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顿山》和《乐园》分别是当代美国非裔女作家格洛丽亚·内勒与托妮·莫里森的名作,两部小说分别刻画了非裔美国人追寻理想家园的两次重要实践——《林顿山》里的黑人中产阶级社区林顿山和《乐园》中的黑人小镇鲁比镇的建立。两次实践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是两部作品结尾都洋溢着浓郁的希望,契合了"寻乐园、失乐园和最终救赎"的原型主题。这一神话原型的潜在运用,表达了两位黑人女作家思想上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体现了她们对黑人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4月30日,渡边淳一因病在家中去世,享年80岁。这位以《失乐园》闻名世界的日本情爱大师,终其一生探索两性情感,以及爱情与婚姻的冲突。他留给世人的,是他对爱情的思考,还有他未能解答的那些爱的谜题……1997年出版的《失乐园》,曾经掀起轩然大波。小说讲述了两个已婚男女因为无爱的婚姻,难以抵挡情感诱惑而陷入婚外恋漩涡之中,最终两人在爱的极致中一起死去。渡边淳一毫不掩饰地将人们在婚外情中的种种困惑都写了出来,他认为"伦理和欲望的冲突永远存在,人不得不面对"。  相似文献   
3.
《呼啸山庄》作为一部天才作品,历经沧桑,终被世人接受,并成为久读不厌的文学经典。弗莱把神话原型理论与文学作品相联系,为我们解读经典另开先河。我们能通过神话原型来反观人类的命运,构建信仰与历史责任感。本文正是从基督原型、夏娃原型、撒旦原型、失乐园原型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恨、情、仇,堕落与上升、自然与文明的关系,从而达到心灵的慰藉与共鸣。  相似文献   
4.
浅析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的创作目的和革命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是一部政治宗教性史诗。作者是英国17世纪伟大的文学家。弥尔顿的政治立场鲜明,作品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失乐园》是以《圣经创世纪》中人类始祖的堕落作为创作源泉,同时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历史背景完成的。作品所体现的革命主义精神和人性内涵深深影响了当时的英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故事内容构造呼应了弥尔顿著作《失乐园》中的情节框架结构,再现了"失乐园"中的故事情节。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两位主人公弗兰肯斯坦以及弗兰肯斯坦怪物的堕落故事恰好借用"失乐园"中亚当与撒旦中"堕落"的神话故事,同时作者也借用《失乐园》的故事表达方式阐述了她自己对人类社会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弥尔顿看来,“诱惑”可能引致堕落,却又是锤炼基督式英雄必要的历练.弥尔顿首先在其神学著作《基督教教义》里明确地诠释了这一悖论性的“诱惑观”,又在诗歌三部曲中予以艺术的呈现.《失乐园》里撒旦的诱惑开始了人类的苦难历史,但亚当夏娃“幸运的堕落”又开启了人类对“内在精神”的英雄追寻旅程.《复乐园》里的耶稣再现了亚当受诱惑的过程,却通过坚决抵御撒旦的诱惑而复得亚当失去的乐园,为人类提供抵御诱惑的原型.《斗士参孙》里大利拉的诱惑是参孙堕落的直接原因,却最终成为是参孙再生的催生剂和原动力.从堕落中再生的参孙最深刻地诠释了弥尔顿“诱惑观”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作品的主题有南方旧家族的没落,白人与黑人的种族冲突,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上升等等,这些是他表面上的主题,笔者拟从《圣经》的角度对其作品主题进行研究。福克纳的每一部作品都弥漫着"失乐园"的哀歌、原罪的意识以及成长历程的悲歌,同人类生存的基本主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这是写过《失乐园》的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新作.据说该书出版后,因为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一句:“首相不该凡事在意,钝感力十分重要”.而连续数周高居日本畅销书排行榜首位。  相似文献   
9.
失乐园》与《苔莉》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唯美主义风格是它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又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失乐园》囿于日本传统文化的“物哀”意识,又以自然主义的文艺观实现其悲剧意义的超越;《苔莉》继承中国传统的悲剧精神内核,又用自然主义的创作观对其做了大胆的颠覆。  相似文献   
10.
弥尔顿研究界关注到《失乐园》在文体风格方面与巴罗克建筑、绘画等视觉艺术之间的诸多相近性,但对弥尔顿所宣称的史诗目的与史诗本身所隐含的巴罗克特征之间的内在关联却较少深入探究。《失乐园》采用复杂动态的拉丁化语言表现手法和悖论修辞手段,并通过构建神圣与邪恶之间的鲜明对比,以及宏大华丽的舞台场景,生成了一个以变动为主要表征的巴罗克世界。巴罗克世界不仅有力地凸显了理性、真实、善、公义等美德所具有的神圣性和永恒性,将史诗目的具体化,而且成为探索人、神关系的有效媒介。?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