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特征表现出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1 945年 8月到 1 946年 6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转变阶段 ;1 946年 6月到 1 948年 5月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并得到发展的阶段 ;1 948年 5月到 1 949年 1 0月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胜利的阶段。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充分说明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打败美蒋反动派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共同建立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新政协”,以别於1946年在重庆召开的“旧政协”。1948年,中国共产党号召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以扩大、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後来,周恩来建议冠政协以人民两字。因为人民包括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人民民主的性质鲜明。1949年9月17日筹备会的第二次会议决定将“新政治…  相似文献   

3.
<正>九三学社是我国八个爱国民主党派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民主党派大都产生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时期,由于阶级关系的演变、阶级斗争的发展,决定了中国民主党派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的发挥。本文拟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九三学社成立的历史作用及其特点,作一粗浅的论述。 1 九三学社从发起到正式成立组织,历经一年有余,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44年底到1945年9月3日,是其前身——民主科学座谈会时期;1945年9月3到1946年5月4日,则是建社时期。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重庆在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统战文化.在建党百年来的统一战线发展历程中,重庆统战文化历经孕育、萌芽、兴起、转型发展、快速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等6个阶段,取得了丰富成就,现已成为重庆统一战线的独特精神标识和重庆历史文化体系的主体形态之一,是激励重庆统一战线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推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精神在重庆的落地落实落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重庆统战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统一战线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其重大作用。这是周恩来人民政协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周恩来认为人民政协的产生是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在1949年9月政协一届全体会议上,对我国统一战线的历史作了回顾。他说,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就逐渐成立和发展起来了。1924年,“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提议和努力”,使几经挫折的孙中山接受了我党统一战线的主张,“改组了国民党,促成了国共合作,胜利地举行了北伐”。1927年,这个统一战线被蒋介石破坏了,但中国共产党在极  相似文献   

6.
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思想构成了人民政协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独特动力。人民政协诞生于协商建国的伟大实践,契合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国家建设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思想的历史演变是现代化国家建设、政治整合和人民民主实现三重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决定了人民政协发展的方向;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和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形式的人民政协,从推进政治整合和实践人民民主两个维度服务于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从而形成现代化国家建设与人民团结、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在从统一战线到多党合作、从群众路线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中,在处理和协调不同利益矛盾以及借鉴和创新等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独特的制度设计,推动了党际协商民主、党内协商民主、社会协商民主和公共协商民主四种形态的形成。前两者是领域的横向展开,更多体现的是政治协商民主;而从政治协商民主到社会协商民主、公共协商民主的演进则是层次上的纵向深入,展现的是协商民主从国家政治层面发展到国家-社会互动层面,再到国家-社会-公民互动层面的逻辑递进。中国式协商民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制度形式,也是对人类民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8.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是我们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革命的一个基本特点。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人民革命所处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条件与历史条件,不同的主要打击对象和各种同盟者的不同政治态度以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确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指导原则,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经验的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后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由两个联盟组成的:一个是工农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一个是劳动人民和一部分可以联合的剥削者及其代表的联盟。时至今日,历史的车轮已前进了将近四十年,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上的两个联盟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以后,形成了新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体观念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7年6月,"人民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第二阶段,1956年6月至1978年底,"阶级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第三阶段,1978年12月至今,"公民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主体观,显现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之关系演变的观念线索。对于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体观念的历史演进进行系统的梳理,揭示此一观念赖以产生与演变的现实基础,抽绎隐含其中的规律性基因,探寻中国社会从阶级分析与对抗走向社会整合与融合的时代脉搏,对于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与处理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密切党与社会的联系,巩固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无疑富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媒体的主要功能就是反映它所处的时代。通过对媒体的解读,我们不但可以研究媒体本身,而且还可以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存在于战后1946-1948年的《观察》,记录了战后中国的种种面相,成为我们建构战后中国历史图像的史料。《观察》对于战后中国的重大事件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反映了当时社会舆论的倾向。国共内战是战后中国的主题,双方的争夺始于东北,《观察》对此给予格外的关注。其中既有对战争进程的实况解说,又有对战争发展趋势的预测,同时还有对双方得失的分析。《观察》所做的"观察"大都符合真实的事实,其分析与预测从整体来看也都准确。它与国共两党各自所属的媒体因为党派政治需要而进行的宣传所不同,这也是其难能可贵之处。这种报道的价值就在于它的超党派性,就在于它可以和国共双方所提供的资料相互印证,从而为我们建构当时的历史图像,还原历史本来面貌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1948年5月,茅盾和沈从文同时写文章表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仔细阅读中,我们发现:茅盾和沈从文这种评价是他们不同的“五四”想象。茅盾侧重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和五四的政治意义,显示出“毛文体”“毛话语”对茅盾的潜在影响;沈从文侧重五四精神与文运的重建、五四学人与新北大人的思想探索,显示出作为思想者的沈从文的独特思考。两种不同的“五四”想象,导致他们的思想分野。1948年,是他们这种“五四”想象的最后展现。  相似文献   

13.
一些论著论证辽沈决战的时机成熟于1948年8月。本文的新见解是:辽沈决战的时机成熟于1948年5月。该时从兵力对比、敌我态势、后勤保障、交通及外部配合等方面,均已具备了发起战略决战的客观条件。未能于该时发起战略决战,主要是由于“东总”未能及时下定决战的决心。  相似文献   

14.
民主党派实现历史性转变的标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党派在建国前实现的由中间路线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转变的标志问题 ,目前有几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通过对民主党派这次转变过程的分析 ,以及对衡量是否完成转变的具体标准的探讨 ,证明 :1 948年共产党“五一”口号发布后 ,民主党派的表态 ,是其最终完成转变的标志这个观点的正确  相似文献   

15.
2010年6月1日,旨在改革欧洲人权法院、提高法院效率的《欧洲人权公约第14议定书》生效。该议定书生效过程曲折,自2004年5月13日开放签署之后,早在2006年底即获欧洲理事会除俄罗斯以外的所有成员国的批准。因此,俄罗斯是欧洲人权法院这次改革得以实现的关键。笔者简要介绍该议定书的主要内容,并剖析该议定书成败之关键即俄罗斯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对改革后的欧洲人权法院及其对俄罗斯的影响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16.
在中医界的不断努力下 ,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于 1946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中医师考试、检核须知与办法 ,开辟了南京国民政府中医师考试的先河 ,从而进一步肯定了中医师的官方地位。同时 ,它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和规范的中医师考试制度与办法 ,有利于中医师管理 ,其某些具体措施对当代中医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战后英美核合作走过了一段极其艰难的旅程,尤其是1945年至1951年的英美核合作更是充满了矛盾与纷争,成为战后英美关系中的"另类"和"反常现象"。美国国会于1946年8月通过了《麦克马洪法》,致使英美核合作停滞不前。但经过英美两国政府艰苦努力,1948年1月英美加三国达成《临时协议》,英美两国在非军事领域开展核合作。《临时协议》是英美两国讨价还价的结果。该协议的达成不失为英美两国政府一次成功的合作,两国政府均将其视为一个很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过几件借王阳明来激励斗志尤其是抗战将士之士气的事例:1939年3月28日周恩来以祭祖扫墓的名义特地到兰亭拜谒阳明墓,并向社会各界发表了著名的抗日演讲;1935年至1946年5月蒋介石等人多次视察修文阳明洞和贵阳阳明祠;1937年底至1938年初国民党28军军长陶广整修阳明墓并撰写碑文;1939年至1945年蒋经国多次赴大余、丫山、灵岩寺等地视察,并于1946年9月24日陪同蒋介石游览通天岩,两天后又陪同蒋介石等人赴孝女埠阳明去世地凭吊王阳明。  相似文献   

19.
顾毓琇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华裔科学家,他曾在《中国的文艺复兴》(1948)中提出,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相冲突,但也许更好的理解是把之作为“文艺复兴”的前驱,看到二者前后承继、缺一不可的紧密联系。顾毓琇的这一观点既不同于胡适、蔡元培等人直接把“五四”看作“中国文艺复兴”的观点,也不同于李长之强调“中国文艺复兴”与“五四”之间存在着断裂转向的看法,而为当今学界提供了一种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艺复兴”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1946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国统区大中学生再次逃亡至北平、南京等大城市,形成了著名的东北流亡学生、豫鲁流亡学生群体。考察流亡学生产生的大致脉络、国民政府对流亡学生的安置措施及其成效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从侧面了解战后国民政府试图争取人心归附的动机,展现流亡学生因"政治"纷争导致四处逃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