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171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395篇
社会学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本文从回汉关系角度出发 ,来考察回族禁食猪肉的习俗 ,认为回族的这一禁忌虽然来自伊斯兰教 ,但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回汉混居、杂居的分布格局 ,来自汉族社会的文化误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民族同化政策和民族间的矛盾 ,对该禁忌的传承和变异都带来了较有意味的影响。同时指出由于该禁忌具有民族身份和意识、宗教意识和信仰虔诚的象征意义 ,所以回族在历史上虽历经祸患还是将该禁忌传承了下来。最后 ,文章提出必须加强回族、伊斯兰教的研究与宣传 ,进一步普及民族常识和党的平等的民族宗教政策 ,才能改变历史上遗留的文化误读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2.
误读笑谈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本不是这个姓名。原姓名叫“牛芮”。那么他为什么变更姓名了呢?  相似文献   
3.
文化误读,从文化交流伊始,便无可规避地存在其历史进程中。由于它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对他者文化真实而全面的认识,长期被传统观念斥责为错误的、负面的。文章试从文化相对主义,解构主义,哲学阐释学这三种不同理论纬度重新认识文化误读,并借此希望探索一条研究文化误读现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鲁迅和张爱玲分别是主流文学和非主流文学的代表,他们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二者在现代文学史上都被无情地扭曲了,一个是“红色经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误读的大师;一个是个人主义的“靡靡之音”,长期被排斥在文学史之外。二者对人性的弱点都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在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处境时表现出深刻的悲剧精神。此外他们的创作都显示出相当成熟的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诗歌阅读中的“误读”,无论是读者的有意为之或无意中的“歪打正着”,指的都是读者在对诗意的理解上与作者本意不一致。之所以会发生“误读”,是因为读者从诗中读出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而以自身的联想力丰富、补充了作者的诗意内涵。可以说,误读难以避免,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它应该出现在率性而为的状态之下,而不是出于无知或有知的偏见。  相似文献   
6.
文化意象的有意误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 ,必须探讨文化意象的中译英问题。文化意象从一个载体转到另一个载体 ,难点在于译者既要准确表达原文的词义 ,又要使读者了解中国文化背景和理解隐含之意。如何克服翻译中的各种障碍与困难 ,看待有意误译的代价与价值 ,是文化研究中 ,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与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交流中常常存在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的误读现象,并构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交往中实际还存在一种有意识的误读,而这种误读恰恰是新文化产生和创造的前提。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典型者如汉唐间佛教和明清时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文化误读的现象不可消除,其影响也是得失兼备,因此要在平衡不同文化现象的关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更有利于文化成长与文化交流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来都是争议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仅不忠实于原文 ,而且有许多误译 ,因而算不上翻译。从目的论的视角来审视庞德的翻译及其误译 ,其实有些误译是对原作的创造性叛逆 ,这些误译体现了庞德的诗歌理想 ,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田沁鑫的戏剧<生死场>在人物形象、主题意蕴和结构等方面对小说原作都进行了改编,它回归了被认为是对小说误读的"抗日救亡"主题,而这种误读,恰恰是基于当代话剧缺乏精神内核的创作现状而做出的有意识选择.作者希望突破话剧创作过于个人化的局限,建立艺术性和现实性兼具的"新主流戏剧",但这一尝试在戏剧文本内部造成一定分裂性,使意识形态价值和个人的建构立场都遭遇了双向的价值消解.  相似文献   
10.
胡适译诗<六百男儿行>不仅在风格、内容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偏离原诗,而且在诗歌所表达的意图上更是与原诗截然不同.为了进一步分析译诗<六百男儿行>中的误译,笔者拟从胡适的翻译目的、翻译风格以及对读者因素的考虑出发进行探讨,从而更好地赏析译诗,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给有意识误译的赏析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