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增长路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采用 C— D生产函数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后认为 ,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教育投资的增加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劳动就业人数的扩张 ,固定资产投资的追加及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的降低。因此 ,加大向西部地区教育的投资和推进城市化发展应成为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和制定西部开发政策的首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省间经济增长差距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联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投资来研究。统计资料的测算比较表明,中部六省省间经济增长差距过大影响城市化进程;以2002年为界点分析1995至2007年中部六省城市化对省间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M-R-W趋同分析模型研究显示2002年以来城市化对缩小中部六省省间经济增长差距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中部六省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增长差距不利于中部城市化发展,特别是用城市群形成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采用丹尼森和麦迪逊的算法,计算中部五省1990~2005年间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结果显示:中部中五省的教育贡献率在3.69%~6.97%之间,且高等教育的贡献率均不足1%。通过省际间横向比较发现:教育贡献率最高的是安徽省,高等教育贡献率最高的是湖北省;通过时间段的纵向比较发现:五省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水平均很低。  相似文献   

4.
欧盟劳动就业问题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劳动政策是欧盟为保持国际竞争性和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本文对福利国家的盛衰和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对欧盟劳动就业政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重点介绍 了欧盟劳动就业政策的改革措施,认为继续保持对社会福利的理想追求,站在新经济时代的前沿,走第三条道路是欧盟制定劳动就业政策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社会经济变迁中的欧盟劳动就业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欧盟劳动就业问题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劳动政策是欧盟为保持国际竞争性和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本文对福利国家的盛衰和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对欧盟劳动就业政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重点介绍了欧盟劳动就业政策的改革措施,认为继续保持对社会福利的理想追求,站在新经济时代的前沿,走第三条道路是欧盟制定劳动就业政策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中部适度优先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部五省经济区是指我国中部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五省,全区国土面积87.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9.l%;‘’八五”末期,人口总数为3.13亿人,约占全国的26%;国民生产总值约10799亿元,约占全国的18.5%。①该区域处于我国中部枢纽地带,从总体上看,它具有地理位置适中,有承东启西、南北交流的特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中部五省适度发展的必要性。中部五省是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区域。它既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区性的国民经济综合作,又是支撑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后方地区。研究表明,中部五省具有丰…  相似文献   

7.
一个机构要实现中部五省的适度优先发展,必须有一个能够起到全面协调的机构。可以考虑中成立部五省协调发展组织,负责全面协调中部五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这个协调机构可以隶属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或者可以隶属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下属的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构。这一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要制定、实施、协调中部五省发展计划。必要时可以赋于一定的行政权力,保证中部五省发展与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处于一种联动发展状态。“井字型战略”构想“井字型战略”是中部五省经济区的开发思路,可以考虑以三门峡一洛阳~平顶山~滦河一淮南~…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出现矛盾,社会劳动就业也出现一些新特点。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来看,保持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的均衡,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依据1978~2005年山东省所有制结构、GDP和劳动就业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从GDP和劳动就业两个方面检验了山东省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效果。检验结果显示,只有集体经济与山东省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集体经济对山东省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全国29个省份2000—2008年的数据,分析了城市化、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质量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在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化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起到正向拉动作用;在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张;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在全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建设用地扩张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提出为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过快扩张,政府既可以基于控制农地流转规模、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视角,也可以从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制定和实施政策。  相似文献   

11.
环青海湖地区属于青海湖湿地,是青海省重要的牧业区,也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文章通过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现状调查,深入分析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生态经济效应,提出了环湖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互促共进的关系。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特征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呈动态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各项指标中对城市化影响程度最大的关键因子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化特征指标中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最大的关键因子是城市就业率与城市人口密度。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我国1995—2015年的经济数据,通过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方法深入探究了技术创新、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城镇化已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经济增长对城镇化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而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具有长期滞后性;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加速人口城镇化以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我国人口城镇化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制度没有在工业化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进程中予以破除。而城镇化的滞后将给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带来诸多挑战,包括有效需求不足、农业生产率低下、产业结构难以升级等方面。通过城镇化滞后后果的分析,阐明通过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土地承包制度在内的制度创新,以便加快人口城镇化的步伐,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成渝经济区:中国西部增长极的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渝经济区地处中国西部,其经济发展水平居西部前列,然而就经济总量、人均GDP各项经济指标以及城市体系的完善程度而言,成渝经济区同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等区域还有很大差距,要成为中国的第四增长极,还尚需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出发,对构建成渝经济区增长极进行多方面综合的可行性分析,探索成渝经济区发展为增长极的制约因素,并按照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试验区的国家战略目标,提出构建成渝经济区增长极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农村经济总产值、农户收入、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等多个维度,构建了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影响途径的理论模型,并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和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对上述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第一,流通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高度相关,两者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和动态调整机制;第二,流通业既可通过提高农村经济总产值和农村就业等直接方式影响农村经济增长,也可通过提高农户收入、推动城镇化和拉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等间接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第三,我国农村就业结构较为单一,流通业仍是吸纳农村就业增长的主要途径,但流通业的发展并没有促进农村其他产业的就业增长;第四,与城市流通业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流通业的落后是导致农村流通业对农村产业结构失去“先导性”和“关联性”功能的主要原因;最后,在不同途径上流通业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时滞期大致相同,流通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综合影响大约在第四年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我国城镇化的概况,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土地权属管理﹑农民工和户籍制度改革﹑新城镇就业、资源环境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遵循经济规律、完善土地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造新城镇就业岗位、加强对资源、环境破坏方面的评价和考核体系等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就业形势是严峻的。就业压力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就业问题关键在于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优化经济结构 ;加速城市化进程 ;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完善劳动力流动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展迅速,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现象却日益严重,在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研究城市化、经济增长以及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选取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程度缩小,而经济增长则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且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对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显著。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有利于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合理调配资源,提高城市经济水平,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03—2014年,国家实施多项大力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政策,东北经济在保持了较好增长态势的同时,人口却大量外流。深刻理解经济发展中的人口外流现象,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政策缓解人口外流趋势,并利用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效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基于统计数据的分析,特别是基于黑龙江省县域面板数据的系统GMM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东北重工业化的产业发展策略和行政主导的城镇化模式是导致人口外流的重要原因,其后果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虚高,进而使得就业增长不足,城镇化推进缓慢。因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变革、配套措施的跟进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是缓解东北人口外流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