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杜夫海纳的主体间性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重视审美经验,认为欣赏者的审美意识使艺术作品成为审美对象.审美活动中不仅欣赏者与作者之间是主体间性关系,而且欣赏者与审美对象这个"准主体"之间也是主体间性关系."准主体"概念是杜夫海纳对现象学美学的独特贡献;审美对象的"形而上前景"分析则表明杜夫海纳超越了现象学,走向了存在论.  相似文献   

2.
法国学者杜夫海纳被誉为当代现象学美学界的巨擘和集大成者,他对审美对象、审美知觉、艺术与现实等问题都作了深刻的论述,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现象学美学体系.他的现象学美学可以说是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杜夫海纳的美学体系从本质上说仍是唯心主义的,他的理论的终极导致”自然本身没有美,自然美在于人化”的片面观点,这正是被他的现象学美学的唯心主义理论基础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是现代美学范畴内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审美对象和审美经验两大部分.迄今为止,虽然美学现象学的研究主要倾向于意识的意向性活动,但加强现象学中的空间性探讨,无疑会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审美的空间性,在诸多美学著作中多指具体作品的表现空间,而且常与作品的时间性一起论述,似乎二者分开便难以成论.法国米·杜夫海纳在论述时间与空间艺术问题时曾作过下对叙述:时间和空间在审美对象中的联系具有双重重要性.一方面,它可以使我们缓和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对立,阐明这两类艺术的相似点即“艺术的一致性”,……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方法是种“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即取消传统的主客对立的“意向性”的方法,作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流派,它对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作为现象学美学的代表,杜夫海纳运用这一方法对审美对象和审美知觉作了全新的诠释,使美学研究摆脱了传统的认识论美学,而发展成为一种强调人主体的感性、主观情感的存在论美学。这种美学研究的转向无疑为美学这门“感性”科学正了名,并且推动了美学研究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方法是种“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即取消传统的主客对立的“意向性”的方法,作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流派,它对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作为现象学美学的代表,杜夫海纳运用这一方法对审美对象和审美知觉作了全新的诠释,使美学研究摆脱了传统的认识论美学,而发展成为一种强调人主体的感性、主观情感的存在论美学。这种美学研究的转向无疑为美学这门“感性”科学正了名,并且推动了美学研究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杜夫海纳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现象学美学家。与现象学美学的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一波兰的茵加登比较起来,杜夫海纳更为重视对于美和审美的哲学考察。因而,评述杜夫海纳关于美和审美的学说,有助于我们对当代西方哲学美学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美学。 “美的对象就是在感性的高峰实现感性与意义的完全一致……的对象”以胡塞尔为奠基人的现象学的著名口号是所谓“返回事物本身”,它所说的事物就是直接地给予意识的东西,即“所与”。它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象学美学经典文本的《审美经验现象学》对审美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但令人遗憾的是,杜夫海纳在该书中却回避了对同为艺术作品的文学作品的分析,这种回避源自杜夫海纳对于语言优先性的坚持。如果从语言的陈述性入手,或许可以为文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英国学者爱德华·凯西指出:“唯有《审美经验现象学》才是现象学美学领域出现的极其充实和完善的著作。”正是《审美经验现象学》为杜夫海纳在国际美学界特别是国际现象学美学界赢得了地位。从现象学哲学原则出发,在这本著作中,杜夫海纳首先研究了审美对象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审美对象不仅是自在自为的对象,而且是为我们而存在的自在自为的对象。审美对象为我们而存在,不是指审美对象想要愉悦我们,而是指审美对象需要我们去感知,需要审美知觉去成全,因为“审美对象只有在欣赏者的意识中才能完全成为审美对象”。杜夫海纳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知觉更重要,除了通过审美知觉以外,审美对象不可能以其他方式来使我们“感动”和“沉醉”。杜夫海纳不满于萨特忽视知觉而对想象和情绪过于偏爱,主张将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9.
罗曼.茵加登和米.杜夫海纳是现象学美学的杰出代表。茵加登的现象学观割裂了作品结构本体与作品形而上性质的关系,而杜夫海纳的现象学则过于注重读者审美知觉的作用。运用现象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必须扬长避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认为知觉作用具有指向性,物体就是被知觉的物体。在审美活动中,要搁置各种主动附加的内容,让审美对象能够直接地呈现于我们,使审美知觉的特征显现出来。杜夫海纳则在此基础上把分析感觉与知觉看成现象学最根本的方法。对活生生的审美知觉的描述和向往,意味着人们渴望追寻到鲍姆嘉通aesthetic(感性学)的原意,返回到希腊人称之为"感性经验"的那种基本的和具体的人类原初经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杜夫海纳的美学认识论的基础。审美知觉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呈现阶段、表象与想象的阶段和反思和情感阶段。审美知觉是一种具有明显意向性的现象学的知觉,是一种纯粹的知觉,也是一种能把艺术作品变成审美对象的知觉。它既是感性的,同时也是归纳性的。  相似文献   

11.
《审美教育书简》不是一部系统的理论著作,但通读全篇,感到仍有一个"隐系统"存在于其间,它对美与艺术的本质、人性的本质、人性与其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其中心问题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核心则是使艺术和审美从科学与道德领域区别开来的审美游戏本体论。  相似文献   

12.
从美学本体来看,当代美学的逻辑演进是沿着自然本体论(客观物质说)→意识本体论(主观意识说)→历史(实践)本体论(客观社会说)这一历史顺序发展的。实践美学的崛起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对前此美学学派的扬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主要围绕"转型期美学理论建构"这一总问题域而展开。其中,涉及的重要议题有:美学研究理论范式转换、实践美学论争、后主体性美学、主体间性美学、身体美学、审美现代性、艺术终结与生活美学等相关问题。本文认为,经多年探索研究的积淀与集结,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已迁跃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一方面,诸多长期论争的问题得以沉淀总结,使问题的探讨已经完成从论战的理论状态向反思的理论状态的转换,预示着美学基本理论建构业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诸多新的美学视域的开启,使当代研究已经开始了从传统理论范式到当代理论范式的转向,预示着美学基本理论将拥有面向未来的敞开性。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道家-道教美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南子》展现的美学思想,不是所谓的“杂家”,而是典型的道家-道教一脉。在其内容丰富的美学思想中,以“一”为至美的道家美学本体论,“美人不同面”的多样化美学标准,“不待脂粉芳泽”及“西施粉黛”的艺术美论,“形、气、神”为中心的审美意识论,都是典型的道家-道教的美学阐发。  相似文献   

15.
但丁的<神曲>、<论俗语>、<飨宴>、<致斯加拉亲王书>等著作,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和诗学思想.但丁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世纪神学和亚里斯多德哲学,也间接吸收了一些从君士坦丁堡传来的阿拉伯哲学家的思想.但丁的美学思想充分显示出从中世纪美学向近代美学转折的特点,他在强调上帝是一切美的本源、艺术的象征性的同时,也提倡"艺术取法自然",并应表现个人主观感受与激情.但丁对文学语言特性及审美性的认识、关于诗的定义和基本体裁分类等诗学见解,也是卓有识见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美学方法论的角度 ,以对东西方古典美学艺术本质观的论述为基础 ,结合当前的文艺实践 ,对艺术本质给予了现时代的规定。本文认为 ,西方古典美学和艺术思想的基本特征 ,是以纯哲学和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艺术 ,把艺术规定为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将摹拟、再现、认识看作是艺术的本质特征 ;而中国古典美学则主要是以伦理学与哲学的辩证统一、艺术哲学和艺术心理学相统一的方法观察和研究艺术 ,把情感看作艺术的特质 ,将抒情、写意规定为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东西方古典美学各自在艺术本质问题上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以及当今东西方艺术发展的趋势 ,说明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和探求 ,既不能单纯执着于表现主义 ,也不能固守于理智主义 ,而是应该扬弃其各自的片面性 ,对东西方古典美学的艺术本质观 ,在现时代的规定下进行辩证的综合  相似文献   

17.
现代西方艺术是以审丑为主潮的艺术。审丑冲击了传统美学,但并没有完全否定美学,因为其透射着深切的美学关怀。审丑具有直面现实,促人警醒;反向思维,拓展疆域;震撼身心,恢复本性等美学价值。审丑是一种美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殷学明 《东方论坛》2014,(6):120-124
杜夫海纳对于艺术的基本观念是:艺术作品只是潜在的审美对象,只有通过审美知觉主体的呈现,艺术作品才能实现自身。艺术不能通过语言即阐释来理解艺术,而是通过艺术自身的呈现来理解语言以及人自身的存在,所以艺术是审美主体返回自身发现美的一种知觉存在,其目的就是使知觉主体对事物的呈现如同所呈现的那样,而不是如同所认知和理解的那样。文艺观念蕴含着修辞观念,加强杜夫海纳文艺观研究不仅有助于二十世纪西方修辞观念的研究,而且对我国的文艺创作也是有着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新兴艺术形式和后现代理论的冲击下,美学开始了后现代转向,在诸多方面产生了决定性断裂。一方面在旧形而上学思想的支配下仍然以主体论美学、意识哲学美学和语言论美学为主体,而实践美学否定了这种旧形而上学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使现代美学得到长足发展。另一方面,文化研究在后现代转向的语境中兴起,但是它在逻辑起点、文化层面和审美追求三方面表现了其不足之处。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以自由的实践与创造和共产主义审美理想,弥补了其不足并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自然事物有价值意义,自然价值不仅是“为人”的价值,更在于“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态审美促生生命的价值,自然价值对生态审美价值生成的意义有三:天然存在的自然事物的价值;以自然事物为参照而生成的人工自然价值;由“法自然”的本体论推演出来的“无为自然”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