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快乐青春》2020,(4):37-37
在现代汉语里,骨朵一般指花苞,这么充满美妙想象的东西怎么会是兵器呢?可骨朵在我国古代(确切地说是在宋代以前)确实是一种厉害的兵器。宋人吴处厚的《青箱杂记》记载:“昔徐温子知训在广陵,作红漆柄骨朵,选牙队百余人,执以前导,谓之朱蒜。”这是关于骨朵较早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正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收录4篇文章,分别来自探索夏王朝都邑的一线考古学者和文学人类学学者。文章主要从四重证据法所倡导的第四重证据入手,聚焦新问世的以出土玉器为主的夏代文明展,从玉礼器玉兵器及其与青铜器的关联,加上甲骨文汉字"國"的造字表象作为二重证据,综合审视相当于夏代纪年范围(即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华夏国家形成与文明起源情况。具体包括叶舒宪《从汉字"國"的原型看华夏国家起源——兼评"夏代中国  相似文献   
3.
自唐代起,来自西域地区的大食刀、米昔刀、环刀、回回剑等不同名目的冷兵器,不断被输入中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元明两代,由镔铁制造的环刀、米昔刀在国家兵器制作机构专门生产,用以装备军队,乃使得古代中国与西域地区间的兵器技术获得了充分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在汉代乃至更早,中国西南地区出现了一个令人恐怖的部落,他们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战乱、暴力和血腥,其他民族唯恐避之不及。今天的大理、盐源、楚雄都曾牢牢掌控在昆明人手中,洱海上打渔的船家,橱窗中冰冷的兵器,消失的昆明部落的背影,至今仍未隐去。  相似文献   
5.
汉代法律承认绝大多数民众持有私兵器的合法性,因此汉代民众广泛持有私兵器。但笔者认为,汉代私兵器的广泛存在并不是影响汉代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原因。仅就汉代社会治安来讲,汉代民众持有私兵器之风与汉代社会治安稳定与否没有必然联系,真正影响汉代社会治安稳定的症结当另有所在。归根结底破坏汉代社会治安以及制造社会治安问题的主要是统治阶级本身,汉代专制主义皇权思想又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吸取和借鉴前人说法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实物资料,从形音义方面对西周金文中传统释读为"彤欮"、"厚必"的二物进行了讨论。将前者改释为"彤杆",即"涂红漆的箭杆";对释后者为"緱必"的观点加以补证说明。  相似文献   
7.
秦、三晋纪年铜戈的援部已经不见铭文,胡部铭文的主流形式表现为单一行铭文从援向胡的下端而行,但偶有的反向铭文可能是与特殊的用途有关。样式最多的还是胡部的铭文,根据字行与阑的角度可分为Ⅰ、Ⅱ两型,Ⅰ型又可分为a、b两式,铭文有铸有刻。矛、铍的铭文行款相对而言较为简单。就国别来说,秦和三晋者主要特点很相似,但也在某些方面各有特点。春秋时期以及之前的铜器绝大多数是铸铭,到了战国时期刻铭在数量上占了较大的优势,这种明显的转变背后有多种因素在起主导作用,其中工具材质更新、技术手段提高为直接原因,而社会各阶层普遍追求的雕刻风尚则是最基本的推动力。四国纪年兵器主要集中在战国中期到晚期,正好体现了当时刻划铭文成为主流的青铜兵器生产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一手资料并参考有关历史文献,本文介绍李待琛博士(189l-1959)作为湖南大学首任校长(1926.2-1926.7),他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思想。特别是他关于武器装备设计方面的科学管理言论和业绩。文章还对他在这些领域的创新成就给出简要的评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对青海古、近代兵器演变的历史进行了系统考察,并从兵器演进史的角度揭示青海民族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古发掘资料对青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兵器类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