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有大雅,也有大俗。所谓“艺贵拙,然必大巧之拙。”做到了大俗,其实也就达到了大雅的境地。在日常写作中巧用俗笔,就是大雅,雅俗共赏是人们的审美意识,也是人们最简单的审美观。白居易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观点。“时”“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大俗,而生活也是大雅。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报纸传媒的发展和都市报的崛起 ,都市报文化娱乐版显示出日益重要的地位。从总体上看 ,我国许多都市报的文化娱乐版办得是比较好的 ,在传播与建设社会先进文化等方面 ,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也有一些都市报的文化娱乐版在办报思想、办报方法和内容上 ,存在着雷同化、媚俗化、单一化、炒作化等误区。要走出这些误区 ,必须从端正办报思想、坚持正确导向 ,充实报道内容 ,做到雅俗共赏等几个方面来努力。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作为现在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的讲话并不是一些人想像的那样“官威十足”、“官腔震耳”、“官架吓人”,相反他还善于从“土得掉渣”的群众语言中汲取精华,他在各种批示、演讲、访谈和信件中十分善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群众语言,大家普遍感到,  相似文献   
4.
郝好贤 《老年世界》2011,(18):20-20
我喜欢《老年世界》,不仅是因为它内容丰富,雅俗共赏,而且各个版面都有它的新面貌。这本杂志办得很有特色,它品味高、文化氛围浓厚、信息量大,是读者和编者共同耕耘的一块精神家园,有许多新看点。  相似文献   
5.
文刀 《华人时刊》2009,(10):49-51
任何一本杂志,首先印入读者眼帘的是它的封面,因此封面往往体现杂志的风格,甚至记录着当下的时代风貌。从这个角度讲,那些上世纪的老封面开启了一扇窥视当年岁月的后窗,具有独特的文化品位及审美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创门如今已经很为人所见。但在南京,一位叫靳勤音的女孩,却另辟蹊径,将这些老封面制作成雅俗共赏的“年轮脸谱”,仅仅两年便火遍了这座文化名城。而她本人,也步入了月入三万的致富行列。  相似文献   
6.
苏轼对柳词的态度是复杂并且微妙的,有批评,甚至轻视;然更主要的,却是赞美和推崇,并提出了"柳七郎风味"来概括柳词的主要艺术风格,即雅俗共赏:以铺叙之功化俗为雅;用典、下字以雅融俗;以入神的白描,或以深情的剖白之真化俗为雅。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对近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的超越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与近现代通俗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她对之又有全面的超越。她超越了近现代通俗小说的过度商品性、内容的存真性,并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她的成功对当代市场经济下的文学创作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彭立奎 《老友》2011,(1):49-49
我是1994年冬退休的。初见《老友》是10多年前,在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五大队离退休职工阅览室,当时刊名叫《老干部之友》。美观的封面,靓丽的人物肖像,引人注目,催人阅读;内文栏目颇多,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有一种一见钟情、相见恨晚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吴颖 《社科纵横》2009,24(1):170-172
作为一位出色的“讲故事”大师,英国当代小说家格面厄姆·格林的作品多采用将侦探小说、惊悚小说的通俗元素与严肃题材相融合的文本策略,这种创作手法与后现代小说的创作理念相契合,表达了格林对战争中社会、道德价值的关怀以及对人性本质的反思。本文通过解析其“消遣小说”《神秘的第三者》中的侦探小说技巧的使用及侦探故事背后蕴含的严肃题材,探讨格雷厄姆·格林小说创作技巧如何做到“雅”与“俗”的完美平衡。  相似文献   
10.
自1955年《新晚报》连载《书剑恩仇录》以来,金庸的名字就伴随了华人半个多世纪,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成了华人世界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精品,香港的文学评论家林以亮先生甚至认为“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正因为金庸小说传播受众的广度及其雅俗兼得的特点,学术界也对其广为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