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0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人对隐语进行了大量的、多学科的研究,但是从对隐语的研究总况和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对隐语进行的研究将是崭新的视角,这一研究新视角的引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本文首先对隐语进行简单的说明,再对认知语用学研究视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别进行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犯罪隐语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以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深入剖析解释其名词性和动词性隐语在大脑认知机制中的产生过程,旨在促进警院学生对犯罪隐语熟悉和理解的有效性,同时希望对案件的侦破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某酒店老板惯掺杂使假。这天他起床较晚,还未来得及向酒坛内参杂,便被牌友们拉上了牌桌。偏偏有位顾客一大早就来买酒,伙计很犯难:把好酒卖给人家吧,又怕老板怪罪,  相似文献   
4.
本文虽然认同学术界关于<诗经>情歌中的"风雨"是象征性爱的隐语的观点,但对"风雨"之景的理解却较其他学者的见解更为具体1、明确指出<诗经>中只有<郑风·风雨>、<邶风·谷风>和<小雅·谷风>等四首情歌既写了"风",又写了"雨";2、通过对这四首情歌中既写"风",又写"雨"和只写阴云风天而不出现"雨"字之诗句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其中几个关键词的解释,进一步指出其中的"风雨"是象征男女两性交合行为的隐语,而不是笼统认为"风雨"、"风"、"云"、"雷"、"电"都是象征"男女欢合"或者说都是"象征男性"、"象征女主人公爱情幻想中的配偶现象"的隐语;3、就审美角度和艺术手法而言,其中的"风雨"之景是象征诗歌女主人公在生理、心理和感情的经验层面所达到的阴阳合和的审美境界,而不是用来渲染凄清孤苦的气氛,以衬托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许多比兴用法固定,其中存在着不少隐语,这些隐语按其物象的不同,可分作不同的类.它们作为"有意味的形式",一出现,就暗示着诗歌一定的主题.究其原因,这些隐语物象本身往往凝结了丰富的文化蕴含,它们首先是在参与主题的表达,其次才是促进主题表达而上升为诗歌艺术的比兴.  相似文献   
6.
隐语与谐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语与谐音进行专题研究,从历时角度出发,分析大量的谐音隐语,展示出谐音在隐语构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谐音是隐语与所指建立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语际间的谐音运用,生成了一批特殊的音译隐语;为避免不吉的谐音联想而换讳,是部分隐语产生的直接原因;同音替代、近音流转,是隐语滋生繁衍的一种常见形式。同时,就一些具体的词语如“大腕”、“咸水”等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关于汉语隐语的几个问题——兼论隐语与黑话的区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内汉语学界眼下通行的隐语定义存在着缺憾,同时在隐语同黑话的关系、隐语的确认以及隐语的类别等问题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学界至今对隐语在语音形式、词义架构、词语的内部结构等等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一些特征等基本问题依然一无所知。而上述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所要着手解决的。  相似文献   
8.
近代帮会的茶馆与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帮会的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本文首先对帮会活动的主要场所———茶馆进行剖析,指出其在帮会的往来交接、信息传达、组织传播及日常娱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其次是对帮会独特的手势、隐语、茶诗、茶碗阵等帮会茶文化加以论述,指出帮会具有落后的封建性及较强的互济互助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汉语隐语行话中数字表达的调查和剖析,总结出关于汉语隐语行话数字表达的各种方式,并进而指出了隐语行话数字通俗性、多元性、变异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同时指出本领域的研究与汉语造词法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隐语行话通用化传承这一客观存在的语言演变现象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隐语行话通用化传承的途径,阐释了隐语行话通用化传承对民族共同语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