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16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341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由主义流派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它在普通中小学教育及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主张及影响,该文则试图研究它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观点及影响.文章对罗素和怀特海的高等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刻和系统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自由主义高等教育理念的基本看法,同时,结合社会背景分析了这一理念对高等教育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衡量艺术品质量的重要标准是社会性和审美理想的统一.两者的统一,首先表现为功利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其次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再次是社会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袁枚(1716-1797)是清代中期思想最解放的诗人,是性灵说的倡导者和性灵诗派的领袖。他的反正统思想、尊重女性的平等思想总体上是解放的、进步的,但也有时代及其本人的个性所造成的局限。研究袁枚思想,对理解袁枚诗文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代审美文化的主体悖论和主体变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竟生之美的基础上,以此为扫描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工具,提出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维度是竟生之美。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竟生之美因其内在的主体悖论使其历经了从红色崇高、悲剧丑和喜剧荒诞的美态发展过程。这种主体的变奏,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审美的客观反映。竟生之美是审美主体性的本质反映。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为此柏拉图首先从个人的正义入手,然后通过理性的归纳,引导到对国家正义问题的讨论上,最终提出国家的正义就是和谐与秩序。  相似文献   
6.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否弃艺术的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批判结果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语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诗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语文素质教育为背景 ,联系中国诗教传统、新诗创作的发展和当代教育的历史转型 ,论述新诗的审美教育价值 ,包括培植理想精神、开启个体心智、蕴蓄生命激情和提升艺术地驾驭母语能力等方面 ,均有其他文体所无法取代的独特的美育价值。在此基础上 ,倡导注重美读、点拨和陶冶这些新诗教学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明清是石湾陶艺创作风格、艺术特色的奠基时期。明清石湾陶艺注重表现,富有生活气息,简约质朴,豪放自然,尤其在人物眼神与衣纹的刻划、"素胎烧制"等艺术表现技巧方面所作出的探索,终经后来历代艺人的发扬光大,已成为今天石湾陶艺所特有的"有意味的形式",并展示出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自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老龄产业发展面临有效需求不足,产业供给结构不合理和行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应采取完善老龄产业发展环境、解决老龄产业结构性矛盾、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创新灵活多样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官产学研”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等措施,加快老龄产业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语境中,承扬民族文化、张扬民族精神,是民族儿童文学创作面临的大问题。民族儿童文学作家常以一种世所罕有的审美敏感去表现边地的自然万物,或以魔幻性叙事来构筑民族儿童审美的形象体系,或以发展的、理想的视角展示当下民族儿童的现实,都表达出生命的另一种绚丽和辉煌、生活的另一种奇异和深邃、生性的另一种善良和刚强,使民族精神在民族儿童文学中得到独特的呈现和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