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1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28篇
管理学   86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37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279篇
理论方法论   111篇
综合类   1920篇
社会学   136篇
统计学   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Participant retention is a key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success of longitudinal research. Challenges in re-locating and retaining participants over the long term are major issues for researchers working with young people who face adversity and experience frequent changes in circumstances.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study of vulnerable young people and their transition into adulthood. Rather than the more conventional schedule-based approach to locating and re-interviewing young people, a relational process, the ‘right time’ framework, was used to facilitate young people's involvement in the study. Embedded in the ‘right time’ framework is recognition of the diverse and fluctuating circumstances that shape young people's availability for interviews. Several case examples are considered which amplify the way that the ‘right time’ framework allowed the research to navigate around these circumstances. The case examples highlight the value young people attached to being involved in the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n the ‘right time’ of wider relational tensions for young people and the need to negotiate researcher status as a different sort of adult. The ‘right time’ framework contributed to a high retention rate in the study generating a more representative sample and enhancing the subsequent data analysis by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lives of these vulnerable young people.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方立法权随着2015年《立法法》的修改扩至所有设区的市,随之掀起地方立法热潮。但目前地方立法的质量普遍不高,存在诸多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为地方立法开辟新路径。基于互联网及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能被应用于资料检索、立项论证、立法公开与意见征集、辅助草案起草、立法后评估与备案审查。与此同时,当人工智能被应用于地方立法工作时,需要确立“辅助原则”,规范人工智能地方立法程序的选用标准,限制人工智能地方立法程序的算法,以此来规制人工智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应用于交易领域的智能合约融入区块链技术,以代码形式表现,可实现合同履行的自动化和不可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合同模式.自助行为说、代理说将智能合约视为对合同过程的外部增强,是侧面功能的法律阐释,并未完全捕捉到实质.智能合约并不一定跨越整个合同过程,也可仅是合同过程某个方面或某个阶段.法律意义上的智能合约不是合同新类型,而是合同关系形式的新发展,即当事人缔结和履行合同的新形式,合同性质未发生实质变化.智能合约满足特定要件构成特殊的书面形式,具有"书面形式+自动履行"功能的特质.民事主体通过智能合约形式订立合同应遵守《民法典》等现行法律的具体规则,以保证合同依法成立与生效.智能合约不等同于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认定其效力应结合智能合约应用中的具体问题展开具体分析.从立法上确认智能合约,在符合国家现有法律、政策基础上编写和应用,实现形式的合法化、内容的规范化是该技术谋求长远发展的保障.技术起步的现阶段,纸质合同、一般电子合同与智能合约在不同方面发挥协作作用,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民事交往、商业交易的主要状态.  相似文献   
4.
弱势群体保护问题是当今社会,尤其是公法学界所面临的严峻课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应采用比较研究、实证研究、文献研究的方法,在继续完善传统公法意义上的相关保障性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弱势群体的社会帮扶制度。弱势群体的社会帮扶制度一方面以服务行政理论为理论依据,要求弱势群体保护由当下的“政治负责”向“社会负责”过渡;另一方面,社会帮扶制度又以公共服务理论为理论支撑,要求政府由高权强制型向怀柔服务型转变。在实践中,弱势群体的社会帮扶制度应遵循政府与社会“两条腿走路”的基本逻辑,而该制度的构建应秉承若干基本思路:破除观念束缚,培育和构建公民社会;丰富社会主体形式,弥补行政保障不足;完善其他社会帮扶途径。  相似文献   
5.
仲裁是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 ,带有“准司法”的性质。本文认为 ,意思自治作为调整私法领域的基本原则 ,在仲裁协议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我国的仲裁立法理应对仲裁协议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用经济学中经济租的概念定义了战略管理中的竞争优势,认为竞争优势就是企业拥有的稀有要素所赚取的经济租,得出了一个有关竞争优势的概念框架。最后利用这一概念框架对战略管理理论的两大理论体系有关竞争优势的区别进行了解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构块式语法的角度观察双宾语结构和与格结构间构块式意义的差异。用磁体构造模型,结合BROWN语料库统计数值,来阐释双及物动词词义类型与两种构块式选用的关联性,以便准确掌握选用两种构块式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馆”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文章论述了我国图书馆立法的迫切性及可行性 ;重点探讨了我国图书馆法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9.
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法律制度存在一定缺陷,其立法基础和标准不统一,导致现行相关法律规定相互矛盾。我国应确立完善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宅基地有期限、有偿使用制度,在备件成熟时以立法形式规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  相似文献   
10.
西汉中期,时为掌管封建中央财政事务大臣的桑弘羊在坚持先秦法家思想的基础上,先后推行和提出了大力发展官商,打击私商,实施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等一系列的经济立法措施和财政政策,它是汉王朝社会经济方式由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控制的重要转折,其思想对加强封建中央财政管理,充实封建国家财政收入和缓解社会财政危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许多首创的理论和实践被后代各封建王朝的理财大臣看作是可望不可及的成功的财政典型,且为当时世界上不少国家所推崇和采用。研究这一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重要成果,对思考我们现实社会财政经济的改革发展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