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构”与“解构主义”之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半个世纪以来风靡全球的解构主义已不再是新鲜术语,人们对其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但是,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从学理的层面上厘清“解构”与“解构主义”之间的区别。因为“解构”是一种策略,“解构主义”则是一种唯“解构策略”至上的理论,“解构”与“解构主义”不仅思想指向各不相同,而且也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法“本质”与“本质主义”的思维方法。把握了“解构”与“解构主义”在具体内涵、思想方法上的不同有利于正确认识它们各自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乔纳森·卡勒《论解构》25周年纪念版序言中,将西蒙·克里奇利视为德里达之后解构主义伦理学的一个代表性人物。这并非没有缘由。伦理学关注道德、法律、责任和义务,这同解构主义的反传统势态显得格格不入。但克里奇利认为解构具有一种无所不在的必然性。伦理学并不在例外。由是观之,他的《哲学家死亡书》并不仅仅是调侃哲学的威权,而毋宁说是他解构主义伦理学的一次实践。针对康德的绝对道德律令,克里奇利提出一种强调即时即景的伦理经验的“他律伦理”,其中悲剧剧场是为一个典型情境。他的《无信仰者的信仰》,这样来看,一定程度亦可视为延续和彰显了解构批评伦理学转向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中回归保罗书信的倡议,最终是揭示了解构主义伦理学名可名,非常名的“谦卑”之道。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文论界,反本质主义的引入及其造成的巨大冲击,对于破除与解构僵化思维及话语霸权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理论中心"的强制阐释运思模式与问题。这不仅表现在它的解构策略上,也体现在它所谓的"建构主义"重建思路与"关系主义"重建思路之中。而这也使反本质主义的理论重建与现实的文学实践活动相疏离,并表现出自身理论构建的无力与不足。当代中国文论的重建,必须从认识论根源入手,重新恢复理论与实践的正确关系,回归到实践的根本出发点,从而克服对西方理论的亦步亦趋及对现成理论结论的文献式演绎,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和实践根基的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以促进自身理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艾布拉姆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文论家,国内学界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对其著作进行了译介,他的批评理论尤其是文艺理论“四要素”——“宇宙”、“受众”、“作品”、“艺术家”——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遗憾的是,陈晓明先生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美国解构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分析》一文,对艾氏的身份定位、批评理论等关键性论述,还存在着不少可商榷的地方.因此,厘清艾氏的“身份”定位以及其批评理论之旨趣等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不仅能够加深对艾氏批评理论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界进一步开展艾氏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解构主义理论被引入中国已有30余年.然而,中国学者对此理论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尤其是对解构主义提出的“意义不确定论”的讨论.本文通过阐述德里达对索绪尔差异观的阅读和德曼的解构主义作者观,对解构主义的“意义不确定论”重新诠释,认为应从解构主义特有的理论背景出发,理解“意义不确定论”;这一理解方式不是对意义的虚无式放弃,而是一种对新的意义世界的开放姿态.  相似文献   

6.
解构主义与当代中国小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清华 《齐鲁学刊》2003,(2):119-127
解构主义虽兴盛于当代欧美学界 ,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老庄与道家哲学以及禅宗思想中却有着丰厚的传统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亦有着原发的方法与理念。因此 ,当代中国文学的解构主义运动中有着多个思想资源。当代最早的在语言层面上的解构主义意识 ,可以从王蒙发表在 1 980年的一篇小说《蝴蝶》中得到阐解印证。先锋小说中解构主义的表现有暴露虚构、暴力切碎、文本并置等。历史叙事中的解构主义同时也表现了当代意识形态的变构  相似文献   

7.
随着当代文学批评向文化研究转型 ,作为一种“边缘诗学”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已逐渐走向中心。透过这一批评活动的“反理论”姿态 ,人们仍然能够对其在批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批评立场与诗学思想 ,进行必要的梳理与概括。这一新兴批评对于传统批评格局的解构与当代批评形态的重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但它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能否克服其在批评原则与批评语境等方面所显露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苏源熙 《中国学术》2001,3(4):337-341
《中国学术》第五辑发表了拙文(默契还是预约?——结构、解构的中国梦),盛宁教授读后认为,虽然我察觉到一些热衷解构主义的欧美作者论及中国时,常常发表一些谬误的言论,但我却没有对他们做出足够有力、一针见血的批判。盛教授认为那些欧美作者绝无“对中国的‘认同’”,即便他们表示过对中国的热情赞美,也没有与“真正的中国”有过任何接触,  相似文献   

9.
钱锺书是中西兼通的学术大师,钱著有许多先见性的卓识,与西方学术巨子冥契相通,让人惊叹不已。从“解构”的角度来解读钱锺书,不是说钱锺书受到了西方解构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而是我们在钱著中读出了极为鲜明的解构性特征。西方解构主义将矛头直指西方思想史观念的整体性与同一性,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与语言中心主义,任意涂抹传统的“宏大叙事”,在人文科学话语中自由嬉戏等等主张,都可用来比附与解说钱著,或者说,两者之间有着精神上的一致性。这就使我们有可能将“解构”作为又一条串起钱著的线索,对其重新加以解读,从而标示出…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原本是一位哲学家,但他在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界的影响却大于哲学界。尽管在许多方面,马克思主义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之间的差异多于相同,但德里达至少在三方面与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持有相同或相近的观点:一是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性,这一点尤其接近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尤其在当今时代更是如此;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中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原先的一批左翼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暂时受挫感到失望,而德里达则和詹姆逊一样,却坚定地相信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结,因为它已经渗透进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若从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的视角来考察德里达的学术思想,应该承认,德里达的思想更多地是被美国的文学理论批评界所接纳。随着德里达的去世,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进入了一个"后德里达时代"或曰"后理论时代",解构的一些主要原则成为一种经典的批评原则和研究方法。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既相互抵牾同时又有一些共通之处,这一点尤其体现于德里达的专著《马克思的幽灵》。在书中,德里达试图在传统和当代的以及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之间发现一些共通的东西。在德里达本人的认可和直接参与下,解构理论在美国批评界一度发展演变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一大批评流派,一批解构批评家、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以及后殖民批评家卓有成效地将马克思主义与解构理论糅为一体,在批评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中国文化开始“破”中有“立”的转型,一个渗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和方法的适应中国现实国情的现代文化得以生成。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文化失范现象,影响着自身文化竞争力的形成,需要在文化转型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雅俗文学的消解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解构一词即法语结构(建构)一词的否 定式,解构批评即是“消除结构”的批评方 法。国内学者在应用这种理论方法时,使用频率颇高的所谓“消解”、“颠覆”都是“解构”这一概念的同义语。 源于法国的解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反传统、反成规、反权威、无中心、无深度,其对传统的态度相当决绝──否定恒定的结构和明确的意义,否定语言的指称功能,否认作者权威和文本的独创性,否认理性和真理等学术研究的终极理想,并常常带有激进的政治色彩,体现出整个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解构主义者从语言文字问题入手,首先瓦解了语言文字的意…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以“交往行动”和“生活世界”这两个核心概念为依托,以对“合理性”的分析为逻辑起点,以“交往理性”为逻辑归宿来展开他的社会理论,这一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在于马克思所开创的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性之上.但哈贝马斯却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构与重建,走出了另外一条批判性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解构思维是对形而上学这东西方思想史中具有过的中心论与权威论及其所必然带来的二元对抗斗争心态的批判 ,是人类 2 0世纪末的一次重要思维总结。它所引起的女权主义思潮 ,对后殖民主义文化侵略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对无序、无整体宇宙观的表达等等 ,都是和它的无中心、反权威理论的启发有关 ,受其影响波及的学科有文学批评、语言学、美学、历史学、哲学等等 ,面相当广。中国学者对解构思维完全可以有带有中国自己文化背景色彩的阐释 ,这是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后 2 0世纪学术的必然共识。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理论思潮只是基于相似的文化解构景象之上的一种话语选择 ,是基于中国商品经济时代的文化多元、中心播散与西方后现代文化氛围的表征上的“历史的巧合”的精神接纳 ,由于东西方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歧异 ,不同文明的精神生长历程有别 ,使得两者所解构的对象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属性 ,解构的结果也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5.
欧阳英 《东岳论丛》2007,28(2):175-179
作为解构主义的创始人,德里达的政治哲学是潜藏于其解构理论之中的。在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解构的基础上,德里达最终建立了一种文本化与语境化的政治哲学。他倡导了一种以解构理论为根据的伦理—政治观,围绕着“它在”概念,不仅重新规定了公正问题,而且还重新解释了民主问题。  相似文献   

16.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最早是1986年由张隆溪介绍到中国来的。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中,他认为解构主义不容易讲清楚,其原因在于它本身就不清楚,或者说它本身就反对清楚。此说一出,在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之上就仿佛笼罩上层层魔障妖雾,令人望而怯步。即便后来国内偶有人谈及,也都离不开“晦奥艰深”、“文风艰涩”、“繁琐枯燥”等字眼。有人干脆直截了当地说:“解构文本对不惯此道的一般读者,几乎无异于天书。” 西方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美国文学批评家大卫·诺维兹就认为:“要想阐明解构主义的实质是非常困难的,要想阐明解构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则难上加难。因为这种理论本身内部就是自相矛盾的,所以根本就没  相似文献   

17.
文化政治的形成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不无关系.德里达在开创解构理论之始就表现出建立一门"人文科学"和标举"人的目的"的巨大热情,而人的问题的展开,便是文化政治所涉的具体现象和各种义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奉行"逻各斯中心主义",其要义在于本质论、二分法和等级制,对此德里达表示质疑并予以拆解.德里达的解构理论虽然萌发在语言学之中,但却秉有天生的入世冲动和政治热情,这就使之必须同时在形式主义与历史主义两个战场上作战.它是在形式主义营垒中发生的化蛹为蝶的蜕变,但却不乏历史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于文化政治起到了深层次的导向作用.30余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型所带来的巨变,使得文化政治形成了特有的中国问题.尽管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作为一种前卫的后现代理论与中国古典哲学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也不乏相通之处,二者相互补益、相须为用,当有利于进一步思考和破解文化政治的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引言如果说,六十年代的西方文论界曾是结构主义的一统天下,那么,二十年后,当结构主义业已寿终正寝,当传统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分崩离析,代之而起的已是用怀疑目光扫视一切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了.不管你抑或有同感,有心为此种理论觅根求据;抑或视之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有目共睹的是它已在过去的十余年间,深刻地影响了欧美文学批评的方向和性质,这是无庸讳言的. 何谓解构主义?美国当代批评家克里斯多弗·诺里斯在其所著《解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德里达是以解构主义而著称于世的。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德里达是一个极端的主观主义、虚无主义和文本唯心主义者,但也有人把他奉为思想深刻、具有卓越见识的“当代先知”。通过对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及其动物伦理意识的重新解读,可以看出德里达的思想融解构性、继承性与探索性于一体的复杂特征,揭示出德里达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理智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一面,以丰富人们对德里达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作为解构主义美学的核心观念.解构指向的是一种本体性的、生生不息的、蕴含着极大颠覆性与创造性的内驱力。解构产生于结构成为结构的那一刻,是对他者性召唤的肯定性应答,是对结构等级制秩序的颠覆。解构在解放他者的同时也解放了他者的对立面,它不知疲倦地从一种结构奔向另一种全新的结构,以致无穷。解构性事件就是这从一个结构转向另一个结构的关节点。解构特有的自由、民主精神使得解构主义美学成为一种批判的理论、一种肯定的理论,同时它还是一种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