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04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熊安生是继王肃之后,在南北朝时期的礼学传承和《礼记》疏解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学家,身居北朝,与南朝的皇侃以“三礼学”并鸣。唐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对熊安生《礼记义疏》的文句有相当程度的选取和保留,并有所评判。熊安生对《礼记》的解说和诠释,既显现出对郑玄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又呈现出相应的时代特色,而且很多内容成为孔颖达《礼记正义》不能不加的引述和必要的参考依据。那么,诸如沿袭郑注而有所引申、提出不同于郑义的解说、称引纬书及其郑玄注以为己说、称引其他经书与典籍以解义等方面,就成为熊安生礼记学的突出特点。另外从孔颖达《礼记正义》当中大量的评议以及后世学者的关注和评价,也可以看到熊安生礼记学的经学史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有关刘孝标《广绝交论》的写作时间,学术界主要有天监七年、天监九年两种观点。考察刘孝标在天监年间的行迹不难发现,天监十一年是刘孝标生平思想变化的重要转折点,以此为界,他由之前的汲汲于仕途功名彻底转向拒弃名利、向往隐逸。这一思想心态的蜕变,是《广绝交论》一文的基本创作前提,该文即作于此年。  相似文献   
3.
正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传统。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两晋、南北朝时期,客来敬茶已经成为当时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唐宋以来,以茶待客更是成为一种日常礼节。至今,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等区域甚至还有"敬奶茶"的习俗。因为追求"数字"和"速度",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生活乐趣却是渐行渐远。若想获得快乐的源泉,可尝试放慢节奏,学会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 唐代宰相制度深受后人推崇.唐之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若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机务等名就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唐宰相制度较之两汉有很大发展,较之南北朝更完善成熟.高祖之世,是唐宰相制度形成阶段,宰相风采已显端倪; 太宗至天宝之初是完善阶段.那么,唐朝宰相都有什么样的权力?  相似文献   
5.
颜之推是南北朝晚期由南入北的著名文人。他早期在南方生活,深受南方文化及家族传统的熏陶,诗歌讲究结构的安排,注重用典和变化句式;由南入北后,又受到北方文化和风气的影响,多抒写人生感慨、家国之痛,作品的情调以悲怨为主,具有景象浑融的特征。本文主要通过对颜之推现存的五首诗歌进行分析,探讨其诗歌在南朝文学轻逸秾丽、用典繁复、哀婉缠绵与北朝文学质朴无韵、豪放劲爽、苍凉悲壮的双重影响下,形成多样的叙事手法、明丽典雅的语言风格、哀而不伤婉而不靡的诗境等独特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6.
靳文 《人才瞭望》2014,(1):84-84
宋朝苏轼《送孔郎中赴陕郊》诗"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及《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晏、许普谢恩辞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长亭,相饯而别"中所提到的"十里长亭",都是指送别的地方。那么,为什么古人用"十里长亭"来泛指送别的地方呢?亭存在的历史久远,早期的亭并非供观赏用。周朝时,亭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如《墨子》上载:“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  相似文献   
7.
纪洞天 《社区》2010,(8):29-29
中国有几个邻国其国名是由中国皇帝命名的而且沿用至今,委实有点意思。 日本(Japan) 在我国南北朝时宋国范哗所著的《后汉书》中说,汉光武帝刘秀时在接见东瀛的使者时,封其国的国王为倭王,所以有了“汉委倭王”之记载。“倭”是对日人的最早称呼。“倭”字的意思包括:难看的。丑陋的,矮小的;说话,办事哕里哕唆的;单纯,听话的意思。对友邦如此称呼确实欠妥。  相似文献   
8.
江淹,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人。因独享汉语中两个成语——“梦笔生花”和“江郎才尽”而名垂千古。 相传江淹在被权贵贬黜到浦城来当县官时,有一天,他漫步浦城郊外,歇宿在一小山上。睡梦中,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风流魁首,当地人称为“梦笔生花”。  相似文献   
9.
古人的纸衣     
纸,发明于汉代,到东晋时取代了简帛,成为书画的载体。到南北朝开始制纸衣,唐宋时期。制纸衣、穿纸衣更为流行。由于战乱,加之官府横行暴敛,人民缺衣少食,只好以纸为衣,渐渐的,贫民用纸衣蔽体,僧隐用纸衣修身,士兵有衣纸套穿甲胄的,士大夫出行也有穿纸衣的。  相似文献   
10.
西晋文学征实,齐梁更重“形似”,熟记典实多少,往往被认为是文人富有才华的重要标志。时代形成的文化挑战,异域文化和宗教文化给予文学活动新的激发,带有竞赛性质的集会唱和所导致的创作方式、作品功用变化,也是逞才炫博风气氤氲的原因之一。帝王心中早年积存的“阴影”,愈益激发了其内心的荣誉感与报复欲。但在接受心理中,君主的势位还会增加人们的逆反心理,使其受到贬抑,有如文人的命运坎坷引人较多的同情和偏爱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