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零、高车、柔然、敕勒和铁勒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治通鉴》有条注释:“高车部或敕勒,讹为铁勒”,后世学者据此将高车、敕勒和铁勒视同一个民族实体,进而把丁零和高车等同起来。虽有岑仲勉提出高车非敕勒,冯承钧和周连宽否认丁零与高车是异名同族,但传统看法一直影响着许多现代中外史学研究者。日本安部健夫认为铁勒是敕勒的讹音,敕勒是狄历的别称,狄历是高车的称谓,丁零和铁勒是同一语源。周伟洲指出,“赤狄、狄历、敕勒、高车、丁零,乃是汉文史籍在不同的时代,反映了各个民族对勒敕族的称谓。”但  相似文献   

2.
《敕勒与柔然》一书,周伟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讲敕勒,下篇讲柔然,计十二万字。这是我国第一本专门论述敕勒与柔然二族历史的著作。从公元220—589年是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一方面是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内徙,并在中原各地建立政权,互相交战,另一方面则是各族互相错居杂处,互相学习与促进,因而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在这个各族互相交战和互相融合的过程中,敕勒与柔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过去学者对这个时期的“五胡十六国”及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研究得较多,对于敕勒(高车)、丁零则研究得较少,对于柔然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因此,《敕勒与柔然》一书的撰写和出版,就特别显出它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缔造伟大的祖国大家庭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民族之一的维吾尔族,从历史上探究其渊源,应该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就活动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域的“丁零”。约至公元四世纪,丁零又称为“高车”或“敕勒”,被认为是维吾尔族的远祖。这是历史学界基本上公认的论断。历史上活跃于南北朝时期的这个被称为高车或敕勒的古代民族(或部落集团),怎样由丁零演进,它的活动情况如何?特就名称由来、原始分布、迁徒发展、建立国家、邻族关系、社会经济以及与维吾尔族的渊源等问题,依据史料记载,后人的探索,自己的理解,试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铁勒是古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乃至整个“内陆亚细亚”(Inner Asia)或“中央欧亚”(Central Eurasia)的一种游牧人。尽管关于其族属仍有点争议,但是人们通常都将隋唐时期的铁勒视同为晋与南北朝时期的敕勒、高车、汉魏时期的丁零、狄历,以至春秋时期的赤狄。其分布地域之广阔,部落名称之纷杂,远胜于一般游牧民族。因此长期以来,在铁勒  相似文献   

5.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首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乐府广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指汉语)。”《乐府广题》还说,东魏高欢攻西魏玉璧,兵败疾发,士气沮丧,高欢令敕勒族大将斛律金在诸贵前高唱此歌,以安军心,可以推想它的乐曲应该慷慨悲凉的。为什么要特别指出这是民歌?因为作为语言艺术,和其它的古典诗歌不一样,就是比较自由。文人作的诗歌,即使不是律诗(那时也还没有律诗),也多少讲点“格律”,如多以五言或七言为主,即使有杂言,也多以三言结尾。但这一首,其中“天似…  相似文献   

6.
敕勒歌     
敕勒川②,阴山下③。天似穹庐④,笼盖四野⑤。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⑥。①敕勒(chìlè):又称铁勒、商车,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北朝时期居住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敕勒歌》:《乐府诗集》收入《杂歌谣辞》中,是当时在敕勒族中广为流传的民歌。②敕勒川:指敕勒  相似文献   

7.
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论述鲜卑族的历史走向及其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出自东胡族的鲜卑诸部,除与鲜卑本部互为融合外,也融合于匈奴、丁零、高车、蠕蠕、突厥、羯、羌、氏等。至于与汉族的融合,就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8.
吟诵不绝的《木兰诗》《敕勒歌》最初是用少数民族语言传唱的,尔后经由汉文翻译记录。这样,在纳入汉文化范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独立性,从而形成千百年来我们所熟知的形态。但是,就它们生成的文化本初而言,《木兰诗》《敕勒歌》绝非传统所言,前者表现了拓跋鲜卑民族的进取精神,后者表现了敕勒民族对民族精神回归的呼唤  相似文献   

9.
一、回鹘族的由来、成长及其发展回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最早见于《隋书》记载:初为韦纥,后来称袁纥,乌纥。唐初为回纥,后改称为“回鹘”。元、明时期为畏兀儿、清时为回回。据载:回纥出自高车族,高车与敕勒为同族,敕勒出自丁零族。(参阅《北史》高车传)南北朝时敕勒族有六个部落,其中有一个为袁纥氏,所以曾称“袁纥”。唐宪宗元和4年(公元809年),回纥首领“蔼道曷里录设弭施合昆迦可汗”遣使来唐。因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唐政府曾借回纥兵平定“安史之乱”。回纥兵在此次战争中表现非常勇敢,尤其善于骑射,疾驰如飞,连战连捷,百战百胜,故这次来请唐帝国允许改称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鹘音胡,鸟名,羽毛甚美,首尾皆尖,善飞,春去秋来)据载:最初  相似文献   

10.
应用历史地理学方法,探讨南北朝时期北方山胡等民族的源流,通过对族名、人名等词汇及地名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山胡、契胡、鱼国、敕勒、契吴等族均属阿尔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是东胡鲜卑的分支;(2)鲜卑语,即所谓“北俗”,应与古突厥语相同或相近;(3)契吴亭即契吴城,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喇嘛湾镇以东,契吴为突厥部族之族名.  相似文献   

11.
七、关于鲜卑或说,《大招》“小腰秀颈,若鲜卑只”这句话曾引起现代几个学者疑为这是汉人作伪露出的马脚。最初陆侃如《屈原》一书有自注说:“我从前曾据交趾鲜卑把这篇的时代移至汉代,后承陈伯弢、朱逷先二位先生告诉我说,这两个名词已见《国语》《吕氏春秋》等书,故不能作证。”后来粱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或《屈原研究》、最近刘永济《屈赋通笺》都还以为鲜卑出现在汉代,疑《大招》为汉人伪作。为什么郭先生不曾疑及这一点呢?关于鲜卑,说来话长。我想当是郭先生已认为《招魂》是屈原为招楚怀王而作,他译《招魂》晋制犀比”就不采旧注,自出创见,译为“晋带鉤”,以为这是赌注。可知他以为犀比就》  相似文献   

12.
南北朝时代,中央政府的乐府机关亦跟汉代相似;搜集民歌,配合音乐演唱.《敕勒歌》是北朝乐府民歌.它保存在《乐府诗集》“杂歌谣辞”里.北朝民歌流传至今的作品,绝大部分均在“梁鼓角横吹曲”内,只有少数几首收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内,一共计约七十首.《乐府诗集》中有这样一段话:“《乐府广题》曰:‘北齐神武(高欢)攻周玉  相似文献   

13.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y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天空辽阔无边,草原茫茫一片,望不到边。轻风吹过,草儿头弯腰,草原上显现出成群的牛羊。敕勒歌是敕勒族的一首优秀民歌,歌唱了阴山脚下草原阔,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游牧风光,反映了敕勒族人  相似文献   

14.
(一) 铁勒稍加回顾,蒙古高原的突厥汗国—所谓的东突厥在公元744年被本民族中的回纥部所灭,这就是所谓的回纥帝国。关于回纥《新唐书》有这样的记载:“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称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新唐书》中所说:“回纥其先匈奴也,”与“匈奴帝国崩溃以后,许多游牧国家同北亚第一个游牧帝国—匈奴融合在一起”的观点一样,不能置信。该书中谈到的高车和  相似文献   

15.
高车与丁零的关系——兼论高车非源于康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匈奴列传》云丁零在匈奴北。《魏略·西戒传》言丁零有北丁零、西丁零。北丁零即匈奴北丁零;西丁零在“康居北”。汉魏时期,丁零大抵分布于今苏联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匈奴国家灭亡后,十六国时期,漠北蒙古草原分布着被称作高车的游牧部落。高车部别繁杂,人口众多。《魏书·高车传》载其有狄、袁纥、斛律、解批、护骨、异奇斤、副伏罗等七部。副伏罗部有十万落(户)。其余诸部落数,史所不详;大约平均也各有十万落左  相似文献   

16.
载籍中民族语的解读可以增加历史研究的维度。本文就《魏书.官氏志》中八个鲜卑姓氏的汉译,从音读、文献两方面作出说明。文中重点强调徒何为鲜卑语,由此推及辽西古国屠何和西迁的吐谷浑俱此鲜卑部族,同时讨论了它同楚国的文化同源性。  相似文献   

17.
科尔沁叙事民歌记录了蒙古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蒙古族口头传统文化的珍品之一。英译科尔沁叙事民歌有助于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本研究基于科尔沁叙事民歌的英译现状梳理,以《陕北民歌》《阿诗玛》与《玛纳斯》等民族典籍译介成功案例为参照,紧密结合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形式以及歌词特点,探讨科尔沁叙事民歌的翻译策略,提出了从“底本选择”“团队翻译”和“归异结合”的翻译策略,旨在助推更多的蒙古族文学典籍走向世界,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研究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8.
北朝乐府民歌的最早著录,见于南朝释智匠的《古今乐录》,标名《梁鼓角《横吹曲》。智匠由梁入陈,可见在他以前,北歌已经传到了南方。但是,北朝乐府民歌究竟在何时传入南方的问题,却历来不曾明确过。北魏建立乐府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魏书·太祖纪》和《魏书·乐志》均载:“天兴元年(398)冬,诏尚书吏部郎邓渊……协音乐”。下诏协音乐,显然标志着其乐府已经初具规模。其时之所演奏,即“后魏乐府始有北歌,即所谓《真人代歌》是也。大都时,命掖庭宫女晨夕职之,周隋时与西京乐杂奏,今存者五十三章。”关于《真人代歌》的内容,《魏书·乐志》曾有说明:“凡乐者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掖庭中《真人代歌》,上叙祖宗开基所由,下及君臣兴废之迹,凡一百五十章。”看来,《真人代歌》者,乃是鲜卑民族的史诗和传说,论其性质,庶几近于《诗经·大雅》中之《生民》、《公刘》诸篇,不应该认为是民歌。它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更远不及民歌。  相似文献   

19.
屈原在《楚辞·大招》中曾写过“小腰秀颈若鲜卑只”句,在《招魂》中写过“晋制师比,费白日些”句,颜师古注“犀比,胡带钩也”亦曰师比,亦曰鲜卑,总一物也”,这是《楚辞》中两次提到“鲜卑”的字样。在《招魂》中诗人又写出“君无下此幽都些”的诗句。关于鲜卑,做为博学多才的屈原,他是很明确的:前者鲜卑是指部族名,后者师比是指鲜卑族所制的带钩物也。可是这却被历代注释家各种不同的解释弄得混淆不清,如汉王逸注:“鲜卑衮是((纟尼))带头也,言好文之状,腰肢细小,颈锐秀长,若以鲜卑之带而束之也”。这样一来鲜  相似文献   

20.
一、《西洲曲》考证在我国古代文苑中,《西洲曲》是一首极为优美动人的情歌。陈胤倩称它是“言情之绝唱”(《古诗选》)。古今不少评论家认为,《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然而,由于史料的医缺,《西洲曲》的篇题、作者、写作年代和产生地域,却都有待进一步考证。最早著录《西洲曲》的是家人郭茂情的《乐府诗集》。郭街清把它归人“杂曲歌辞”。唐代温庭筠的拟作《西洲曲》,又称《西洲调》。可见,“曲”在这里是“乐调”的意思,《西洲曲》是乐府曲调名。它和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三洲歌》、《长干曲》、《襄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