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6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80篇
丛书文集   144篇
理论方法论   115篇
综合类   772篇
社会学   231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凡人》讲述了一个关于失去与孤独、疾病与死亡的故事。主人公作为一个犹太裔美国人,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与美国主流文化格格不入,显得格外孤独与痛苦,这种孤独个体的特性也贯穿了其一生。与此同时,在他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与疾病和死亡作斗争,体现了向死而生的特点,即在绝望中蕴含着希望。在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主人公追寻的身份认同正是当代美国人普遍的生存状况,表现了普遍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
The journey out of care and towards independent living is a challenge for many care-leavers. 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into the soci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is care-leaving journe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grounded theo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are-leaving journeys of nine young men who had, several years previously, been in the care of Girls & Boys Town in South Africa. Working from a resilience perspective, with an ecological emphasis, four central social processes emerged that together explain the care-leaving experiences of the participants. These processes are striving for authentic belonging; networking people for goal attainment; contextualised responsiveness and building hopeful and tenacious self-confidence. These four processes are located within contextual boundaries and at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 interface. The paper presents these processes in detail, drawing on selected narratives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integrated with additional theory.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may contribute to theory building concerning care-leaving processes and enhance youth care practices for youth in care and leaving care.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SARD)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世界未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趋向。本文探究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及来源 ;立足娄底地情 ,分析了其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实现娄底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阐述陶渊明存在方式的特征--"委心"与"委运",即一切听凭造化因任自然,率性而动了无矫饰,任情而行不待安排,任其真性流行,还人生以自在.能"委心"且能"委运"就做到了"任真","任真"是其内在性与外在性的同时完成,并因之使他成为一个本真存在的人.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与文学的民族性 ,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历史问题在当前新的历史语境下的重新言说。它既表现出作为历史问题的滥觞所提供和积累的经验性意义 ,又由于历史境遇的深刻变化而必然呈示出“新质” ,并由此构成对世界现实秩序的挑战。我们既要坚持以“国家和民族”的范式参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又应积极地把握“全球化”态势以激活民族的文学  相似文献   
6.
Using data from Brazil, Chile, and the U.S., we estimate country specific models of household income that characterize mothers according to their marital status, living arrangement, and employment status. We assess the predicted economic well-being of each type of mother relative to a benchmark of married mothers in the same country, and at various points i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We find dramatic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mothers across categories, but few differences in each type's relative economic status. In all three countries and at all points i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mothers who are the only adults in their households have the lowest levels of predicted income, while married mothers—followed closely by cohabitors—have the highest levels.  相似文献   
7.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安乐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死”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由于涉及到种种道德问题,安乐死在我国难以取得合法地位。我国儒、道两家代表的传统生死观对死亡价值的肯定和重视,为安乐死的合法性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导致古代文学作品译注“望文生训”的原因之一,是在选择与确定词的语义时脱离了交际的语言环境,所以,《列异传》中的“生人气”、“略无”和《列女传》中的“便利”不应是“陌生人的气息”、“略微没有”和“方便”之义,而应该是“活人的气息”、“全无”和“有利可图”之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空间来源于生活空间,文学空间是生活空间的变型、转化和升华。生活空间要转化成文学空间必须经过作家的遴选、厘定和创造并且包蕴着作家的审美观、世界观和人文观。"空间理论"立足于从生活空间向文学空间的过渡,充分发掘作家的空间想象方式及其表现手段,探讨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规律和价值取舍。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权益的法律保障始终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件大事,而散居少数民族立法工作又是我国整个民族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完善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立法的意义,指出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立法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探求完善散居少数民族立法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