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图书馆文化是围绕图书馆价值实现而产生的一系列精神生产和精神成果.从哲学角度来看,图书馆文化的内在动力体现在读书意识中人们对精神价值的终极追求.图书馆文化形象体现在读书意识对人类文化精髓的把握和精神价值的三种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创造地发展;(2)身体力行、妙悟真谛;(3)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图书馆文化就是在三种价值观的引导下进行构建和创新.对图书馆文化价值意义的哲学思考实质上是对图书馆活动中人的本质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2.
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是客观和全面评价马克思哲学、深入发掘其理论内涵的基本方法。 2 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或从人道主义或从科学主义对马克思哲学的诠释 ,在割裂马克思哲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的同时 ,也割裂了马克思哲学中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3.
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与人文关怀精神的回归,需要重新审视以下几个问题: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问题;人类享受自己所创造的历史成果正当性和合理性问题;社会历史评价的最高价值尺度问题;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问题;人的需要与利益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4.
精神文明是有价值的 ,对精神文明价值的衡量 ,主要是对精神生产的成果即精神产品的价值衡量 ,因为精神文明是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成果 ,并最终是通过精神产品来体现的。精神产品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各种理论学说、思想道德规范、价值理想目标以及它们的物化形态等等 ,它们都是精神生产和人们的精神交往的成果 ,凝结为文明形态即为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虽然趋于多元化,但是,真善美依然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所追求的最为基本的审美价值,尤其是对于善的审美艺术价值的追求,不论是作家抑或批评家,均将其视为衡量文学艺术首要的价值尺度。就陕西当代文学创作最具代表性的三位作家而言,路遥是以社会人生之“道”为核心的价值建构,陈忠实是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价值建构,贾平凹是以心灵精神之爱与美为核心的价值建构。  相似文献   

6.
人的三重生命(即肉体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存在的本性需要,如实充当了人在对象性活动中价值评价与选择的尺度或标准.那么,人的三重生命存在是如何交织构成人的现实的感性心理结构的呢?又是如何相互蕴含在一起充当人的内在价值尺度的呢?借助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对人的感性心理现实的构成所作的诠释可以发现,知觉中生理心理的底层结构是从局部到整体、通过智力活动与意识上层结构融通,从而揭示了人自身作为内在价值尺度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根源.梅洛-庞蒂在这个方面为价值哲学关于价值以人自身为尺度的命题找到了哲学-心理学依据,也为创建价值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人们重新认识人自己搭建了一个坚实的脚手架.  相似文献   

7.
靳义增 《南都学坛》2000,20(2):43-4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分工依然存在 ,精神产品具备商品的二重性 :价值和使用价值 ,因而精神产品具有了商品属性。但精神产品并不仅仅是为了交换才生产的劳动产品 ,其价值难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 ,它的使用价值主要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 ,因而又具有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8.
劳动是人格主体的自由、自主和自觉的创造性活动.马克思通过劳动道德价值论实现了价值哲学与经济哲学的统一,实现了唯物史观与价值观、社会历史与人的价值、现实之人与主体之人的统一.马克思从"谋生性劳动"中发现人的异化、剥削、不平等和奴役等价值形态,从"自主性劳动"中发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等价值形态.马克思的劳动道德价值论,是生命主义与人格主义的统一.其蕴涵的价值旨趣是社会公平与正义.人类的一切解放最终是历史的解放,而历史的解放又是通过人的劳动来实现,劳动解放成为衡量人类文明的一种客观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9.
儒学的德性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价值哲学思想,建立在“天命之调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一哲学基础上。“天——性——道”这一以人为中心的环状结构,体现出儒家的人本哲学思想。儒家的价值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形而上学基础“天命”是其终极价值源泉;作为价值尺度的“德性”为其核心;“修齐治平”是其价值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弱势群体提供精神产品援助是图书馆应尽的职责,既能拓宽图书馆服务领域,也能提升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图书馆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精神产品援助:开展图书下乡活动;培训志愿者为弱势群体服务;对特殊群体进行特殊的精神关爱;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的种种迹象入手 ,分析了存在的原因 ,提出了将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成才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校园文化教育紧密结合 ,旨在探索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新型运行范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析了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概念,探讨了科学的精神价值,包括科学的认知价值、信念价值、解释价值、预见价值和审美价值,分析了科学精神价值的社会形成过程,并认为在人类过度追求科学功利价值的今天,更应当关注科学的精神价值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服务于资本的文化意识形态,消费主义鼓励人们到消费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将消费作为精神满足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在永无止境的物欲追求中,人们失去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失去了人所拥有的高尚而深刻的东西,失落了精神家园。要想摆脱物欲的奴役和控制,重获人生的自由与幸福,必须不断地提高人生境界,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东方文化的三大体系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阿拉伯文化 )在历史上的双向交流 ,相互影响和渗透 ,形成了相互包融的重精神、轻物质的东方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受到西方文化的挑战 ,又面对现代化的严重考验 ,必须完成现代重构 ,要求在两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完成东方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 ,二是将西方价值观中的合理因素融入东方文明。新加坡的儒家伦理运动和巴哈伊教的现代转换 ,已提供了初步的成功经验。面对世界性的精神危机 ,人类必须要有一系列普世的价值观和精神原则加以引导 ,加快世界文化一体化过程 ,以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举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问题的文化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人的文化需要在本质上表现为对精神家园的寻找,有了精神家园就有了人生幸福的感觉;社会的文化需要在本质上表现为对共同精神家园的建立,有了共同精神家园就有了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及和谐、进取的社会发展态势。社会单体精神家园寓于社会共同精神家园之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单体寻找到精神家园的需要。本文自人的文化需要出发,运用文化学方法,就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问题,提出了应该关注的四个方面:人生动力与精神家园、社会发展与共同精神家园、社会单体精神家园培植与社会共同精神家园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与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论建立在人们无生命意义感和心灵空虚之上,肯定生命中的意义与价值,引导来访者寻找和发现自己的生命意义,从而达到明确生活的目的。意义治疗理论能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提供宝贵的启示,引导大学生摆脱心灵空虚,正确面对人生挫折,积极追寻生命意义,逐步培养生命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发现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编辑的文化视野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的文化视野、社会角色、知识结构与精神产品密切相关。反映时代主流的文化视野决定了编辑对精神产品的取舍更多地指向现实和未来;关注社会现实的文化视野决定了编辑对精神产品的取舍服从于社会现实,并着力体现出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价值导向;导向性的文化视野决定了编辑在对精神产品的选择、加工活动中引导并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编辑的社会角色有社会的规范性角色、学科权威角色和内化式角色,编辑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识过程决定了其对精神产品选择时的价值取向。编辑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精神产品的内容进行取舍和加工,同时又通过这一活动丰富、升华自己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具有原创性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最为根本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引导之一。基于道德哲学的角度,井冈山精神实质上体现的乃是一种具有现实性、包容性和超越性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理想。结合井冈山精神的价值实质,阐释其具体内涵的当代价值,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动力发展史。物质对精神、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共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充分重视精神力量对奋斗实践的推动作用,是在坚持物质对精神、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精神主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精神力量源于人们的知识、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信仰等,这些精神因素在人的实践中所产生的"力"便构成了精神动力。精神动力的形成发展与作用发挥,源于客观的社会存在与主体的精神需要的双重要求,并通过主体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而将这种精神力量作用于实践,以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找准来时路、走好当下路、瞭望未来路的精神动力,是信仰动力、信念动力、信心动力的系统整合,是个体精神动力、群体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动力的多元融合,是精神创造力、精神凝聚力、精神约束力的有机统一。它对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身成长起着方向指引、情感激励、意志砥砺和力量凝聚的重要作用。从精神动力的层次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基础,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选择,是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胜信心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乐观心态,指引着共产党人的奋斗方向。从形成精神动力的主体来看:精神动力是个体精神、群体精神、民族精神的作用彰显,个体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联系个体与国家、民族的精神纽带,群体精神动力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体认知、群体情感、群体意志,民族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血液里的民族精神基因蕴含的持久性、深层次的精神力量。从精神动力的作用来看:精神创造力贯穿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精神凝聚力汇聚起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磅礴伟力,精神约束力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纯洁性与革命性。  相似文献   

20.
东晋是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新变期,表现为:在形制上出现了由"巨丽"到"精巧",由"营国之制"到"翳然林水"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东晋时期不仅园林布局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根据不同地形进行设置,而且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还将园主"乐情"的生活取向融入居住环境,园林的审美价值逐渐从实用价值中解放出来,获得独立;在功能上则加强了寄情山水、赋诗作文,放松心志、体认生命的士人情趣。这说明随着园林形制在东晋时期的日益精巧化、雅化,园林中的文化因子不断地得到了增加。这时的园主更加注重园林在寄情山水、放松心志和体认生命等精神层面的功能;在审美观念上发生了由"炫富"到"隐逸"、由"比德"到"畅情"、由"崇俗"到"尚雅"的嬗变。说明当时的园林不再是园主们物质上的需要,也不再是他们家藏的外漏,而是真正成了他们精神上的家园,成为他们心灵上的栖息之地。这时的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之中,怀着一颗平静之心,恬然怡然、欣然悠然,冥视六合,真正实现了园与人、身与神的合一;这些变化都表明园林审美功能在东晋上升到了首位,并呈现出个性化、士人化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