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以及当时形式下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表意见的双重难事,共同指向马克思从事政治批判的理论主题--为贫苦群众谋解放。马克思曾试图借助自由报刊、理性国家、理性法来实现贫苦群众的利益,却捕捉到物质利益关系对新闻出版、国家和法的支配性作用,揭示出所谓新闻出版自由、国家和法的阶级性,明确了新闻出版等公共舆论服务贫苦群众的人民立场,而且他开始突破传统抽象思辨研究范式,在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中初步把握到解放贫苦群众的新方向。准确认识马克思《莱茵报》时期从事政治批判和理论研究的根本主题及基本观点,对于回应当下的一些理论杂音、更好实现人民利益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的政治评论为标志,马克思早年思想表现出现代性的基本定向,亦即持一种非批判的启蒙主义立场。从“传统”的专制极权走向“现代”的自由民主成为早年马克思的根沐实践诉求。由于《莱茵报》时期思想的内在张力,马克思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了思想上的原则性转折,最终走向了对启蒙主义的辩证扬弃。发掘马克思思想的启蒙主义出发点,能够回应将马克思与专制和集权思想联系起来的曲解,当然也应该避免将马克思的思想还原为一种早年的自由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3.
1842年初,普鲁士封建专制当局加强了镇压,日趋反动,青年黑格尔派的“开明君主”实行君主立宪的幻想破灭了。马克思和青年黑格尔派中最激进的代表一起转向了政治,选择了一条政治战士的道路。 从1842年4月马克思为《莱茵报》撰稿起,同年10月他作为该报主编直至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这一时期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称为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  相似文献   

4.
宗教、理性与国家是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的三个基本概念,宗教观、理性观与国家观构成了马克思这一时期思想的基本框架,其中,理性观是核心。在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结构中,宗教是超验的,理性是先验的,国家是经验的,三者的矛盾表明马克思的理性主要是一种总体性,具有思辨性、二元性和神秘性。这使得马克思的理性世界观与理性国家观陷入困境与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实现“人类解放”这一根本问题,而自由与这一根本问题密切相关。《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基于权利话语为自由辩护,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对思想自由的钳制。《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逐渐走出启蒙传统,确立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自由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于争取自由权利这一范围,而是从政治批判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并在实现人的解放这一目的观照下重新思考人的自由发展问题,形成了基于“类本质”的自由观。从关注人的自由权利到关注人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是马克思早期自由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向,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前后期不同的自由观之间的嬗变逻辑,才能系统地把握其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从《莱茵报》时期到《德法年鉴》时期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逻辑环节。"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是马克思这一时期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和确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莱茵报》时期的经验认识,《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历史确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理论批判,《德法年鉴》时期的哲学升华。厘清这一历程,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考察是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向度。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所体现出的人类自由作为理性维度,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原子论中所体现出的自我意识的个体能动性和自由意志的分析,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政治生活的深刻洞见,也表达了马克思试图通过哲学实践来改变现实世界,彰显了马克思从理想的政治向度走向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继承了近代自由主义、启蒙思想和黑格尔理性主义。他珍惜个人的自由,认为新闻出版自由是所有自由的前提。马克思的新闻出版自由思想至今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新闻出版自由是建构公共理性的重要途径;是报刊人民性的体现;是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的青年黑格尔派时期的代表作,是青年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最初的重要成果。写作《博士论文》时的马克思还处于黑格尔及其弟子的哲学思想影响之下,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对青年马克思有着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自我意识”在当时马克思的哲学里具有“本体”的意义,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思想基础是自我意识的本体论,即自我意识的本质是人,它是以思辨形式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理论肯定。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异化劳动理论并不是马克思单凭自己的灵感偶然发现的,而是他长期从事革命斗争和科学研究的思想结晶。马克思从青年时代起,就十分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他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写道:“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民的幸福……”。1842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积极投身到反对德国专制制度的实际政治斗争中去。这时的马克思还是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比较,阐明自己的自由观即自由是自己规定自己,这主要是通过自由与自我意识、原子的偏斜运动、定在、矛盾等的关系中彰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物质利益难题"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马克思缺乏对"经济事实"的首肯,而在于他顽固地坚持启蒙时代以来的理性建构主义世界观,这是其<莱茵报>时期的基本思想立场;而这一立场又关联着能否对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性质作出正确判定.在这方面,列宁的"两个转变论"是有失偏颇的.论文力图论证这一点,指证马克思当时思想性质方面的理想主义倾向,并强调联系启蒙来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理性的认识经历了从坚定到怀疑的转变过程,“物质利益难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遭遇“物质利益难题”之前,马克思肯定理性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改造作用,强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接受理性的规制,以满足理性的标准与要求,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主张实现哲学思想与现实世界的双向互动。马克思在肯定理性本原性地位及其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密切关注物质利益问题,由此遭遇了“物质利益难题”。在遭遇“物质利益难题”之后,马克思头脑中固有的理性受到了来自现实的冲击,他开始对从前的理性产生怀疑,并诱发了其对理性的信仰危机。这种信仰危机并不是阻滞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帮助他开启和建构自身独立思想体系的“垫脚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最初关注物质利益问题不是由于在《莱茵报》时期"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而是由于在青少年时期遇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文化启蒙以及个人独特的人文情怀与治思路径。《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所谈的物质利益并非抽象的概念或飘渺的幽灵,而是具有现实的历史的内容。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已经在思想上实现了对黑格尔抽象理性主义的超越。马克思对物质利益和劳动群众的关注决定了他从来就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因此,也就不存在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向问题。  相似文献   

15.
哈耶克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当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他毕生视自由为永恒之理想,一贯坚持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将自由界定为"独立于别人的专断意志之外"。哈耶克主张在法治下实现自由,哈耶克对法律的思考是紧密地与个人自由、自发秩序、正义、民主、法治等相联系的。哈耶克的理论极为宏大,本文仅试图从法律与自由、法律与秩序以及法治这三个方面来基本的把握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借助对于伊壁鸠鲁哲学的分析,展示出其独特的意义论哲学视野,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自我意识概念中。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赋予自我意识概念以不同于黑格尔以及布鲁诺.鲍威尔的双重内涵,进而展示出其独特的意义论内蕴:由绝对否定性意义上的形式所规定的自我意识是自我意识自身的显现方式,由赋形意义上的形式所规定的自我意识决定了作为定在和质料的存在的显现,而现象界或自然的显现方式则决定于作为现象界的绝对形式的时间所规定的感性的自我意识,最后,自我意识间的关系是自由的显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吴梅不仅精通曲学,而且擅长创作。其时政类剧作反映了吴梅当时的政治思想取向,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现实批判精神;婚恋类剧作反映了吴梅对自由恋爱问题的忧虑,他更多地看到自由恋爱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对旧式婚姻给予较多的肯定;轶事类剧作通过描摹文人的风流韵事,以传达个人的志趣和心绪,反映了其早年的一段生活与心绪。通过上述剧作也可看出吴梅的一些艺术观念和创作特点,即采用传统剧曲样式,讲究音律的规范与和谐。  相似文献   

18.
走入马克思的问题意识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生专心致志从事伟大事业的任何思想家必定都有一个根本的问题意识,或者要追求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也不例外。研究马克思的法律思想,慎重的做法就是不能把法律问题与他的更广阔的问题意识分裂开来。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了解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最为关键。通过对该文本的仔细阅读,提出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是:批判现实的苦难世界,摆脱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自我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19.
<手稿>和<神圣家族>这两部马克思早年的著作,记录了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这两部著作都涉及到一些文艺美学问题,从马克思对这些问题的剖析和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文艺思想的精深和博大.同时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成熟,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也逐步走向成熟,并最终确立了唯物主义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