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秦文 《社科纵横》2014,(11):120-123
苏轼的历史学说包括历史发展学说和历史编撰理论两个方面,在历史发展学说方面,通过论述历史来阐述唯物主义,讲求知命必尽人事;主张人性有好恶、有善恶;历史发展动力上强调事出有因;用联系的、变化的观点研究历史。在历史编撰理论方面,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正统论;其知人论世的写作标准、反对成说、讲求信史的史笔论以及多种论人方法无不为后人称道。  相似文献   
2.
《论语》以"三知"终篇,在清初朱学意味知先行后的理路。"三知"的目的在塑造君子人格,作为修身处世的要道,关键要找准进入的端口。知命、知礼立足于生命和礼法,知虽在先却又须落实于"为"、"立"君子的实践;知言的从知言到知人是双重的重知,但同时又有自身的行的问题。"三知"之间有特色和作用的不同,但在朱熹"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的基础上可以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走进罗水     
宗荷 《民族论坛》2007,(10):56-57
自1987年以来,文化部在全国开展了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截至2002年,全国已有486个县(市、区)及乡镇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特色艺术之乡"的称号(2007年该活动申报名称统一称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7年,欣闻我省张家界罗水乡正在积极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本刊在省民委副主任赵仁秀的带领下特走进罗水,看看这方神奇土地如今展开了怎样的笑颜。  相似文献   
4.
“尽人事,听天命”、“乐天知命故不忧”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箴言,涵育中国人达观、睿智、不怨天、不尤人的平和心态.由此衍生出的“知命”、“畏命”、“正命”、“非命”、“认命”、“制命”和“造命”等观念,无疑是中国文化极富魅力的哲学命题和为人处世的人生指南.  相似文献   
5.
略论命相论与西汉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王朝需要确立封建专制主义政治权威、意识形态权威与等级秩序。司马迁生当武帝尊崇今文经及纬书谶语符命盛行时期 ,出于对现实政治的考虑 ,不得不用纬书作者的手法 ,把西汉王朝的缔造者刘邦圣化为“庶圣” ,神化为“赤帝子” ;班固则将元后王政君圣化为“圣女” ,神化为“太阴之精”。纬书作者们则将孔丘神圣化为“黑帝子”、“玄圣”、“素王”与刘汉王朝的“制法主”。王充提出察表知命说、禀气说 ,详细论证了西汉大一统封建等级秩序的天然合理性与神圣性。  相似文献   
6.
与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有所不同,孔子所谓"命",主要指运命而言。但孔子不是宿命论者,他强调"知命"、"知天命",要人们透过对命运的体知,认识自己,所以孔子所谓的"知命"就是"认识你自己"。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活着》被认为是他所发表的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福贵,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带领我们品味生死的意义。各种惨剧发生在他的一生中,福贵从容应对,历经坎坷,最终参透人生。本文着重解析小说《活着》所传达给读者的关于至乐,生死,及知命的主题,意从道家思想,主要是庄子的角度探析《活着》,以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者透过福贵所传达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8.
郭店儒简非常重视“命”,主张人们要知命。要知命首先就得“知天、知人、知道”,“知天、知人”就是要“明于天人之分”.“知道”主要是了解“人道”。其次要知命还得“知博”,“知博”就要博学于礼。最后知命要“无必”,即不固执。知命的目的是“知行”,要知行首先就得按礼的要求行事,其次还得明于天人之分,最后还要有智慧。知命的主要途径是“反己”,反己还要具备“闻道”、“知本”和“恒心、恒志”等条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