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族群认同问题是民族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对于国际社会中处于多数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如何有效构建统一的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将是关乎国家团结统一的关键性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属于谁?随着族群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族群的认同总是会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波动性变化,进行自我身份的再认知和认同的自我调整,这种情况在移民国家更为明显。在美国身份认同政治氛围高涨的情况下,本文通过对美国少数族群双重认同的形成、互动轨迹、影响因素及配合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解析双重认同存在的根源,以为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少数族群认同的认识和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地域、身份与认同——云南金水河村傣族跨国婚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滇越边疆民族地区远离国家权力中心,边民在族内跨国通婚的现象较为普遍,族群认同远强于国家认同.事实上,滇越边民跨国通婚,并未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地域的改变使其既丧失越南国籍,又未取得合法的中国公民身份,社会交往受到极大限制.为了在熟悉环境中生活得更有脸面,跨境民族更加注重形塑和提升区域性社会身份,社会认同意识普遍强于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3.
论东南亚的华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庄国土 《世界民族》2002,3(3):37-48
东南亚的华人族群是 2 0世纪 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东南亚当地族群之一 ,是东南亚各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东南亚华族的前身是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东南亚华侨社会。从华侨社会到华人族群 ,东南亚华人经历了从侨民社会到落地生根族群的蜕变过程 ,其根本标志是从全面认同于中国到全面认同于当地社会。东南亚华族并非统一的族群 ,而是对分散于东南亚各国的华族的统称。东南亚各国华族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各不相同 ,其华族意识和凝聚力的强弱程度也大相径庭。总体而言 ,东南亚华族的发展趋势是逐渐与当地主体族群融合 ,塑造共同的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4.
恐怖主义是人类社会的灾难,长期对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防控东南亚恐怖主义的蔓延并进行根治,是东南亚各国政府、域外利益攸关方(stakeholders)、国际组织共同关心的议题。身份-利益这一特质为区分东南亚恐怖主义类型提供了研究方法,也为探寻其不同的根源提供了研究途径。东南亚恐怖主义滋生于身份认同的异质化及自身对特殊政治利益的追求,以身份认同为标准和边界,东南亚恐怖主义可以分为左右翼革命型、民族主义-分裂主义型和宗教-政治型三种类型。东南亚恐怖主义身份认同需要靠利益支持,利益是东南亚恐怖主义身份认同的基础,没有利益支持的身份认同是不稳固的,当身份无法继续提供凝聚力时,东南亚恐怖组织将会走向解体或分裂,其中分裂出的恐怖组织分支会为寻求支持而建构新的身份认同。虽然东南亚恐怖组织存在多元身份认同,但只有其中一种身份在构建恐怖主义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治理恐怖主义上各国需要采取针对性强的政策,同时需要预防其他身份构建恐怖主义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巫达 《民族学刊》2012,3(1):9-14,91
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对都市族群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回顾,并对我国都市族群研究的可能性方向和研究方法进行探索,指出我国都市族群研究至少包括三个领域:(一)海(境)外华人在中国都市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表述研究;(二)少数民族融入大都市之后的族群、文化与社会认同表述研究;(三)新移民进入都市之后的族群性地域认同研究。都市族群研究内容包括认同建构研究、文化表述研究、大都市人意识与身份的形成过程研究。在研究中应注意族群内心情感问题、族群形成过程问题、认同的理性选择问题和历史记忆在认同建构中的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6.
平话人是华南汉族的古老族群之一.这一由中原汉族迁徙而来的族群,在对异地环境漫长的适应与发展过程中,在保持了对汉族身份认同的同时,与当地族群的互动、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特征.平西人,这些处在城市化潮头的平话人不仅面临着生存方式与农民身份的转型,其人文特征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敦煌藏文本P.T.127《人姓归属五音经》,是归义军时期敦煌吐蕃文化精英根据汉文本《宅经》改编而成的一部有关姓氏分类的占卜典籍,使用群体主要为吐蕃移民。《人姓归属五音经》的发现,对于解决归义军时期吐蕃移民曾普遍采用汉族姓氏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包括《人姓归属五音经》在内的P.T.127,是归义军时期敦煌吐蕃移民,在面临因卑户身份导致诸如在地区请占田经济体制中土地耕种权无法保障的困境下,为提升族群社会地位与认同,取得现实生存合法性,对族群文化进行重塑的产物。P.T.127这类看似游离于主流意识之外的文本,其实隐喻着吐蕃移民如何利用地方秩序语言,在区域社会中以提升自身地位、建立身份认同的族群历史变迁。因此弥足珍贵,甚堪关注。  相似文献   

8.
民族识别之前的汉族是融合了若干少数族群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表达是华夏之汉;民族识别以来作为中华民族众多民族或族群之一的汉族更趋向于成为与其他少数族群并列的、单一的族群.王明柯关于历史上少数族群通过攀附汉以实现身份认同的论述与张兆和关于近代以来苗族拒绝汉族身份而宣称苗族身份的认同的论述均显示了华夏之汉与族群之汉的差异,忽视二者的差异是后来学者对许烺光"民族错失"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人新移民的子女,即美国华人新移民第二代的身份认同复杂而多样,不同群体之间有所差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生活环境以及社会中的偏见均是导致其身份认同不同的因素。外界不可强求他们认同某种身份,美国社会应尊重和理解差异认同,而作为祖籍国的中国应提高综合国力以吸引他们培养情感倾向性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战后移民的持续到来迫使荷兰放弃"非移民国家"观念,承认移民永久化。1983年,荷兰出台少数族群政策,开始系统地处理外来移民问题。少数族群政策的主要对象是外来移民构成的少数族群,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三个方面,旨在保持少数族群文化认同的同时促进他们融入荷兰社会,带有明显的多元文化主义特征。由于荷兰经济低迷,少数族群政策的成效差强人意。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荷兰少数族群社会经济隔离状况日益显露,反移民情绪高涨,少数族群政策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1.
民族·族群·社群·社区·社会共同体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族群和社群在某个特定空间范围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成了不同的社会共同体.但是,不同社会共同体的活动空间范围需要位于该空间(或社区)中的人们的集体建构与有效维护.社会共同体的存续、发展抑或散失、瓦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成该共同体的民族、族群或社群的意识消长、竞争力大小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民族与社群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形成不同的共同体,并有可能朝着"民族主义"和"社群主义"的方向发展.族群的认同虽然也会随着情境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认同,但它基本上是"文化"层面的,而且往往是运用这种"文化"上的认同去谋求利益或效益,亦即它更多地表现为"工具性"的生存策略.但是,在民族认同与族群认同重合和民族社区、族群社区与社群社区趋于一致的情况下,族群的"文化"认同亦有可能转化为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2.
综合人类学、民族学的视角,运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田野调查方法,对老挝苗族新年上的跨国婚姻现象进行调查,描述其缔结方式、婚姻程序及成本,认为老挝苗族与美国苗族的跨国婚姻呈上升趋势,跨国婚姻增强了苗族的族群认同,促进了苗族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移动作为一种日常化、世俗化的行为与工具,是理解人们认知方式的关键要素。通过对"华夏体系"政治地理学概念及"新客运动"中族群认同关系的反思,结合移动作为社会属性的现代价值,指出移动性是客家文化历史结构的核心价值,是客家人身份认同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亻革)家人族群认同的文化表达——以枫香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群认同问题是当今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枫香寨的(亻革)家人为个案,从"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服饰和艺术文化"等文化层面,具体论述了(亻革)家人的族群认同。文章认为,文化因素是表达族群认同的基本要素,(亻革)家人的族群认同正是通过"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服饰和艺术文化"等文化要素所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流散族群(diaspora)是当今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旧语新说中,流散族群理论对传统的国际移民理论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本文将流散族群置于社会人类学的视野下,追溯其历史脉络,梳理其基本定义与内涵,剖析其在当代的演化与重构,探讨全球化时代流散族群、流散认同及流散文化在国家、群体及个人层面上所折射的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撒拉族的族群身份,经历了一个从"番"到"回"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过程是与清朝的行政体系与法律体系变革密切相关的,在以往撒拉人居住地属于"番"地,所以用"番例"解决内外矛盾,随着清朝的政治扩张,撒拉人居住地变成了"内地",所以解决方式自然以内地律法执行.所以撒拉人的族群身份便转化成了"回"的分支.本文以大量的文献,分析了撒拉族群身份的社会定义与自我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11年7月22日,在富有"最和平国家"之称的北欧国家挪威发生了令世人震惊的恐怖枪击事件。人们多从恐怖主义、宗教冲突视角分析其原因,缺乏族群间"认同"层面的深层次解读。文章认为,造成"7·22"事件的关键原因在于挪威本土居民与外来移民的"互不认同";而欧美国家主流社会对外来移民,尤其是对穆斯林群体的长期负面宣传,则是挪威当地民众对外来移民"不认同"的主要根源;全球化的今天唯有提倡、做到"信仰自由、认同多元、包容他者、兼济天下",社会方能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传播族群文化的工具,少数族群传媒在维系族群认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者研究少数族群的认同问题提供了新的切入点。许多美国学者采用民族学和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大量的交叉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肯定了少数族群传媒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采取本土化的手段以争取更大的话语权的策略,提出了其为加强与主流社会的交流必须再编码和再传播的观点,并认为双重认同的特点并不妨碍其在政治上认同美国,有助于本族群融入主流社会。但也存在意识形态浓郁,对新闻传播规律缺乏了解,以及因为语言障碍而无法实现多种媒体纵横向比较研究等缺陷。  相似文献   

19.
族群认同是一种多维立体的理论,强调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中去探索族群文化内涵.兴仁县大山镇尔期村坪子上组作为当地少有的苗族村组,尽管与周边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文化交融过程中接纳了部分外来文化元素,但在族群内部仍有"倔强"的一面.而烧灵仪式音乐则是该族群所要强调的文化元素之一.本文以族群认同视角为主线,旨在探索出烧灵仪式音乐、社会、文化认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族群认同是一种多维立体的理论,强调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中去探索族群文化内涵。兴仁县大山镇尔期村坪子上组作为当地少有的苗族村组,尽管与周边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文化交融过程中接纳了部分外来文化元素,但在族群内部仍有"倔强"的一面。而烧灵仪式音乐则是该族群所要强调的文化元素之一。本文以族群认同视角为主线,旨在探索出烧灵仪式音乐、社会、文化认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