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旭麓先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界的一位泰斗级人物,他以焕然一新的写作风格,突破传统史观的问题域,实现了从"以政解史"到"以社解史"的解史模式的转变。他把社会史与近代中国史研究相融合,还原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在重大政治事件和近代中国遭受的异族入侵、东西文化碰撞下传统社会转型、变异与冲击中的作用,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范式,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支点。  相似文献   

2.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活动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活动围绕着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现实意义、现代转换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问题也是 80年代以来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对民族特色与现实意义的探讨 ,表明古代文论研究界自觉地将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联系起来。对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探讨是对传统研究方法的一个突破 ,体现了古代文论界方法观的成熟。对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问题的探讨 ,将对古代文论价值的评判、对古代文论研究的反思置于了整个 2 0世纪文艺理论对现代性的追求的历史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上半期的庄学研究,中国学者分别从哲学和文学视角进行了研究;20世纪下半期中国的庄学研究以改革开放为界,不断深化发展。同时海外的庄学研究在20世纪也从未停止。20世纪的庄学研究揭示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1世纪庄学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一、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 我以欣喜和感激的心情拜读了谷德明同志编选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选》。这本书非常及时地向我国神话学界、中国文学史界提供了大量的研究中国神话的资料,同时也就提出了有关中国神话(包括中国文学)的内涵的问题,也就是少数民族神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问题。 德明同志再三要我为这本书作序,我总觉得以我的学识和名望都很难达到为一本重要的书籍作序的条件,因此,推之再三!最后只得勉为其难。再一想,何不借此机会,为少数民族神话说几句话,呼吁我国的文学史家们,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为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学(包括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研究》、《中国季刊》、《近现代中国》为中心考察西方学术界20年来的中国近现代乡村研究。西方学术界在中国近现代乡村研究方面,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注重采取由下而上的研究视角,趋向于连接经验与理论、从实践出发认识中国乡村社会,对国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学译介一直以来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国内学界和翻译界曾围绕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但其中对当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译介研究较少.本文以《人民文学》英语版为研究对象,尝试梳理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官方发行英语文学杂志对当代女性作家及作品的译介,以铁凝《春风夜》为案例,分析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对外展现当代中国女性新形象.  相似文献   

7.
施坚雅以市场为基础提出的区系理论,近年来在中国历史人类学领域里被进一步拓展.黄国信的著作<区与界:清代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研究>,以长时段的视野梳理了清代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制度建立过程中盐区、盐界形成和变动的"大"历史,同时又充分展示了地方政治、市场、王朝利益不断冲突和调适的历史场景,为我们多层次、多向度地认识"区域"的流动性构建提供了一种有历史深度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近十多年来,中国民族研究界围绕民族、民族问题以及民族政策等问题展开了学术争鸣和探讨,金炳镐先生组织刊发的系列论文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推进了相关研究科学化发展和开放性建设,彰显了中国民族理论的自觉和政策自信。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克思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即存在论)的研究经历了三种范式: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存论本体论。范式的转换体现了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创新。本体论(即存在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绵延的无尽之学,未来随着学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哲学界会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即存在论)问题有更新的突破,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也会有更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播种与孕育:重述中国传播学的第一个1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播学研究在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1979-1989年)呈现了何种特征,给我们以何种启示?本项研究试图以当时中国4份最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新闻学刊><国际新闻界><新闻广播电视研究>与<新闻大学>的文本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当时传播研究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建构问题,一直是哲学界最为艰难的议题之一.孙亮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一个批判性建构》从“方法论澄明”“话语分析”“生成逻辑”“中国问题与阶级范式”这四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给出了一个十分完整的清理,并且提出富有新意的论述.正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维度,上述理论任务的完成也必然是一种以“批判性”为关键词的反思与建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2.
党史界近几年在大革命、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上产生了较大的意见分歧,展开了颇为热烈的讨论。本文试从中国新旧民主革命两种领导权的交替转换这一历史角度,对大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提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一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界,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别担任了前后两个时期革命的领导者。毛泽东早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理论著作中,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世界历史的变化及中国“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的中国哲学经历了拨乱反正、百废待举的艰难时段,也经过了各种新思潮纷至沓来、中西文化互竞优长、理论创造空前繁荣的大好时光,在中国哲学史界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和热点关注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汤一介先生不知疲倦的身影。他通过魏晋玄学和早期道教的研究来探求新的方法,也试图以范畴研究的系统化来创建新的范式,对儒学的深刻反省和中国解释学的构想,更是把当代的中国哲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近年以来,国内文论界围绕“中国文论”的学科发展现状及走向等问题多有研讨。反观其议题所指,有两个问题堪称近年国内中国文论界最主要的思虑方向:第一,有关中国文论研究的价值追问;第二,有关中国文论研究思想资源的反思。当下的“中国文论”教学,应对这两个思虑方向予以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为内容,从翻译界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盘点并简要分析了中国翻译领域面临的种种尴尬。文章认为这种种尴尬直接影响着翻译的社会地位,不扭转这种尴尬局面而谈翻译地位的提高,那是不可能的。而翻译社会地位提高的关键又在翻译界内部。  相似文献   

16.
1993年,中国的文学批评界展开了一场针对“人文精神”的讨论。以王晓明为代表的批评家从捍卫“人文精神”的角度对当时以王朔、张艺谋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提出了尖锐的批判,由此展开了一场长达两年之久的讨论。张颐武、陈晓明等人从后现代主义立场各自阐述了对“人文精神”的不同看法,孟繁华、洪子诚等人提出“新理想主义”,而以陈思和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则更看重“人文精神”的实践。这些讨论彻底改变了文学批评界“一体化”的局面,当代文学批评开始转向文化研究,也真正进入一个众声喧哗的多元时代。但批评主体在这之后的学院化和体制化,也使得批评和研究出现了很多问题,在精神生态的恶化日趋严重的今天,知识分子自身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1910年清朝颁布《大清著作权律》,中国是否加入国际版权同盟从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民国肇建,文化出版界无形中围绕这一问题开展了争论。以上海书业商会为代表的出版界,从民族利益出发,坚决反对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同盟;以杨端六、武堉干为代表的文化知识界人士,则认为中国应对加入国际版权同盟持灵活态度,显示了一定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8.
林穗芳是在编辑学界、业界均获得显著成绩的一代大家,他在多年从事编辑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较早地参与到编辑学理论研究之中,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编辑学研究从发韧到勃兴,从争鸣到深入的整个进程,其研究带有普遍的时代印记和中国特色,也具有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交融的个性风格。他的编辑学研究成就主要集中在以基础概念、基本范畴、史学问题为中心的基本理论研究,以编辑流程、规律特点和技术操作为中心的编辑实践研究,以及以行业规范、出版改革为中心的编辑规范研究等领域。这些成果构建形成了其根基扎实、脉络明晰的编辑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所谓本土管理学就是力图构建普遍理论、方法与中国文化情境下管理之间桥梁。我们认为,中国本土管理学主要包括两类问题研究:中国独特文化现象下管理问题和中国社会特有管理变革问题。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管理学界对于中国管理的研究一直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对中国式管理和中国社会中管理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省思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主要以中国大陆地区的教育研究现状为考察对象,评述了教育研究界对待科学方法的不同态度。将科学方法引入教育研究中,是教育研究方法论发展和完善之必需,有助于提升教育研究的水准。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育研究者必须培养的一种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