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疆银圆票是1949年5月20日新疆省政府进行第二次币制改革时发行的纸币,实际流通使用时间仅有两年半。它为稳定社会、保障人民生活以及统一新疆货币,并最终实现新疆货币与全国货币的完全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宋金以降,钱、钞、银的竞争是币制演变的主题。明代中叶,大明宝钞废弃,银钱并用币制确立。但铜钱的流通一直处于危机状态,近半地区为"不行钱之地",流通铜钱的地区受到官铸钱不足和私铸泛滥的困扰。明政府推广制钱的努力屡告失败,明末滥铸又加剧了危机。由于铜钱危机的存在,加之明中后期赋役折银和海外白银内流的推动,落后的称量货币——银两过度流通,在民间金融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3.
币制的设计和改革本是一个独立国家的主权问题,但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货币主权却受到了西方列强的践踏。自20世纪初,美国就通过对中国币制的干预和破坏,将中国货币变成美国货币的附庸,从而对中国的货币金融进行侵略和掠夺,给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外国机制标准化的银元开始大量进入东南沿海商埠,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结算货币,内陆及边疆地区亦行用日广。对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进行文献梳理和分析总结,发现当时民间舆论对洋银流入的认知和应因大致可分为3个层面,首先是从流通传播层面介绍洋银的形制及其在不同区域的使用情形,其次从认知接受层面展现时人对洋银流通的看法,最后是从应对行动层面来看洋银流通引发的问题、各省自铸银元的实践和清廷币制改革的过程。舆论对洋银流入的种种反应,呈现出社会层面对外来货币的认知逐步加深,并提出仿铸以取而代之,实现货币主权的迫切希望。总体来看,随着对洋银流入这一货币现象认识的加深,舆论的焦点也从通货本身逐渐延伸到货币制度改革的讨论。事实上,舆论的高涨对清廷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应对举措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因为从清季政府行动层面来看,几乎都围绕着禁止或仿铸之争、自铸银元、改革币制而展开。  相似文献   

5.
币制改革是王莽改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导致改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然关于王莽改革币制的次数问题,历来的著述所载颇有抵梧。或说“王莽凡改币制五次”,或说“王莽进行了三次币制改革”,或笼统地说“王莽还屡次改变币制”。王莽究竟几次改革币制?据《汉书》载: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至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西汉政府发行的货币均为五铢钱。  相似文献   

6.
崔文  李天国 《延边大学学报》2024,(1):29-36+142-143
朝鲜的币制改革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系统了解和把握其历次改革的动因与进程以及实施结果十分重要。1946年,朝鲜设立国立中央银行构建了独立发行主权货币的自主银行体系,并且相继进行了五次币制改革,即1947年、1959年、1979年、1992年、2009年的币制改革,带来了商品价格、价格标准以及社会货币流通量等的较大变化。不过,每次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点及政策效果是不同的,有时夯实了货币制度基础,提高了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掌控能力,但有时也引起了货币体系紊乱和过大价格波动,影响了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朝鲜也正在不断总结经验,研究符合国内经济运行的新的货币制度及中央银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当代信用货币,已经成为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货币发行国法律为货币权利(力)来源的"主权信用货币"。当今社会,有国际影响力的货币都是主权信用货币。主权信用货币具有地域性,在域外流通时,必将与东道国的货币主权发生矛盾。法定货币具有绝对的地域性,存款货币仅具有相对的地域性,二者在域外流通时,所面临的法律问题不尽相同。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主权信用货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域外流通的范围与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人民币必将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域外主体持有和使用人民币必须遵守人民币流通与融通规范。我国现行货币法基本上不能为人民币域外流通提供法律保障,因此有必要修改相关法律,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奠定法律基础,从而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更好地维护人民币所能带来的国家利益和全球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8.
近代四川币制紊乱,民国尤为严重,军人可任意创办银行滥发纸币及各种兑换券,私设造币厂滥铸银元铜币;银号钱庄、各商会、各地方政府可随便发行钞票或类似钞票的兑换券,由此造成货币种类复杂,数量庞大,为各省所不及。研究近代四川货币,不仅可以了解近代四川币制的紊乱,也可以了解近代四川货币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财政部改革币制令》,宣布从本年十一月四日起,在全国实施法币政策。其核心是用金本位制代替银本位制,以法币代替银元作为法定流通货币。法币政策的实施,有一定进步作用。但是,在法币政策实施过程中,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通过国家政权,控制了全国货币的发行权和白银所有权,垄断了国家金融业,进而又控制了国家的工商农贸业的主要部分,掠夺了巨额的财富。在抗日战争前,形成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一蒋介石政权的建立以及对国家金融业  相似文献   

10.
在《徽州文书》的借贷单据和租约里,西洋银币在明清时期已经被当作一种支付货币,而且使用相当广泛。随着考古的大量发现和研究的深入,相关研究角度从宏观转到微观,对外国货币在中国流通的性质的认识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依旧存在着一些争议,而地方契约文书的大量发现与收集,又为学者研究外币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必将推动这一问题研究的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1.
为了加强晚清史学科建设,推进晚清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河北师范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于2007年8月6-8日在承德联合主办了"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第二届晚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着"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就晚清的政治制度改革、晚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晚清财政与金融、晚清文化与人物研究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晚清的币制改革在天朝心态的大背景下,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吸收接纳并融合成自己的独特的币制思想,初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币.改革的本身就承载中国货币史的发展过程,其历史贡献和历史意义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变革思想论——兼论与王安石变革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仲淹的变革思想,从朦胧到清晰,从大概到具体。最能体现"庆历新政"前其政治变革思想演变过程的是《奏上时务书》和《上执政书》。《奏上时务书》提出变革文风、讲求武备、注重人才、勉励谏官、抑制恩荫等五个方面主张。范仲淹此时的政治变革思想更多地表现为笼统模糊、不成体系。《上执政书》提出六点具体变革应对措施:"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范仲淹这次上书阐述自己的变革思想,重点突出,思路成熟,措施具体,层次分明,自成体系,"庆历新政"的大致构思在这里已经形成。"庆历新政"的内容在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有完整体现。这次条陈十事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全篇文字简洁凝练,重在实用。至此,范仲淹完成了从"怎么想"到"怎么做"的转变。宋人种种关于政治革新的言论或作为,可以概括为"择吏为先"四字。范仲淹的变革思想沿着这条线索演变。在以"人治"为特征的封建专制社会,要变革官僚阶层,与社会根本性制度相矛盾冲突,失败是必然的。王安石变法重点在变更朝令法规,并不去触动体制根本性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国民政府初期的货币危机与"废两改元"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随着西方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和美国在国际上的大量购银,长期处于"两""元"并存局面的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货币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国民政府实施"废两改元"政策,虽然步履维艰,但"废两改元"最终完成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确立了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促进了工商业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清代广州“十三行”制度的政治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广州“十三行”制度是清朝政府在“闭关锁国”的宏观政治经济政策的前提下,为应对全球的商业经济对贸易扩大的需求,在明代市舶司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公私结合的对外贸易经济体制。在鸦片战争前后近百年问。担负着清政府垄断和管理经营对外贸易的重责。它的出现、兴盛到衰败,其根本因由则是大清帝国出于维护集权统治的政治妥协和经济上的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学者关于货币制度的讨论,大都是围绕货币本位制展开的。讨论的币制改革方案中最具有理论意义并对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的实施产生直接影响的是管理通货制。提出并讨论管理通货制有一个过程,先是在讨论银币本位制时提出对银币进行管理,后来讨论纸币本位制时要求对纸币的发行进行管理,最后为法币政策设计方案时进一步全面系统地讨论了管理通货制。  相似文献   

17.
致仕制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官员年老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官员致仕制度多袭明制,但仍有其独特的变化和规定.尤其在晚清时期,统治危机急剧加深,对于年老官员的致仕问题,清朝最高掌权者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致仕年龄的无定制和灵活性,以及致仕待遇的优厚性这两大特色在此时期表现的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在内忧外患的强力推动下 ,清政府在与地方立宪派的较量中 ,只能做出一定的让步 ,资政院是这场政治斗争的高潮 ,也使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在一些人心中打上了问号。本文主要论述清政府操纵资政院的活动过程 ,分析当时中国社会各种主要政治势力的分合 ,从中可看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及其胜利的原因 ,同时说明中国社会初步演习资产阶级政体的悲剧结果  相似文献   

19.
清朝特别重视对官员的监督,有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企图确保皇权的至尊、官员的清廉和吏治清明.文章重点对清季新政时期外官监察制度几个方面的变革做阐述和分析.清朝廷不仅对原有的监察制度进行了修正,而且还创设了新的监察制度.由此,清朝的监察制度朝着专业性和近代性方向发展,其监察制度具有了新旧杂糅的特征,开启了近代监察制度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对晚清时期宁夏开发的思想主张之研究 ,在学术界尚属空白。晚清时期包括地方官员在内的近人 ,对宁夏的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财税、政治、教育环境进行初步考察 ,从交通、农业、手工业、财税、政治、教育尤其是对兴办新式学校方面提出各自的思想主张 ,表明近人已看到宁夏地理环境及其它制约因素 ,其观点除有维护清廷统治的动机外 ,还试图通过防止外国侵略 ,澄清吏治 ,发展区域经济及教育事业 ,促进本区域的经济与社会进步 ,从而成为近代开发本区域的初步设想和宁夏近代开发思想之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