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社会互动与社会融合出发,基于复杂性与典型性的考量,选取穆斯林世居地嘉兴与新兴穆斯林聚居地义乌两市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过程中构建一套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互动与融合的测量指标,包括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与本地居民的接纳度。随后从经济整合、行为适应、身份认同与文化心理融合等方面对两地进行比较。提出值得注意的问题有:文化心理融合的累进效应,当地人的安全感,宗教与组织的作用,穆斯林流动人口本身的功利化倾向与媒体的污名化,新生代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独特性与新问题,维吾尔族亚群体的社会互动内卷化倾向,民族养老、安全监控、商家阿语招牌等问题。提出进一步促进互动与融合的意见:加强党的领导,提升组织保障与人员配备;从教派识别到伊斯兰的中国化;从优惠政策到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冷思考等。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族流动人口相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合问题。在对社会融合进行概念辨析和操作化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分解为劳动就业、制度保障、社会参与和心理认同四个维度。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得分低于汉族流动人口且不同少数民族之间差异较大;社会融合各维度之间并不存在线性发展的关系;不同流入地、受教育程度、年龄组、流入年限、流动范围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各维度得分有明显差异且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下一步应积极推动流入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重视发挥基层社区、党组织、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工作优势,着力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注重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交往和心理交融层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3年河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因子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和社会融合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媒介使用对流动人口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介使用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资本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存在比较明显的性别、年龄和户籍差异。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和促进流动人口媒介使用的数量与质量、转变流动人口的媒介使用方式、提高媒介的公共服务力度等措施增加其社会资本,从而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5.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提高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管理发展的需要。尽管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然而纵观国内研究情况来看,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测量指标体系的研究并不多,现有的研究仍需进一步补充与完善。因此,在借鉴诸多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社会保障综合指数、经济融合指数、社区融合指数、心理融合指数四个维度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测量指标体系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基于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建立二元逻辑回归方程,从经济因素、社会网络因素及心理感知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合进程中对于信息需求的矛盾表现。研究发现,经济上的融合整体上促进了流动人口的网络信息需求,社会网络及心理感知因素的融合却不利于提升网络信息需求,针对上述矛盾从信息消费的结构角度给出了解释,并提出了社会融合进程中促进流动人口信息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于超过两亿的流动人口而言,社会融合是其市民化过程中最核心的需求。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都作了明确回答,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作提供了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一是要"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使"优者有其荣",促进政治融合;二是要"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使"劳者有其得",促进经济融合;三是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工者有其居""孤者有其养",促进社区融合;四是要重视养成教育,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使"力者有其乐",促进心理文化融合;五是要"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让劳动者体面劳动",使"来者有其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融合;六是要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使"农者有其地""外者有其归",促进历史融合。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的居住状态与社会融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区研究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流动人口的居住特点进行分析,并从社会学角度对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的居住差异与居住隔离状况进行解读,指出这种差异和隔离是造成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困难的重要原因,需采取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实现混合居住等措施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促进他们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9.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增进社会融合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流动人口个人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层面仍存在诸多不均等现象,其原因涉及理念、机制、财政、法制等多方面。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流动人口的融合与发展,需要在充分认识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通过理念谋发展,机制助发展,财政促发展,法制保发展,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流动人口与政府之间、流动人口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欧盟实践和中国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欧盟社会融合指标和欧盟移民整合指数的深入考察,并根据中国人口流动的特殊国情,对建构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标体系进行探索。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应该从城市和个体两个层面去理解。其中,城市层面的社会融合包括政策融合和总体融合两个方面:政策融合是从城市的流动人口相关政策角度去测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可以称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政策指数";而总体融合是从整个城市流动人口总体来评价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可以称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指数"。至于个体层面,既要考察流动人口主观融合感受和评价,又要观察流动人口客观融合状态,可以称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个体指数"。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推动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进程。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对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理论中有关融合主体异质性与融合趋势之间、自发性融合与建构性融合之间、小群体认同与社会大认同之间、阶段论与多维平行论之间的相关争论进行梳理,探究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把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看作是一个在"时间—空间—群体"维度下连续性的社会构建和客观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通过着眼于"人与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来践行"人的融合"的发展理念,有利于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对流动人口群体的社会融合过程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聚焦点是群体层面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采用自编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卷,对随机抽取的郑州市实验区的1 110名流动人口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由社会参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五个维度组成。实验区总体社会融合指数略高于全国常模,但公共服务、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得分低于全国水平,尤其以公共服务得分最低。不同人口学变量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不同。得出结论:实验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水平较好,但需针对不同流动人口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服务。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一问题也受到了学术界的重点关注。文章通过梳理和总结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融合的概念及测量指标尚未形成一致标准,在分析影响社会融合的制度因素时缺乏对制度成本的分析,对于流动人口中特殊群体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扩展。社会融合是一个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研究中要注意运用社会结构的视角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居留意愿是流动人口迁移过程中决定其居留决策的一项重要因素.文章以大连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分层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对其居留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整体程度偏低;社会融合的三个维度即经济融合、社会参与和心理认同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月收入水平、自购房、参加政府或社区便民活动、身份差异感受和歧视感受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有显著影响;个体特征中的随行家庭结构和已居留时间也对居留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且规模越来越大,这其中也包括大规模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这一群体由于特殊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其在城市的社会融合状况及社会支持网络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体现在地缘、亲缘等强关系,这种社会支持网络对其城市社会融合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能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有促进其社会融合的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和社会距离,阻碍了其社会融合的实现。因此,穆斯林流动人口要实现与当地社会的融合,就必须重构新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使更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如何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彰显城市多民族社会的活力与魅力,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繁荣,是当前我国民族关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以贵阳市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思考,提出了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构建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城市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同乡会因差序格局下乡城流动人口的自发聚集而形成,随着人口流动加剧,同乡会不但维系着来自于同一地域农民工的情感凝聚,甚至会促进他们劳动收入的增加。目前针对同乡会对农民工劳动收入影响的研究较少。基于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社会融合专题调查数据进行的研究发现,参加同乡会对农民工的劳动收入具有正向影响。因此,正确引导同乡会的发展,让同乡会在促进农民工就业、提升农民工劳动收入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将有助于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和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逐渐成为全国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经历了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的演变过程。由于北京市流动人口融合政策刚刚起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处于低水平阶段。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水平成为北京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建议重点排除流动人口的融合障碍,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并加强流动人口融合政策的监管和全国性协调,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流动群体幸福感以及城市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探讨了收入对农村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即社会参与的中介作用和流动性对以上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收入对社会融合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随着流动时间和流动距离的增加,这种直接影响会减弱....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2012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在控制了人口特征变量后,从居留能力和社会融合两个层面出发,对北京市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过七成的北京市乡城流动人口具有在大城市长期居留的意愿;居留能力方面,拥有较多社会资本和较高收入会对长期居留意愿起到促进作用,居于生产性服务业比处于消费者服务业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强,就业身份高的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强;社会融合方面,心理认同感强的乡城流动人口具有更高的长期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