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的《王国维全集》20卷,2010年9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联袂出版新版《王国维全集》在文献上大幅超出此前各种版本的王国维全集,并注重文字校订、版本考辩,融入了编辑者大量的学术创造. “全集”为全面推进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沈曾植 (185 1~ 192 2 )是晚清我国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著名学者 ,也是近代同光体派的主要诗人。其学识极为渊博 ,备受胡先、陈寅恪、王国维等名家大师的推崇。在沈氏多方面的建树中 ,其“合学人之诗诗人之诗二而一之”的诗歌创作最足以传世。但长期以来 ,沈氏诗一般只是在文学史著作中提及而已 ,未能真正全面进入现当代研究者的视野。钱仲联先生的《沈曾植集校注》(中华书局 2 0 0 1年版 ) ,彻底结束了沈曾植诗半个多世纪的尘封状态 ,重现出近代一位拔山扛鼎的诗坛巨子的光彩。读《沈曾植集校注》鲜明地感到该著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作品…  相似文献   

3.
正《沧海遗音集》(《彊村遗书》本)是晚清民国词坛宗师朱祖谋编定的丛刻类遗老同人词选,收录沈曾植、裴维侒、夏孙桐、王国维等11位词人别集。此书是朱祖谋晚年为遗老词人群体发声而编定的心血之作,反映和记录了新时代里清室遗老们独特的身份认同和历史记忆。朱氏临终前,将该书托付给龙榆生,并由后者整理付梓。  相似文献   

4.
彭玉平 《学术界》2023,(12):166-179
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后,罗振玉从天津到北京为王国维经纪丧事,并提议成立“观堂遗书刊行会”,罗振玉被推为总负责人。不到一年时间,《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四集即得以编纂印行。《观堂集林》与王国维手订“补编”首度合刊,《静安文集》虽未得及时列入,但搜集集外文的工作也已开始。赵万里在遗书编纂中厥功甚伟,罗振玉门生与诸子也在编校和补正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编纂遗书对整体呈现王国维学术成就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王国维家人后续生活来源提供了一定保障。赵万里后数年重编《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对罗刊遗书作了新的勘误、结构调整与文献增列,后出转精。罗振玉为王国维编纂遗书功高而不居,与其晚年与王国维交恶而带来的负疚心理有关。作为第一部具有全集意义的遗书,罗刊遗书奠定了此后诸种王国维全集编纂的重要基础,其价值应得到充分估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载《屈大均全集》整理出版过程及出版全集的意义。从整理到出版长达13年之久,但终使一部湮没200多年的文化巨著得以问世。作者参与整理出版全过程,并对《翁山诗外》校点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中提出对清代学术史研究影响颇大的"清学三阶段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王国维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精炼的论断,除其自身的学术素养及罗振玉、沈曾植等人的影响外,极有可能是源自邓实1905年发表的《国学今论》一文。考诸清末文献,将清代学术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可能并不是邓实或王国维的创见,而是清末学人对清代学术发展反思的共识。这种共识的形成,可能还有更早的渊源。在参校文字异同的基础上考辨思想、观念源流这一研究思路,不仅对探研王国维"清学三阶段论"渊源这一研究课题有效,而且对梳理中国现代学术的发生发展历程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卜辞通纂》郭沫若撰著于1933年1月,5月在日本出版。今年是这部在甲骨学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著作出版60周年,特撰此文,以资纪念。 甲骨文研究自1903年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刘鹗的《铁云藏龟》问世以来,相继有1904年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考释著作——孙诒让的《契文举例》问世。在此之后的著录著作还有罗振玉的《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菁华》和王国维的《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著作有罗振玉的《殷商贞卜文字考》、《殷虚书契考释》、《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还有王国维的《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殷周制度论》。王襄的《 簠室殷契类纂》等。这些甲骨学研究著作的发表、出版为《卜辞通纂》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看,五等爵是西周封建等级制一套整个体系。王公侯伯子男虽已见于甲骨文,但到了周朝已不是用做原来的义意,所以《荀子·正名篇》说:“爵名从周”。近人王国维首先作翻案文章,提出“古诸侯称王说”,认为古代诸侯在其境內可以称王。继以傅斯年作“论所谓五等爵”,主要根据金文所记各国爵名不一,完全否定五等爵是“班位”,说周代只有宗法制。这两个人表面上是提出学术论文,实际上都是别有用心的。王国维极端仇恨推翻清廷的民国,参加清遗老反动阴谋集团(起初以沈曾植为首,沈死后以罗振玉为首),上策复辟,下策割据,是他们的  相似文献   

9.
钱仲联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文史专家,自1926年在《学衡》杂志发表第一篇论文《近代诗评》以来,70余年耕耘不辍,先后出版各类著作近60种,发表各类文章不下300篇,学术成果以亿言计,著述何止等身!中华书局出版的《梦苕庵论集》可以看作钱先生一生学问的一个缩影。这部37万字的论集收入了作者在不同时期撰写的论文39篇。其中写作时代较早的是1943年至1944年间发表于《学海月刊》上的两篇研治史学的文章《读宋书札记》和《读北魏书崔浩传书后)}。当时钱仲联先生30多岁,正着手笺注近代国学大师沈曾植的《海日楼诗集》。钱仲联先生非常崇…  相似文献   

10.
鲍国华 《东岳论丛》2024,(3):42-47+191
作为鲁迅的第一部创作小说集,《呐喊》收录于迄今出版的不同版本《鲁迅全集》之中,但各版本《鲁迅全集》对《呐喊》的文本进行了相异的处理,体现在校勘、标点和注释之上。在《鲁迅全集》的编校过程中,《呐喊》的文本和注释形态既受到不同编辑理念的影响,又遭遇意识形态因素的干扰。该书的编校注释彰显出中国现当代出版史的若干问题。各版本《鲁迅全集》对《呐喊》的不同处理,折射出鲁迅作品出版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1.
站在近代这样的时代峰颠上 ,王国维作为近代著名的学者 ,在他的学术中已经透露出了现代的气息。在美学思想上 ,王国维一反中国传统的“功用”主义思想观 ,提出了他著名的“非功利”美学观念。在王国维看来 ,艺术是超功利的 ,具有其独立的价值和地位。这无疑提高了艺术的地位 ,为日后中国建立独立的艺术精神提供了先验 ;在美学术语上 ,王国维由传统术语经由阐释而转为现代性和由西方引入美学术语这两条途径 ,提出大量的现代美学术语 ,并且在他的文章中加以应用 ,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性的一个表现。总之 ,王国维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值得后人加以借鉴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余颖 《阴山学刊》2009,22(1):40-43
王国维是一位融合中西的学术大家,这一特点突出体现在他的文学研究中。在各西方美学家中,王国维尤好叔本华,因而叔本华的观点也必然渗透于王国维的文学研究中。以《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为例,从“境界”的生成过程、“境界”的形态种类、以及“境界”的艺术表现方式三方面考察,可以见出王国维在中国诗学理论的建构上对以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关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孟洋 《北方论丛》2012,(3):21-24
王国维《人间词话》标举"境界"说,并推崇纳兰性德为有清一代"独得意境之深"的重要词人。王国维不仅于词学批评上对纳兰抱持赞赏与接受态度,而且在词体创作方面也接近纳兰,尤其以袭用纳兰词中"人间"意象为其创作接受的鲜明标志。二人赋予"人间"意象以丰富深邃的意蕴内涵,既有对男女爱情的讴歌,也有对历史兴衰的忧嗟和对世态冷暖的鞭挞。王国维从纳兰词中汲取了丰厚的创作养料,同时也激活了纳兰词中富有时代特性的生命细胞。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集宋代三位词人所作词中的句子为一体,运用词句中的某种意象,通过诗歌的兴发感动作用来抒发联想,次第展开境界层次,形成了他独特的文艺理论。作为王国维评论古诗词艺术品位高下优劣的美学标准的词学理论———“境界说”,是王国维诗学理论的最高成就,也是近现代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王艳丽 《齐鲁学刊》2012,(3):126-130
从"遗民"视角进入《人间词话》,可以发现"易代"的现实给知识分子带来的空前思考与表达自由,可以更好体悟《人间词话》的强烈个性色彩。但是,从王国维品评作家所依据的内在标准,又可以看出其身上所遗留的传统士大夫式的心理洁癖。正是这种新旧交替时代的过渡属性,造成了王国维进退失据的人生矛盾。  相似文献   

16.
严复最早把实证方法介绍到中国来 ,对于传统治学方法的变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继严复之后 ,王国维试图把实证方法提升到实证原则的高度 ,成为中国第一个使用“实证”这一哲学术语的人。他对实证原则的认同集中体现在《论性》、《释理》、《原命》等三篇文章中。尽管他徘徊于“可信”与“可爱”之间 ,没有成为实证论者 ,但对现代中国实证哲学思潮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秦岸舶  钱刚  盛勤 《文史哲》2002,(2):61-69
王元化先生为中国学术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他坚持真理,提倡思想不能强迫别人接受,思想也不是暴力可以摧毁的,提出多一些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大师,他在20世纪初期,通过翻译西学著作、撰写学术文章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对西方伦理学基本理论、近代资产阶级伦理学主要是英国资产阶级伦理学以及康德、叔本华为代表的德国伦理学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传播、介绍。同时又在研究、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重学术、轻政治,博观约取、心仪康叔,贯通中西、长于比较的治学特点,为中国近代伦理学的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不愧是中国近代伦理学史上睿智的先行者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19.
韩清玉 《兰州学刊》2010,(8):164-166,172
王国维美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艺术自律思想,其形成一方面借鉴了道家的美学精神,建基于对中国古典艺术观念的反思;一方面受益于西方美学资源,特别是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王国维的艺术自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艺术形式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三个维度,其思想用审美性架起了从中国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的桥梁。王国维并没有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极端,而是从美育的视角把艺术自律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其理论充满了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20.
宫立 《云梦学刊》2013,34(2):9-10
王元化生前曾将自己的书信搜集整理结集出版有《清园书简》,但仍有遗漏。他写给樊骏的回信即是一例。借助相关文献,解读王元化对冯雪峰的怀念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