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三大和谐理论是郭因绿色美学思想的内核,从郭因三大和谐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哲学视角的转变和审美观念的转变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解读.郭因的三大和谐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理论背后暗含了哲学视角的转换,三大和谐理论是对传统主客二分模式的超越;郭因并把以三大和谐理论为内核的绿色美学看成一种生活观念,把审美作为了一种生存范畴.  相似文献   

2.
郭因先生的绿色美学思想,内容涉及哲学领域的传统的“主客对立”、当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生态美学的实践性和跨学科关涉性等诸多问题。因而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就呈现出一种既立足中国传统美学,又直面当代现实问题的综合实践倾向。故本文将从哲学层面对此加以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3月1日,安徽省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学会在我市召开“郭因美学理论研究”启动会。有关方面领导干部及学者专家欧远方、陆子修、汪涉云、刘正宗、陶显斌、何宗奎、鲍义来、钱广华、孙显元、顾祖钊、刘继朝、王达敏等50余人出席。论主、美学家郭因先生到场。启动会由合肥工大教师、绿学会会长何迈主持。副会长翟东林对启动“郭因美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打算、要求,及郭因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学术定位,作了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4.
郭因的绘画美学思想、技术美学思想和绿色美学思想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其美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历程.绘画美学思想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为逻辑起点,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主流形态为理论红线,宏观地阐述了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理论的发展,其美学思想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与创新性;技术美学思想立足于现实,肯定了技术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开辟了新的美学研究之路;绿色美学思想是郭因比较成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他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既有了严谨的学理性,又具备了完整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西方绿色运动看“绿色文化、绿色美学”崛起的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郭因先生率先倡导"追求三大和谐"的"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是一件富于远见卓识的大事,并从西方绿色运动的兴起、发展与壮大,论述了"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崛起的必然性。作者认为:绿色运动是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否定,绿色运动是对"绿色文化、绿色美学"的追求与探索;尽管这种批判、追求与探索还很不完善,但它们毕竟反映了西方一般大众的心态,而"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的提出正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这一潮流,因而它的崛起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21世纪议程》与绿色文化、绿色美学郭因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其副标题为:“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必将成为我国制订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的一个指导性文件。我们,绿色文化与...  相似文献   

7.
德国古典美学建构了表现论美学的体系框架。康德关于“审美判断力”的分析,揭示了对象与心灵、形式与表现的对立联系;费希特、谢林则以“理智的直观”来限制理性的作用,让“自我”设定主观与客观世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虽与康德等人有别,但他仍认为艺术是对“绝对精神”的感性观照形式,最终还是要以心灵的表现为其旨归。此后,在以叔本华、狄尔泰、弗洛依德和柏格森等为代表的非理性哲学的深刻影响下,表现论美学进一步走向了反理性的纯主观内向的轨道。克罗齐把艺术审美归结为一种心灵的直觉表现活动,科林伍德也论证了艺术与表现、想象的内在联系,最后完成了表现论美学体系的建构,使其成为西方现代美学的主导潮流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繁荣时期,表现了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独立创造。文章指出,以“仁”为本,以“礼”为用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的理论前提。文章既评述了孔子乐为礼用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兴观群怨”与“思无邪”的艺术审美标准,又剖析了孔子的美善关系论和美感思想,并指出孔子开了人类欣赏自然美“比德”的先河。文章认为,孟子发展了孔子儒家美学思想。孟子提出的“与民同乐”的美学思想和关于美感普遍性的思想,以及“充实之谓美”和“浩然之气”的美学命题,都是对儒家美学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康德处在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转折关头。前此,西方哲学思想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以德国的莱布尼茨和伍尔夫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派,该派以先天的先验理性为客观世界和人类认识的基础;另一派是以英国的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他们承认物质的独立存在,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性经验开始。这两派的对立和斗争是鲜明、尖锐的,与之相联系,欧洲近代美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主义思想和理性主义思潮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当时,理性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的姆嘉登。鲍姆嘉登把美学看成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认为美就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把“美的”与“完善的”等同起来;以博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派美学则把“美的”和“愉快的”等同起来,认为审美活动只能带来快感。  相似文献   

10.
西方美学是时间性美学,而中国美学是空间性美学;中国哲学不是时间性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而是空间性的,这个空间是天人合一的世界,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气,气流动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天人感应,仁民爱物。西方美学通过审美理解消除时间距离而达到自由,因此是理解论美学;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是空间性的活动,通过审美同情(感兴论)超越空间距离,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情景交融)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美善相乐),因此中国空间美学是异于西方的同情论美学。在西方后现代主义重返空间性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空间美学为世界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可望在存在的主体间性和超越性基础上,确立审美超越现实时间和现实空间的性质,消弭时间和空间的分裂,使理解与同情无别,达到审美的自由境界。重建时空一体的美学,才是中国美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这个文化美学范畴,是郭因先生于80年代末首提出来的。经过10多年发展,似已形成为一种思想、理论和学说。本文在经过逐层分析的基础上,把它界定为绿色未来学,进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科学范畴,即中国未来学。  相似文献   

12.
明清戏曲美学理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戏剧理论史上具有先进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明代戏曲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教化说”的完善与背离之争,丰富和提高了戏曲创作论;二是以汤显祖、沈王景和王骥德《曲律》为代表的对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精细研究。清代戏曲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以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等为代表的戏曲美学的理论化、体系化;以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点为代表的对戏曲美学的核心问题———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入探讨。明清戏曲美学理论可分为三部分:戏曲创作论、戏曲表演论、批评鉴赏论  相似文献   

13.
老子认为,自然界是通过“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形成、自 然演变、自然消长的,人类社会应该效法自然,通过“常无为而无不为”而达到“无不治” 。新世纪的以递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为目的绿色文明,可以说,是在某 种意义上向老子所构想的社会模式的回归。世界终将实现大和时代的“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4.
席勒作为18至19德国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人类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意义就在于,他所提出的关于“希腊神性”,“游戏冲动”以及“活的形象”等问题的理论,几乎都涉及到人类生存中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相互统一的美学重要课题,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极富创造性,席勒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审美途径来追求人的“完整性”生成,使人类达到和谐,自由,幸福的境地。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美学思想刘莉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odegger1898-1976)是存在主义哲学和美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具国际性影响的一位德国思想家。他17岁时看到布伦但诺的论文:《论亚里士多德以来“在”的多重意义》,虽艰涩难懂...  相似文献   

16.
世界的存在源于人的创造 ,正是这种创造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艺术就是创造 ,而美则是完满的创造 ,是人的生命与环境的契合。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以劳动实践为基础 ,从人的本质创造来构建人本主义美学体系。“创造论美学”、“当代形态中人的美学”、“以美育培养更富有人性的人”是他人本主义美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新古典主义与启蒙主义美学思想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与启蒙主义美学思想同属西方古典美的范围,但又处于西方古典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于它们之间的异同只有在这二点的前提下才能较准确地把握。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相同之处。它们之间最主要的相同之处就是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与启蒙主义美学思想都属于西方古典美的范围,最基本的美学特征都是和谐。在这里,对西方古典美的确定及其基本特征“和谐”的把握,我们借用了黑格尔在《美学》中的论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将是美学多元归家的时代,这种归宗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归于人,归于人学,或回归于人学美学.这一结论的得出不仅是基于申外美学发展的自身趋势,也是基于世纪之交的社会现实对美学的需要.首先,社会发展需要美学关注入的生存世界;其次,人类理性需要美学关注人的意义世界;最后,科技文明主要美学关注人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中和思想中的部分观点的分析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和思想与现代绿色美学及三大和谐的共同特征 ,以便令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针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生态美学问题,使用以古照今、古为今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葛洪儒道互补生态美学和谐观的研究,发掘其生态美学思想对于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获得了对待当今生态问题的新认识:只有平等对待天、地、万物中的一切,把他们当作主体,共同发展,才是真正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研究证明,葛洪儒道互补生态美学和谐观理论在当今构建和谐的社会是可行的。葛洪的儒道互补生态美学和谐理论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都有着许多值得当代人认真学习和思考的地方,特别是对实现“以人为本”终极关怀目标和倡导“和谐世界”的思维理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