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9 毫秒
1.
道教与基督教都含有一定的环境思想,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相同的本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道教倡导寡欲和无为,重视生态平衡。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的存在价值相等,人类应该为上帝管理好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道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道教 ,还是基督教 ,都认为人和万物有共同的本原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于是形成一种朴素的生态整体意识、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其原因在于人为 ;追求“合一”的和谐境界是道教与基督教的理想目标 ;道教重视生态平衡 ,基督教也认为 ,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 ,所有生命物种都是“各从其类”的。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都包含一定的环境思想,但它们的具体观点不尽相同:伊斯兰教认为真主主宰自然生态,自然万物听命于真主,人类应当为创造主的理由赞美和管理好自然资源;基督教认为自然万物以上帝的意志为转移,自然资源存在价值等价且均是服务人类的工具;而佛教则认为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应该而且也可以和谐相处,人应该尊重自然并爱护自然。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明正在寻找摆脱生态危机的出路。基督教又是如何认识并预见人与自然的关系呢?它一方面认为一切生命之物都具有神学的意义,另一方面又用人类中心论对神学中心论加以补充,这便使人对自然的专横态度有了充分的论据。所以,基督教是非生态的,它对自然所采取的是纯粹的实利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5.
《圣经》作为西方基督教教义,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曾深深地影响人类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倾向,成为人类文明掠夺自然的重要伦理和价值依据。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人类重审人与自然关系,以生态中心主义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主义的框架内对《圣经》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辩证解读,对于当代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与传统的“科学”自然观不同的是,后者认为自然只是实现人类发展的工具以及人类进行理性统治的对象,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简单的技术理性的统治关系。前者则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的和谐必然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之上。科学发展观对“科学”自然观辩证的否定,要求应该正确看待自然的内在价值与人类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活动中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达成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解,最终实现生态共同体的完整和美丽。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宗教典籍《圣经》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基督教认为所谓生态伦理表面上好像只是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则涉及神与人、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圣经》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人并非自然的主人,人只是自然的看护者;如同人需要休息,包括土地在内的整个自然也需要休养生息;人神关系的扭曲带来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生态问题首先是"原罪"和灵性的问题,原罪带来的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物质主义与拜金主义等方面的灵性堕落是生态危机的最深层的原因,人对罪的悔改可以带来人与人、神与人关系和自我灵性的恢复,这是人与自然关系和好并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论孟子自然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子在阐述其伦理道德、哲学、教育思想的过程中,表达出对自然的认识和看法, 认为自然万物是纷繁复杂的,人类源于自然,依赖自然生存,人类也可以改变自然、治理 自 然为自己服务。但人类更应当“爱物”,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共 生的有机体中,反映出孟子朴素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9.
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利益和需要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基督教“是所有宗教中最具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宗教”;佛教则认为众生平等,人类没有凌驾于万物之上、主宰世界的权利。儒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介于二者之间,主张人与自然或生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揭示,在人类认识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理念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以“人”为核心,立足于自然,以人与自然界和谐为出发点,追求人与万物的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都认为人与万物同质同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问题上,都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是要把人和自然摆在同等地位上,尊重和顺应自然;在人如何利用自然问题上,都强调人对自然应取之有度、和谐共生。深入理解二者的契合性,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胁迫下,基督教在理论上的反应是建构自然神学.自然神学超越了传统神学的历史视野,将关怀扩展到整个造物世界.这就要求在观念上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二元论,克服人类中心主义.过程神学作为一种基督教的自然神学,以怀特海哲学为依据,从泛经验主义的观点出发,强调人与自然的连续性,为教会最新的"造物完整"提供了哲学论证.同时,过程神学也从<圣经>出发,坚持神中心主义而否认人类中心主义,按内在关系模式理解上帝和世界的相互作用.在实践中,过程神学作为一种真正具有包容性的自然神学,体现了生态学与社会学的双重关怀.  相似文献   

12.
在霍桑代表作《红字》中,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投射出反超验主义思想。超验论者认为人只有融合到自然中才能赢得最高的精神体验,人可以通过自然找到通往上帝的途径,最终人因为具有某种神性对自然起主导作用。而《红字》中的自然则呈现出善恶二元性,霍桑认为人在自然中无法去除内在固有的罪,无法在与自然的融合中获得某种神性。霍桑秉承基督教自然观的传统,认为上帝对人和自然都具有主导地位,否认超验论者所宣扬的人对自然的统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由于工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利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凸显。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提醒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可能完全准确地认识自然,人类的存在是偶然的,任何物种都有生命极限。因此,我们应该顺从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人性观提升了人的地位,将人置于世界的中心,成为自然的统治者;自然论人性观偏爱对自然的占有,以物质享乐为人生的终极目的;理性论人性观视理性为征服自然之利器;现代人本主义人性观既强化了人的地位又拓展了"人本自然"的理念.它们都没有真正从人与自然的本质联系上去把握与理解人性,它们所误导的人性之所以可能引发环境的危机,是因为它们或者滋生了人类中心主义、或者使人成为欲望的奴隶、或者唆使了人对自然的掠夺、或者造成了人与自然的隔离.  相似文献   

15.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在孜孜求生的过程里,也不断地追求避死,乃至于渴望永生不巧。古老的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等世界各大文明系统都有着不同的企望永生不死的观念和一些实际的操作。从生死哲学的角度来看,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追求的永生,都是通过“死”这一桥梁,唯有中国道教求取的是此“生”此“身”的不巧。这一点与现代“克隆”技术所可能提供的超越死亡之路有相吻合的地方。某种程度的“不死之人”终于要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实现,这确实是21世纪和未来的年代里最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只认为人具有价值、人是主导,一直都把人自然界看作只是人类的工具,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形成了"人与自然"的二分关系,"人-物"的格局,这样的暴虐行为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然作为主体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新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7.
人天观念即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历来都是中外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大体经历了人类受制于自然力量、人类主宰自然、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三个阶段。二十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同时也尝到了过度开发自然带来的恶果 ,因此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是当代哲学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8.
环境历史和生态危机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生态危机的起源,将对评估目前的环境形势和处理这种严峻形势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通常认为,生态危机起源于包括诸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在内的现代工业,以及基督教关于创造的教义引发的西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因此不能期望单纯从技术方面找到生态危机的解决方法。环境历史将生态视野纳入其对世界历史论述的方法论原则之中。它致力于描述从史前到现在,从最初的农业社会甚至古代文明之前所造成的灾难性环境影响到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各种形式的生态灾难的“人类与自然之间互动的历史”。环境世界历史,从时间到空间的维度给了我们一个关于生存的人类生态概要。它使我们能够理解过去地球上人类为了生存而产生的人与自然之间生态互动的根本意义,以及生态形势对每一个历史阶段政治和经济产生的种种影响。生态危机的起源并不能只从现代工业时代之后去考察,单纯用基督教关于创造的教义也无法充分解释我们关于人与自然的意识形态概念。本文认为,环境历史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可以从中找寻解决生态危机的答案。  相似文献   

19.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着人与自然的差分而产生的。人为了生命的延续,首先要在自然中生存下来。人为了生命的存在,首先要衣食住行。人类的所有活动都不能不同自然发生关系,整个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冲突融合的历史。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与自然发生着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威胁、攻击、破坏着生态自然的生存和发展,并造成了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进而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原子能技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自古以来探讨的一个话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理解和对待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定位。近代以来,不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都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在一起,他们的抽象自然观中人与自然都是独立开来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认识,从而导致了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生态缺位"。马克思的自然观坚持"现实的自然"的基本立场,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本质,主张实践是中介,自然是前提,人与自然辩证互动,强调应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走出"抽象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困境,从"现实的自然"出发,理性地控制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共生"。同时,理性地反思传统的发展理念所带来的生态影响,重新审视旧工业文明时期唯经济利益至上发展观的片面性,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进行文明发展的价值重塑,才能从"生态缺位"走向"生态自觉",并通过构建环保型的生产体系、选择生态化的技术、建立低碳节约的生活方式等"实践觉悟",切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人类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