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德治国”是对我国传统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对传统治国方略的继承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辩证统一的,“以德治国”旨在全面提高全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
江总书记“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是站在新世纪的高度 ,对传统治国理论的扬弃和现实社会的紧密结合而得出的真理性命题。“以德治国”思想是对中外历史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 ,符合中国民族特殊心理的国情而提出来的 ,并与传统和外国德治有本质区别 ;“以德治国”思想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必然论断 ,也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要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3.
德治作为国家管理的基本方式,为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以德治国”是新中国一贯推行的治国方针。江泽民同志关于“以德治国”是基本治国方针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吸取历史上几千年治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出发,第-次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并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方略.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念教育,以德治国的思想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国民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是江泽民同志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这一治国方略既体现了我党“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在要求 ,又顺应了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它是我党在治国方略上的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有着德治传统的国家 ,历代统治者都特别重视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在新的时期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德治国”重要治国方略 ,这是对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不仅是哲学、伦理学和法学领域的学术问题,也是国家治理领域的政治问题。“以德治国”是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对“以德治国”这一重要思想的深入探讨,以及当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分析传统中国处理德刑关系的历史经验入手,以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为主线,重点论述“以德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构中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强调“法德兼治”符合当代中国法治需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的"以德治国"思想自今天看来最有价值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强调执政者要有德,二是强调治国要以民为本。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以德治国"思想进行经济学分析,能有效地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和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9.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总书记在新世纪提出的治国方略。我国是一个有着优良道德传统的国家,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德治传统,仍然对今天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校、以德治教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思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和具体体现。在民族教育工作中贯彻实践依法治校、以德治教的思想 ,必须从“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国观出发 ,从民族教育的实际出发 ,注意四个问题 :一 ,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学规律办事 ;二 ,加强育“德”工作 ;三 ,建构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 ;四 ,加强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教育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基于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外力引导、优化宣传阐释、转变工作模式的路径视角,提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要着力把握好学习的“自觉性、长效性、渗透性、实践性”四重维度,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为高校科学把握思想内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提供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新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生成,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了新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传统意识形态、与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人类以往价值理念、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因此,总结和分析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规律中的几个关系问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以德治国”的思想指导下,对高校德育工作进行了探讨。提出高等教育阶段德育工作应旗帜鲜明地强化其政治功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工作要注重渗透性,从渗透的渠道、渗透者的素质、渗透的过程来分析渗透性对德育效果的影响;开启德育新资源,拓宽德育渠道,加强德育的实践性。文中还剖析了“个性教育”“创新教育”中包含的丰富的德育内涵,加强道德教育从而也促进“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解放日报》于1942年进行了改版,它确立的“党报模式”成为党报发展的原则和基础;将它放到“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再梳理,在说明其形成必然性的基础上,逻辑地勾勒出其内在特点。这样的梳理和回顾对处在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情境下的党报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历时地描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中国革命”特点、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并为此开展“整风运动”的过程;指出《解放日报》改版是顺应整风逻辑改革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党报的基本特点,进而党报以“党性”为基点、在着眼于宣传的基础上发挥指导功能;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党报的指导原则———全党办报、真实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摸索出通讯员队伍建设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创造,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需要不断深入学习,全面深刻领会,努力贯彻实践。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成功推进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效抵制了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潮的负面影响,实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科学发展。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深入研究社会思潮的新变化、新特点、新任务,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理论、道路、制度引领社会思潮的探索实践,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中 央部署,高等院校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中去,实现最新重大理论 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简称“三进”)。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务必要做好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 教材体系向课堂体系转化、课堂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的三个转化工作,同时要掌握“三进”工作的价值、原则、实践依循,努力把 理论背后的思想性、思想后面的战略性以及战略蕴含的智慧性尽可能地呈现出来,真正实现新思想、新理论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18.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这是因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从时代背景、历史任务、具体内容、社会作用等方面看,两者又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不能完全融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而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理论思想却在这些方面是先后相继、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一以贯之的,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可以水乳交融地融入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之中,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共同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历史定位的角度看,从准确表述党的指导思想的角度考虑,从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阶段着眼,应提出并确立"邓小平江泽民理论"这一范畴,并以之作为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和党在新世纪、在社会主义历史新阶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詹安泰以诗、骚研究作为编篡《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的学术基点,沉潜考索,宏观裁断,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意识形态和理论特点主编了一九四九年后由教育部审订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教材。文章以詹安泰《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编篡实践与文学史观为中心,考察了其诗骚研究实绩和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所展现出来的理论特色,并由此总结出其相当科学合理的文学史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