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鲁迅在随感录《四十三》中说:“进来看见上海什么报的增刊《泼克》上,有几张讽刺画。他的画法,倒也模仿西洋;可是我很疑惑,何以思想如此顽固,人格如此卑劣,竟同没有教育的孩子只会在好好的白粉墙上写几个”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一九一九年五月出版的《新青年》六卷五期上发表了四篇“随感录”。其中题为《圣武》的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看看别国,抗拒这“来了”的便是有主义的人民。他们因为所信的主义。牺牲了别的一切,用骨肉碰钝了锋刃,血液浇灭了烟焰。在刀光火色衰微中,看出一种薄明的天色,便是新世纪的曙光。 ——《热风·五十九圣武》 “新世纪的曙光”在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几乎所有论者都认为鲁迅所说的“新世纪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鲁迅与陈独秀等人《随感录》的比较,分析了他们在《随感录》内容指向、提炼与构思、文风特征及艺术品性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对比性显示了鲁迅关注中国现实问题的独异视角和艺术上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4.
鲁迅一九一九年发表于《新青年》六卷五号上的随感录《五十九“圣武”》,是一篇研究鲁迅前期思想的重要文章。多年来,人们尽管对于能否从它看出鲁迅当时已接受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把“刀光火色”一词,当作鲁迅所赞颂的十月革命的代用语,这一点却几乎是共同的。鲁迅这篇文章热情地歌颂了十月革命,这是明白无疑的。但认为“刀光火色”就是他所颂扬的十月革命,我觉得是和原文含义大相径庭的一种错误理解。《五十九“圣武”》,是《五十六“来了”》一文意思的进一步阐述,二文紧密相连,可以说是上下篇。《五十六“来了”》中说:“‘过激主义’不会来,不必怕他;只有‘来了’是要来的,应该怕的。”那么,“来了”到底是指什么呢?《五十九“圣武”》中讲得很清楚:“是刀与火,‘来了’便是他的总名。火从北来便逃向南,刀从前来便退向后,一大堆流水帐簿,只有这一个模型。倘嫌‘来了’的名称不很庄严,‘刀与火’也触目,我们也可以别想花样,奉献一个谥法,称作‘圣武’,便好看了。”这两篇文章里讲的“来了”也好,或叫“刀与火”也好,是指历来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争权夺利和对人民的残酷镇压,以及广指“从古到今的扰乱”。总之,它不是褒词而是贬词。所以鲁迅讽刺道:如嫌不好看,改称“圣武”,便好看了。明白了“来了”和“刀与火”的含义,就可以进一步看看鲁迅讲的“刀光火色”到底是什么意思。那整段话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戏剧     
鲁迅先生在他的《呐喊·社戏》上说:“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这是只指旧戏而说的。《呐喊》写在一九一八年以后,照《鲁迅日记》,鲁迅先生于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跟教育部到达北京后,只过了一个月另五天,就“与齐君宗颐(寿山)赴天津”,“夕赴广和楼考察新剧。”齐宗颐并不研究戏剧,鲁迅先生要他同行,因为他在天津有亲戚可以寄寓;鲁迅先生和他友谊之深和久,是仅次于许寿裳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他的学术力作《汉文学史纲》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梁之刘勰,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则章成,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其说汗漫,不可审理.很显然,这是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篇的批评.客观地讲,这个批评是相当严厉的.那末,怎样看待这个批评呢?换句话说,鲁迅的批评符合不符合《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实际情况呢?我以为鲁迅的批评是中肯的.首先,《文心雕龙·原道》篇没有界定“道”的范畴.刘勰在《原道》篇开宗明义  相似文献   

7.
一、周立波被国民党法院囚于“西牢”说的矛盾周立波同志初登左翼文坛,就曾被捕系狱;在上海、苏州被囚共达两年半之久。他在上海被关在什么地方? 有两种传记材料都说是“提篮桥西牢”。《周立波传略》记载: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战事发生后,因参加党领导的罢工斗争而被捕判刑,先关在上海提篮桥西牢,后续囚苏州反省院。《周立波生平年表》也这样系录,而叙述较详:  相似文献   

8.
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有鲜明的目的性,因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为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服务。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落脚点;教育目的愈明确,教育工作就愈有成效。 鲁迅所提倡和从事的教育工作,有着鲜明的教育目的。培养“完全的人”,便是鲁迅提出的教育目的,也可以说是教育目标。早在一九一八年,他就明确地指出过:“生了孩子,还要想到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热风·随感录二十五》)。这便是鲁迅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正> “鲁迅”这个笔名是一九一八年发表《狂人日记》小说时取用的,初见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鲁迅取用笔笛不是随手拈来,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笔名都有着深刻的含义。鲁迅这个笔名的本意是什么呢?先生曾向他的好友许寿裳谈过:“(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同时还谈了取用这个笔名的动机及缘由,他说:“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亡友鲁迅印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旧体诗是他的余事之作,数量也不多。可是诵读之下,立刻会觉得有一种迥别古今的诗风。鲁迅的挚友许寿裳在谈到鲁迅的旧诗时,就三番两次地说鲁诗“自成风格”、“别俱风格”。①然而,这种风格是什么呢?许寿裳未尝深论。几十年间,在鲁迅旧体诗的阐释和研究上是有成果的。对鲁诗的风格,研究者也时有一些精到的见解,可惜的是多为只言片语,少有专题研讨。大  相似文献   

11.
最近法国《费加罗文学报》上有三篇文章讨论了新小说派的问题,很能说明法国公众对这些作品的看法,现将这些文章的内容摘要介绍如下:《费加罗文学报》第917期(1963年11月14日)上刊登了多米尼克·日阿迈题为《1963年小说家玩的什么把戏?》一篇文章。文章一开始,作者提到远在他服兵役时,就有人教导他连最小的事也要问问“在哪里?”,“在何时?”,“什么?”,“怎样?”等问题。可是,对于这些无疑是太简单的疑问,1963年的作家也不能予以答复。不是缺少“在哪里?”,便是没有“什么?”,不是“怎样?”没有说清楚,便是“在何时?”没有讲明白。更不用问“是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谈他的小说创作经验时,曾经介绍过一种以着力刻划人物的局部特征来塑造形象的方法.他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常在学学这一种方法,可惜学不好.”从此以后,人们便看到许多介绍、分析、评论这种“画眼睛”的方法的文章,迄今未止.可是,究竟何谓“画眼晴”?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与追求的创作目标是什么?鲁迅这段话的精神实质又是什么?看法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试论超句     
超句在语言实践中大量存在,但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在《汉语语法问题试说》等拙作中只对超单句和超复句作了解说,未能全面论述。本文计划对超句的含义、类型、辨认等作较详细的阐述,向同志们请教。一超句的含义先看例子: ①可是这完整和独立是“相对地”,因为只有回答人家的问话“那是什么报?”的时候,“那是人民日报”才能叫人完全满足。(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 ②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呢?”(孙犁:《荷花淀》)  相似文献   

14.
对鲁迅先生杂文艺术的认识,历来就有分歧。早在三十年代就有人给先生取个绰号,叫做“杂感专家”。对此,瞿秋白同志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专’在‘杂’里,显然含有鄙视的意思。可是,正因为一些蚊子苍蝇讨厌杂感,这种文体就证明了自己的战斗意义。”(《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的,鲁迅杂文的战斗作用与艺术价值是得到了世界公认的。国际主义战士史沫特莱曾经这样评价先生从事的杂文创作:“他把他的笔只当成一种武器——简直是一枝匕首——用来批评政治。……通过这些政治批评,畅流着中国的和西方的二支文  相似文献   

15.
锋锐的《寸铁》光辉永在——读新发现的鲁迅四篇佚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五四时期的重要佚文——四篇《寸铁》最近被发现了。读着这些简短锋利的文字,翻阅那时战尘仆仆的报刊,我们似乎感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烈火炽热灼人,我们仿佛看见鲁迅手举锋芒熠熠的“寸铁”杀向封建文化营垒的战斗身影。四篇《寸铁》和鲁迅同时期写下的许多随感录一样,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浮雕上,镌刻下了一幅令人难忘的战斗图景。让我们翻开历史上这难忘的一页吧。  相似文献   

16.
关于鲁迅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的原因,流行说法是:广州“四·一五”大屠杀之际,中山大学许多学生被捕,鲁迅当天参加中大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职,以示抗议。几乎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鲁迅传》都如此叙述。这种说法是否全面、准确?陈漱渝同志的《鲁迅为什么辞去在中山大学的职务?》一文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本文第一部分,阐释了鲁迅在西部学术专著中关于《水浒》的研究成果与评价;在第二部分,讨论了他涉及《水浒》的其他文字.那末,两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两者在观点上是否完全一致呢?倘有矛盾,如何解释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水浒》研究者和评论者给予明确的回答.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一个同志的文章把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说清讲透.所以我说,鲁迅研评《水浒》的本来面目并没有完全恢复,这是一个重要根据.下面我们就来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把两部分文字作一对照,便可看出,观点一致者多,矛盾者少.比如《变迁》说,“《水浒》中人物在反抗政府”,《史略》认为,《水浒》有背于“忠义”,其他文字中,亦有说  相似文献   

18.
读了王杏根同志的《鲁迅<中国地质略论>作意辨证》一文①后,觉得有几点可议之处。一是史料运用。拙文《<中国地质略论>的写作与中国近代史上的护矿斗争》一文②引证了日本大阪《朝日新闻》上的一条消息,认为它与《略论》的写作“直接相关”,王杏根同志对此表示“怀疑”。据他说:“促使鲁迅以沙俄夺我矿权事实警策国人的”,“并非由于《朝日新闻》上的有关消息”,而是在此之前八个月《浙江潮》第一期所刊登而为我所“疏忽”了的《要索纷来》。事实是否如此呢?不妨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9.
(一)近来,在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中,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阿 Q 正传》应当念成《阿桂正传》,阿 Q 应当念成阿桂,Q 不应当念成Q(克育、克由),而应当念成Quei(桂)。理由是: 一、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说:"他(阿Q)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  相似文献   

20.
华夏悲剧的警醒——《药》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于1919年4月创作了小说《药》,由于这篇小说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独特,在《新青年》杂志上一刊出,便决定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超越地位和引起的强烈反响。鲁迅的友人埃德加·斯诺认为“这篇被许多评论家列为中国‘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中国所产生的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药》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图画,为我们提供了一面认识旧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真实镜子。从中可以观照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和探索革命成功的道路。鲁迅曾经这样讲述《药》的创作意图:“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因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如此高深的主题是怎样概括出来的呢?高尔基说过:“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他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的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种形式。”即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