文化的启迪.在此过程中,"中国榜样"尤其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促使布莱希特将其酝酿多年的寓言剧更名为《四川好人》.在布莱希特逃亡于丹麦、瑞典、芬...  相似文献   
9.
10.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是对现实主义戏剧二分、旁观者视觉机制的变革。"间离"即历史化突出了人和行动的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暂时性和可变性,这为观众、演员批判性地观看、介入提供了前提条件。"间离"是观众、演员、角色三者之间认同-去认同双重运作的观看机制,同时也是观众和演员观看、反思自身的观看的机制。"间离"视觉机制的变革,是布莱希特"复合的观看"的尝试,致力于建立一种争论式参与性的观演关系,观众、演员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观看者,同时也是反思着的行动者。这是现代主义戏剧参与性观演关系变革一种成功的尝试,也是对审美介入的一种探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