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85篇
  免费   411篇
  国内免费   103篇
管理学   22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3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16篇
丛书文集   1531篇
理论方法论   638篇
综合类   7128篇
社会学   823篇
统计学   30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520篇
  2013年   573篇
  2012年   552篇
  2011年   691篇
  2010年   575篇
  2009年   541篇
  2008年   582篇
  2007年   685篇
  2006年   759篇
  2005年   685篇
  2004年   674篇
  2003年   635篇
  2002年   536篇
  2001年   434篇
  2000年   252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98篇
  1984年   112篇
  1983年   74篇
  1982年   76篇
  1981年   62篇
  1980年   73篇
  1979年   61篇
  1978年   57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9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对原有通知删除规则进行了科学修正,但事前保护缺位与事后救济程序失范的问题仍然存在。随着网络服务提供者完成角色转型和技术升级,其作为网络侵权风险的控制者和参与者,有必要且有能力承担未通知阶段的主动预防义务和已通知阶段的证明材料审查义务,以弥补著作权保护和用户利益保护的漏洞。双重注意义务应分别与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侵权危险的预期和控制能力以及材料审查能力相适应。未通知阶段之注意义务以技术措施为主要履行方式,其注意标准的认定应综合考量技术水平、服务类型、内容介入程度、是否直接获取收益等要素,未尽该注意义务仅为过错认定的考量因素而非唯一标准,并不必然导致侵权责任。已通知阶段之注意义务仅限于对提交的证明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和有限的实质审查,尽到此注意义务的,可以免于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2.
从农户意愿角度,以福建省农民的农用承包地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农户承包地流转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到影响农户流转承包地的样本数据,并对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对各个因素的显著性进行检验。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的职业、农户家庭的人口、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承包地面积和农户流转承包地的租金水平是农户流转承包地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承包地面积和租金水平是正向影响,户主的职业和农户家庭的人口是负向影响。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司法附属行政”是中国古代司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古代法官地位就呈现出鲜明的附属性特征,这种特征同样体现在法院的地位和司法权的地位上,这也导致中国古代法官没有专门的职业保障制度,而这一切都深深地镶嵌在当时的人治大背景之中。通过与现代法官地位的比较,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古今法官地位以至整个司法状况的巨大差异。中国现代法官地位在独立性方面相对于古代法官有了巨大改善,但仍然不尽如人意,还需要在今后的司法改革中进行反思和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由于劳动法和公司法内容的冲突以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在现有劳动法语境下身份的特殊性,导致了不同法院对于劳动合同违法解除后劳动合同继续履行与否的判决并不一致。高级管理人员并不完全具有劳动法上劳动者人格和经济上的从属性,因而其不应该获得完全的与普通劳动者相同的倾斜保护。而且,高级管理人员被解聘后,因为岗位的重要性,公司往往会迅速找人代替;由于岗位数量稀缺性和要求的专业性,高级管理人员要求恢复原岗位的要求在实践中难以满足。因此,法院在适用《劳动合同法》第48条时,不应支持被解除职务的高管的复职请求,而应采用其他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5.
潘澈 《东方论坛》2021,(2):113-122
对于舜之“怨慕”,朱熹作出了不同于孟子的解读。这是基于心学、理学内在逻辑的不同。孟子作为私学之儒,和孔子一样,是主张士君子的阳刚人格的,并且从性向善的人性论出发,协调义与利、公与私的关系,而以君臣父子关系都属对待关系;依此,将舜之“怨慕”解读为舜对父母的既怨又慕。朱熹则作为官学之儒,以所谓“气质之性”协调理学先驱荀子的性向恶论,以二歧化思维把天地之性、天理绝对化,以公去私,视君臣父子关系则为下对上的绝对服从关系;依此解读,舜之“怨”只能是自怨。  相似文献   
6.
In most mid- and high-income countries, there have been significant demographic, structural, and cultural changes in the past decades. However, we know little about how these changes have shaped women's work patterns during a key life stage: the transition to motherhood. Using longitudinal data from Chile, covering over 30 years of employment histories and three periods of first births (1980–2010), I conduct sequence analysis to identify women's work-care trajectories during an eight-year period of the transition to motherhood. Over time, I find that continuous care work at home has declined, for which education plays a key role, while the chances of working continuously have not changed over time. Instead, I find an increasing trend of unsteady paths that combine paid work with either caretaking or unemployment. I discuss how these changes, as well as their association with education,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both gender and social inequality.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老了》写于1991年4月,彼时作者的生理年龄与诗中感悟分别处于跨度相距较远的不同生命时段,由此在形成诗歌内在张力的同时,也使阅读必须面对在“四月”与“衰老”之间存在的强烈反差,问题由此被提出。对这种反差的成因分析是从文本的抒情节奏、抒情肌理以及价值立场与生命观等方面的异质特征切入,解读其在诗歌渊源上与博尔赫斯、聂鲁达等世界诗人之间的互文关系,进而追溯至作者西川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写作”对阅读经验的习惯性倚重。  相似文献   
8.
先秦法家在与儒家“礼治”的争论中提出“法治”思想,并与战国时期富国强兵的国家策略结合,变法图存的“法治”实践此起彼伏。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国由此迅速崛起并最终吞并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封建国家。秦帝国的建立是“法治”思想和实践的里程碑,大秦将集权专制和“法治”相互糅合,将法家重刑思想发展到极端,走向了崇尚暴力和滥刑滥杀的野蛮恐怖境地,导致天下怨叛,秦王朝二世而亡,君权至上最终将法治引向了集权专制的死胡同。  相似文献   
9.
金诗学唐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诗歌在受苏轼等宋代诗人的影响之外 ,也受到唐诗的浸润。本文依据金诗发展变化的自身情况 ,考察了金诗学唐的历程。文中将金诗学唐分为金初“借才异代”时期、“国朝文派”时期、金代后期等三个阶段 ,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从一个方面展示了金诗发展的轨迹 ,揭示了金诗的某些重要特点 ,对于我们深入地认识金诗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This report evaluates the extent of perceived and enacted HIV/AIDS-related stigma in a rural setting in Zambia. Stigmatisation is abundant, ranging from subtle actions to the most extreme degradation, rejection and abandonment. Women with HIV and pregnant women assumed to be HIV positive are repeatedly subjected to extensive forms of stigma, particularly once they become sick or if their child dies. Despite increasing access to prevention of 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 initiatives, including anti-retroviral drugs, the perceived disincentives of HIV testing, particularly for women, largely outweigh the potential gains from available treatments. HIV/AIDS related stigma drives the epidemic underground and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that people do not wish to know their HIV status. Unless efforts to reduce stigma are, as one peer educator put it, “written in large letters in any HIV/AIDS campaign rather than small”, stigma will remain a major barrier to curbing the HIV/AIDS pandem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