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乡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包括乡村精英外流在内的人口城市化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基层社会的治理困境。扎根于县乡社会的基层公务员存在着"相对剥夺感",具体表现为工作强度大、晋升空间小、薪酬待遇低。这也是目前社会和学界对于基层公务员的普遍看法。但是,从系统论视角看,基层公务员的困境只具有内部性,是相对于上层公务员而言的,而不是相对于外部的其他职业群体。而且,中央已经为公务员开辟了职级晋升空间。基层公务员依然是精英群体,职业身份令人羡慕。即使在职业发展上会存在与上层公务员的不平衡状况,这种情况也更多地具有历史阶段性和时代附属性。随着经济与社会的继续向前发展,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但在现阶段仍然需要采取有效可行的对策措施:建设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落实并完善基层公务员职级晋升机制;增加教育培训机会并加强考核。这些也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努力推行并继续加强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是把职务和职级平行地分别作为公务员两种不同职业发展路径的公务员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有拓宽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空间、遏制官本位现象、提升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水平、避免公务员队伍老化的优势,但面临着职级晋升时间过长对公务员的激励作用受限、职级与既有公务员职位设置匹配度低、职级晋升与财政负担之间存在张力、职级晋升过程存在寻租现象、职级晋升考核过程过于依赖于职务晋升考核过程、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还没有在公务员所有待遇方面真正做到并行这些挑战.应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事关国家"法治化"的整体实现。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普及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的基层地区,情况尤甚。因而,认真开展少数民族基层地区的普法教育工作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少数民族基层地区的普法工作为切入点,尝试从理论视角对与普法相关的若干法律问题作较为深入地个人解读和剖析。  相似文献   

4.
西南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呈现出民族种类众多、自然环境复杂、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展不平衡、民族文化多样等特点。西南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发展与国家的安全、稳定及人民共同富裕紧密相关。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重视、学界关注。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央对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政策支持研究、发展历史和民族关系研究、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由于长期受到社会文化、自然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相比,公务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这成为严重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现实情况,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五个行政区域作为调研对象,利用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相关理论,构建出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胜任力模型的三个维度和二十一项胜任特征因子,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能力建设提供科学规范的管理依据,最终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我国公务员晋升中存在着彼得原理现象,其危害性十分明显,探究其原因,并探析改善策略,对于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公务员晋升中的彼得原理现象主要表现在对公务员流动持保守态度、相对封闭晋升机制、“拉”一把现象、横向晋升到不胜任阶层。导致彼得原理现象的原因很多,如官本位思想的遗留、庸人治理官僚制的逆向考核、考评手段滞后的颠倒式晋升、专业人才的错位晋升、缺乏外部的有效监督等。要优化我国公务员晋升机制,有效预防公务员晋升滑向彼得原理陷阱,须从改变官本位观念,重构社会价值取向,建立健全我国公务员晋升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能力素质的高低对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在厘清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能力建设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个案,探讨近年来公务员能力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及制约瓶颈,成就主要体现在公务员知识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培训开发系统逐步优化,人才引进渠道得以拓宽,及政策法规日臻完善等方面;而瓶颈主要包括公务员民族团结思想意识匮乏,数量偏少且整体素质不高,政策执行力偏低及空间结构分布不合理等方面。针对现存问题,从制定规划、优化培训和教育模式、创新能力建设体制及健全能力建设机制四大方面提出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十二五"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本文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了探索性研究,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公务员晋升机制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项特定功能,是按照一定的原则、规则、结构安排和运行需要所形成的有关公务员晋升制度,也是国家公务员制度中最具激发力量的激励手段。本文认为从根本上完善我国公务员晋升机制,既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又要“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既不能割裂现在公务员晋升机制同历史上任官、选官制度的联系,尤其不能丢掉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富有自身特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又不能割裂和西方公务员晋升制度的联系,同时还必须结合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具体情况,从加强思想教育、推进体制建设、完善监督举措、注重晋升机制的策略与措施选择等方面入手,有效防止和纠正公务员晋升中的不正之风,构筑适应我国新时期形势发展要求的健全的公务员晋升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理念,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进程需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导向。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与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践契合等方面概括了新发展理念下的少数民族精准扶贫实践内涵,其主要包括以创新理念创新精准扶贫模式、以协调理念整合精准扶贫资源、以绿色理念加大生态精准扶贫、以开放理念拓展精准扶贫合作平台、以共享理念推进精准扶贫成果惠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脱贫难点,认为:立足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区位优势,充分挖掘整合少数民族特色资源,打造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合作产业链,实现精准扶贫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现实的层级制的政府组织中,职务晋升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同时也存在不合理的晋升现象。本文以彼得原理来分析公务员晋升中存在的彼得现象及其危害性,并从体制和思想两方面探析了其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我国公务员晋升制度改革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70年的变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的繁荣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对70年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变迁轨迹的梳理总结,运用间断平衡理论的长期视角分析该政策的变迁过程,可以发现: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从1949年到1965年中央集中模式的平衡期、"文革"时期激进变迁模式的间断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集中与地方自主相结合的渐进平衡新时期。这一演变过程呈现出明显的由平衡到短期间断再到长期平衡的演进脉络特征,而且与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也呈现出较强的吻合性,充分体现了教育、人与社会发展之间内在的紧密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职务晋升是政府对公务员的一个很重要的激励方式,然而,我国公务员的晋升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被晋升的公务员对新职务的不胜任,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等等,这就是本文要谈到的彼得困境。本文站在彼得原理的角度上来分析我国公务员晋升机制产生的原因和问题以及如何走出彼得困境。  相似文献   

14.
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高等教育在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重视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切实贯彻执行十八大精神,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提升基层政府执政效能、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本文在对当前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对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进行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与人才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资源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资源,人才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智力支撑力量;人才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在现代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加大制度创新、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甚至是辞职行为层出不穷,对此现象的探讨已逐渐被学术界所重视。基于此,以基层公务员职业"逆选择"问题为背景,以政府部门及其内部的基层公务员为博弈双方,利用博弈论方法建立相应的利益双方多阶段动态利益博弈模型,从而揭示公务员管理模式的必然走向,以及基层公务员"逆选择"行为的博弈心理,为解决基层公务员不断发生职业"逆选择"行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同时,提出了降低基层公务员"逆选择"行为发生率和发生程度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层公务员的公平认知包括宏观公平认知与微观公平认知,宏观公平认知是指基层公务员对社会整体公平性的主观感知,微观公平认知是指基层公务员通过努力后对自身所获地位的微观评价。基层公务员的获得感是指因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获得而产生的满足感,可用收入感、满意度和幸福感三个指标来测量。调查发现,基层公务员的公平认知比较理性,获得感较高,且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大于物质层面的获得感。回归分析显示,基层公务员公平认知对获得感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促进程度与基层公务员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政治面貌、年龄、文化程度、职位、收入、工作部门有显著的相关性。要提升基层公务员的获得感,建立责任容错纠错机制、拓宽职位晋升渠道、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基层法制建设、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是当前我国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在构建和谐社会与民族地区法治建设过程中,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基层司法行政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经过调研,将该地区的尝试归结为"北川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考与建议,以求该模式的完善运作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各级各类优秀人才,为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少数民族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特别是民族高等教育,进一步培养适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精英型人才.培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应用型、精英型人才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