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庄子技术思想博大精深。在庄子哲学里,“道”是世界的最高本体,也是人所追求的最高价值。“道通为一”是庄子技术价值创造的本体论基础,“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以天合天”是人工巧夺天工的要旨。庄子最早意识到技术的两重性,反对“以物易性”,是技术异化思想的先知先觉者。庄子奉行以“道”释“技”、假“技”求道、由技而道、“技进乎道”的基本立场,追求技术的艺术、审美和养生价值,认为技术价值的真谛不是功利,而是“体道”、“得道”和“成道”。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天之道”与“人之道”的涵义及其关系的诠释,公共政策的价值定位和价值抉择的核心取向是“公共性”,这种取向从发展现的意义上说就是走向“共同富裕”。具体表现为:作为社会行为目的的主观价值和价值理性的辩证关系及其转换;作为社会发展作用机理的不平衡规律与平衡规律的辩证关系及其转换;作为社会发展伦理状态“善”与“恶”的辩证关系及其转换。同时,该项研究还涉及一系列更为深层次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语·学而》有重要的伦理价值。《学而》中有很多思想议题,各思想议题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用“君子”之“学”把各章的思想串联起来。“君子”是在人伦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学”成长的,通过“学”成就的“君子”不仅具有人格的独立性,还保持了趋向于自我完善的超越性。“君子”是人伦的典范,促进了人伦关系的优化。人伦是人的现实的生存场域。“学”丰富了这一场域的意义内涵,从而以君子的人格撑开人伦而成圆道。“君子”在自我成道成德中促进他人成道成德,个体通过“崇德”深化人伦关系的伦理意义,并以个体成道成德为价值归宿。圆满的人伦场域与圆满的个体人生在这种伦理关系中达成一致,则可以说此为最高境界的圆满的善。  相似文献   

4.
儒学的德性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价值哲学思想,建立在“天命之调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一哲学基础上。“天——性——道”这一以人为中心的环状结构,体现出儒家的人本哲学思想。儒家的价值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形而上学基础“天命”是其终极价值源泉;作为价值尺度的“德性”为其核心;“修齐治平”是其价值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各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互中,凝炼出了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存之道。这些生存智慧与惯习浸润在他们的器物、精神与制度文化中,支撑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与审美情趣,进而成为各民族地区古朴深厚的生态伦理文化,岜沙苗族文化中传统的器物格局、农耕文化、礼仪习俗、禁忌民约等充分展示了其所秉持的和谐共生生态观、用之有度消费观、代际公平责任观等,为当代人们反思现代社会生态伦理提供了价值观照。重构生态伦理应实现由“关爱自然”之伦理立场向“敬畏自然”之伦理立场、“竞生发展”之思维模式向“共生发展”之生存智慧、“消费主义”之生活方式向“生态主义”之生活方式的转变。当然,于各民族伦理文化而言,学习借鉴者需择善而从,唯此方能引领民族地区发展“促其行而规其道”。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明素以“继往圣,开来学”的精神著称于世,把“善继其志”“善述其事”视为继往开来的精神要义,并由此形成了“慎始慎终”的伦理意识,凝结成“不忘初心”或“永葆初心”的价值眷注和文明血脉,凸显了对中华文明之精神源头和大本大源的坚守和维护,对中华文明根本价值、核心价值的高度认同和发展传承。这种“慎始慎终”的伦理意识融合着“殷鉴”和“安而不忘危”的忧患意识,有着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不断警醒和提撕,对“道”之大本大源的孜孜探求与念兹在兹,对文化根脉和精神命脉的培育重视和价值眷注,在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成员内心深处构筑起了“善始不易,善终更难”的修德意识和行稳致远的伦理品质,凝结成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的民族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7.
身体哲学是一种以身体为本体的哲学观。在身体哲学的视域下审视魏晋南北朝道教,其理论思想呈现出鲜明的“根身性”特征。在神道设教的语境中,宇宙之存在、真理之体认、善恶之判别都与“身体”相缠绕,是身体“向世界敞开”的内在环节、必要条件。天道之落实、伦理之践行、仙道之体贴,都因进入“以身体道”的身体场景而获得了笃实的存在根据,并因身体展开的不同指向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身体特征。魏晋南北朝道教的这种“根身性”特征,基本上奠定了后世道教哲学思想构建的运思风格,使之沿着“身天一体”“天人感应”的整体趋向不断演变、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延斌史经伟在《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撰文指出,父子之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的核一1、5,部分,“父道”和“子道”是其基本内容。“孝”是为子之道的核心内容,成为支配子女行为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评价其德行的根本标准,也是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范畴。孝作为一种从子女角度来处理父子关系的道德原则,包括以养事亲、以顺悦亲、以功显亲、以义谏亲、以祭念亲、以嗣继亲六个方面的内容;从父辈角度来处理父子关系的、以慈为主要内容的为父之道可概括为父义母慈、正身率下、爱子贵均、端蒙重教。这种以孝、慈为中心的传统父子之道对国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对我国当代的新型家庭代际伦理的建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首先,传统父子之道为家庭稳定和睦提供道义支持。其次,可以起到激励人们重视道德修养、发挥社会教化的积极作用。再次,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使得“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从而还对国家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儒家伦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生”的伦理,“生”是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儒家围绕着“生”造就了一个天人互动的生命模式,并以天、命、性、道诸概念逻辑架构出一个相应的生命义理体系。这一体系在形上的维度首先表现为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和“易道生生”的生命观,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颇有儒家特色的“继天为善”的伦理观和“各正性命”的身心工夫论。  相似文献   

10.
论儒学对“全球伦理”建构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全球伦理是近年来学界探讨的热点课题 ,旨在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话与交流 ,寻求某种交汇点以促进全人类的和平共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学 ,其群体本位、群体协作精神 ,“见利思义”、“以义率利”的义利观 ,“中”、“和”的宽容和谐思想 ,心性层面的安身立命之道 ,对于全球伦理的建构具有借鉴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春秋末年楚人老聃所著的《老子》一书,“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是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因其首次以哲学概念的“道”凌驾于宗教神学的“天”之上而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突破,故亦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老子》在...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和谐文化为基础,和谐文化以和谐精神为灵魂,而和谐伦理精神是和谐精神的价值内核。市民社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基础性作用,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的伦理实体,塑造了现代人的交往方式和存在方式,也孕育了现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精神,市民社会伦理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价值理想”、“秩序伦理”、“政治伦理”和“交往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3.
针对“安”是否可以作为儒家伦理实践判准的讨论,以《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文本为据,从“女安则为之”出发,通过文本解析、“安”的伦理分析、“安”之外的伦理考虑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研究发现,宰我和孔子在“三年之丧”的讨论中孔子提出了“女安则为之”,“安”可否作为伦理行为的标准就在于良心可否作为伦理行为的标准;良心有其主观性以及客观限制,良心所判断的行为价值与其客观价值不相符合,孔子着重伦理教育的重点在于能恰当正确地感受和表达情感,让良心所判断的行为价值能与其客观价值相符合,可见“安”可以作为儒家伦理实践的初步内在判准,但不是“最终”判准或“唯一”判准,仍须尽力合乎客观伦理道德标准,努力培养“正确良心”。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交通”一词不是指日常意义上的交通运输,而是指天地万物之间的沟通、交流。从“交通”概念出发的中国古代哲学,体现着一种“交通成和”、“化生万物”的对话范式,其核心是事物之间的对话即“交”,强调时立双方水乳交融的统一即“通”,以达到“和”的最高境界。由“交通”不仅可以构建出万物平等相交而化生的宇宙图式,也可以推出人与人之间平等对话而成和的政治伦理规范。“交通”思想体现着宇宙之道,生命之道,社会之道与伦理之道,为解决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儒家伦理道德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杨国才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讲究“仁义”。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礼义,奉行德刑兼施,以刑辅德的方针。伦理上重“亲亲尊尊之恩”,行“中恕”、“中庸”之道,重视道德...  相似文献   

16.
论点摘编     
“天人合一”不能归约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刘立夫在《哲学研究》2007年第2期撰文指出,“天人合一”被很多现代学者视为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但对其内容却是见仁见智,并无定说。如果将其思想核心确定为“合”、“和”或者“和谐”,不会引起多少争议,但如果将它说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则很难让人信服。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论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在历史上每个有代表性的思想家那里,几乎都难以找到完全相同的天人观,论其要点,大致可以归纳为天人相类、天人一体、天人同性、天人同理等几种类型。在价值倾向上,儒家的天人合一主要是政治性和伦理性的,儒家主要把天作为“神灵之天”、“道德之天”和“义理之天”来看待;道家的天人合一主要是境界论上的,道家的天多含“自然之天”的内容;道教的天人合一论则既是自然主义的,又是泛神论的。无论在哪种天人观念中,“天”都具有绝对性和权威性。所以,中国哲学家论天道均不是目的,其落脚点必是人道。天人合一的理论尽管也涉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以政治、伦理和精神境界为本位的,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才是天人合一论的核心内容,其思想资源比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意义大得多、宽得多,也复杂...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以来的回族小说,以伊斯兰文化为价值底色,构建着“保守主义”倾向的宗教性叙事伦理,主要表现为以“清洁精神”伦理拯救世俗诱惑和道德沦陷困境中的人性之真与心灵之净,以“彼岸意识”伦理探寻生死相通和现世苦难追问中的轮回运转与超越解脱,以“神圣体验”伦理参悟万物有灵和宗教神祗领域中的幽冥哲思与神秘图景,以“母族皈依”伦理重觅精神漂泊和文化无根突围中的身份归属与本土诗意,伊斯兰文化孕育的叙事伦理,蕴含着对以“现代性”为价值主导小说叙事的宗教式反思与审美式批判。  相似文献   

18.
在教师作为“人”的语境中,教师专业伦理的建设应然地指向“人”生命的成长:伦理始于人生命客观存在的需要,长于己身与他者生命的联结,始终追寻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然而,生命与伦理的应然关系在幼儿教师专业伦理的构建取向、培育内容和发展路径中都没有得到重视,更无法发挥效用。因此,幼儿教师专业伦理的建设需得回归到教师作为“人”的生命,以生命之幸福引领取向,以生命之价值滋养关系,以生命之力量支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吴超 《东方论坛》2008,(4):92-96
清初经学家朱彝尊治经考史遵循“明经”以“求道”,“求道”以“致用”的治学路径。所以,他以宋明理学中的形下之“用”,即传统道德伦理规范作为“义理”体系,指导自身的考据工夫。这种“义理”思索虽然比宋儒“穷理尽性”的形上思辨“低级”得多,但朱彝尊之考据绝非“纯考据”,“文以载道”论与“道统”思想就是这种“义理”探求的产物。朱彝尊以考据见长,又不失“义理”,代表着清初诸儒在“道问学”的考据与“尊德性”的义解之间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0.
庄子哲学中“道”既存于本体世界又存于经验世界,这造成了“道”在两个世界的“割裂”,从而相应地分成“道之真”和“道之气”两个方面,进而,这种“割裂”被带入其人性论中,造成人性的“割裂”,则其人性相应地分成“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这两方面相互制约和斗争,构成了人性的内在矛盾。庄子在《渔父》中提出“法天贵真”思想,分别从本体层和经验层来解决此人性矛盾,从而既使“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人性论图式,又使得生活在经验世界的个体人超越为体道真人。最终,在人性和人生两方面实现了由人向“道”的回归,也使庄子哲学得以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