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蔡子强 《领导文萃》2012,(9):112-114
楚汉相争可谓曲折离奇、峰回路转。大家是否知道,不少成语故事以及相关的智能和谋略,都出自楚汉相争这一历史典故?其中最惊世骇俗的故事和谋略,不外乎项羽威胁刘邦,要烹杀其父的章节。话说《史记.项羽本纪》有以下  相似文献   

2.
<正>领导性格是领导意志的直接体现,它对下属的情绪、行为甚至命运走向都会产生较强的导向和影响作用。历史上领导者的性格对下属能力发展产生影响的不乏其人。韩信一生的大起大落,就与他的领导项羽和刘邦的性格息息相关。项羽和刘邦都有称霸天下的鸿鹄之志。楚汉相争之初,刘邦在各方面都不能与项羽相提并论。就个人能力而言,刘邦武不能上阵,而项羽勇冠三军,力能拔山;从双方兵力来讲,刘邦仅有十万人马,而项羽旗下有雄  相似文献   

3.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捷足者先得。”刘邦和项羽双雄并起,叱咤风云,合力灭秦,夺得天下,又一分为之二,豆萁相煎,势不两立,经过旷日持久的楚汉相争,最后以刘邦的胜利和项羽的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范文澜先生说:“推究刘项胜败的原  相似文献   

4.
正"一诺千金"出自西汉初年的大侠季布,他在汉文帝时代,曾经担任河东太守,后来也在河东去世。汉高祖的仇人季布是秦汉之际楚地人,少年时就是个重信义、守承诺的侠客,武功非常好。后来投奔楚霸王项羽手下做将军,抗击暴秦。楚汉相争时,季布便常常跟着项羽攻打汉王刘邦。刘邦是个善于用人的好君主,但不是个好将军。只要是自己带兵打仗,就经常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命。在刘邦打败  相似文献   

5.
从鸿门宴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楚汉相争的初期,刘邦和项羽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可是为什么后来刘邦打败项羽而获得了天下呢?关键就在用人的差别上。这一点,刘邦在总结成功的经验时说得很好,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安邦定国,抚慰百姓,供应物资,保证粮饷,他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刘邦能重用他们,所以能够取得天下。但是,项羽他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所以就会失去天下了。看看他们的用人,确实如此。项羽实力强大的时候,也并不是没有人才辅佐,相反,很多人才都来投…  相似文献   

6.
谋深计远     
楚汉相争中,项羽身经70余战,且战战皆捷,后因战略上失误,最终还是疆场败北,自刎乌江。相反,刘邦几经受挫,有时甚至被弄得一败涂地,但因战略决策正确,最后还是夺得天  相似文献   

7.
张良悲情     
(一)天下汹汹,各为其主。刘邦与张良曾经是一个最佳组合。楚汉相争,刘邦的实力远不及项羽,但依靠他们这个最佳组合将能量发挥到极致,终于赢得了这场比赛。比赛一旦结束,促成他们构成最佳组合的客观条件也就不复存在。因为这个最佳组合是打天下的班底,不是  相似文献   

8.
正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楚汉相争。骁勇善战的偶像型领袖项羽最后输给喜欢耍无赖的刘邦,被迫乌江自刎。他在地理学上的失误,注定他失败的命运。巨鹿之战中,项羽击败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坑杀20万秦卒,俨然成为各路反秦军的首领。他把天下划分成18个王国,想方设法铲除竞争者,培植忠于自己的力量。劲敌刘邦被排挤到偏僻的西南,分给巴、蜀和汉中三郡。项羽是这样想的:巴蜀为旧秦流放罪人之地,其开化程度应该低于关中及东部地区。而且,刘邦的部下都是江苏人,一定不  相似文献   

9.
易中天 《领导文萃》2006,(11):92-96
胜败非天命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因为就家庭背景、组织能力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则是个平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那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他身上有贵族的那种高贵和高傲。项羽的军事力量很强,可谓战必胜,攻必克,所以号称西楚霸王,而且他非常勇敢。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  相似文献   

10.
雷建军 《领导文萃》2012,(22):88-91
发生于两千多年前的"鸿门宴",以其赫赫声名堪称千古一宴。它是刘邦和项羽一对盟友交恶的开端,从而揭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以至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势。这样一次历史盛宴,不但给后人留下了咂摸不尽的余味,也留了一个千古不解之谜,那就是宴会上项羽缘何不采用范增之计杀掉刘邦,而是放虎归山,以贻灭顶大患。究竟是什么使"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一时心慈手软,失去了这个一举结果日后最大政治对手的最佳机会呢?提出这个问题,前提其实是人们长期以来对"鸿门宴"的错解,把  相似文献   

11.
冯兴振 《决策》2010,(12):90-90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相似文献   

12.
田梦 《领导文萃》2006,(1):155-155
问题122: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有一位名将叫季布。他原是楚王项羽的手下,作战骁勇,刘邦吃尽了他的苦头,所以对他耿耿于怀。在项羽自杀、汉朝统一天下之后,马上悬赏捉拿季布。可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愿意庇护他,甚至替他向刘邦讲情。到底季布有什么样的魅力,使得众人在千金重赏之下还不出卖他呢?请你就此事件谈谈看法。参考答案:①原因很简单,只因为季布是一个讲信用的君子。当时,曾有一句俗话说:“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句承诺。”可见他守信用的程度,是受人敬重的关键。②领导者若能得到大家的信任,众人自然会为他效力;相反,如果常常言而无…  相似文献   

13.
高寿  余维 《领导科学》2001,(2):20-21
作决策应坚持机会优先、难题靠后的原则,即确定决策目标时要更多地着眼于利用机会、求得发展.历史上的一件事对此很有说明意义.在秦朝灭亡之后的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占领汉中一带,即原来的秦地,楚王项羽占领崤山、华山以东的地方,也就是战国时秦以外六国的领土.  相似文献   

14.
刘邦的韬略     
刘邦是项羽的对立面。 刘邦是中国第一位没有文化的统治者,第一位非名门贵族血统的人登上最高权力宝座。刘邦极会“打天下”,也极会“坐江山”。这一切都有赖于 他 那深文 周 纳的 谋略。《史记·高祖本纪第八》简直就是谋略篇。秦二世元年秋,陈胜在蕲县起事,沛县县令在萧何等人劝说之下召集刘邦,一起响应陈胜。派樊哙召刘邦的命令下达之后,县令又有些后悔,紧闭城门,拒刘邦于城外。刘邦并未攻城,只是射书到城上,陈说拒绝自己的利害关系,结果沛县父老杀死了县令,打开城门恭迎刘邦,拥刘邦为沛公。兵不血刃,取得完胜。此刘邦韬略一。刘邦经过高…  相似文献   

15.
善悟     
读史,知道有两个悟性极好 而又善悟的人,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人称“捷悟”。他在与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一次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不料他手下的得力干将韩信  相似文献   

16.
韦伯豪 《领导文萃》2011,(24):39-41
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楚汉两军打得难分难解,刘邦派郦食其去劝齐王投降。郦食其本来已经说服齐王归顺汉王刘邦,没想到,韩信还是指挥大军攻占齐国。齐王十分恼怒,便把郦食其烹杀了。  相似文献   

17.
刘邦和项羽是历史上知名的一对生死敌手。刘邦从平民起宾之时“将不过旧友,宾不过三千”,而项羽拥有四十万大军,力量对比悬殊。经过五年的楚汉战争,结果却是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所没有预料到的一沛公登上王位,霸王乌江自刎。再读历史,从领导艺术的角度而言。有以下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刘邦从一个小吏开始起义,最终消灭群雄,吞并天下。善于用人可能说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项羽继承祖业。拥兵百万。骁勇善战。最后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用人不善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这样说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才,皆人杰也。吾所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相似文献   

19.
长久以来我一直对楚汉相争最后的 结果感到不解,论实力、才华和一切条件相加,刘邦是远远不如楚霸王,甚至到了最后阶段,楚霸王也轻易地拿下垓下,火烧咸阳;在鸿门宴里,虽然没按谋士之计将刘邦置之死地,但也将他外放关中,刘邦的实力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当时的楚霸王相比。  相似文献   

20.
王田晖 《领导文萃》2013,(18):89-92
项羽,中国军事史上"实力派"和"勇战派"的代表人物,有着万夫不当之勇。和汉高祖刘邦相比,更多人认为项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的确,项羽出身名门,少有大志,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豪杰,在年仅30岁的时候,就被迫自刎乌江。究竟是什么致使壮志难酬、英雄末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