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韩愈和柳宗元共处中唐,因命运的差异,少有机会共处,二人彼此的赏识,更多是声气相应的文章推许。韩愈在柳宗元死后,对柳宗元多有赞誉,侧重于柳的才性和文章之法。柳宗元生前为韩愈作过多次辩解,一则因韩愈为人师辩,且不像韩愈不避师名而为师,而是避师名而为人师;二则因韩愈以文为戏辩,认同文以为戏,以求为文的创新,彰扬了新的审美趣味和创作取向,支撑了文以明道之外的新文学观。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唐古文运动的主将之一的柳宗元,由于他和韩愈一起领导了古文运动,完成了文体改革,他的文论,一般总是和韩愈相提并论的;而且他们的论点,一般也认为是基本一致的。韩愈论文有“志道”、“好道”的言论,柳宗元论文也有“明道”“翼道”的言论;韩愈“文”、“道”并重,柳宗元也“文”、“道”并重;韩愈学文的最高标准是儒家经典,柳宗元学文的最高标准也是儒家经典等等,在在都可以说明他们的一致性。这当然是由于他们都出身于中小地主阶层,都曾受儒家教养,都受着当时儒学复古潮流的影响所致。但这绝不等于说韩柳二人的文论没什么区别,而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3.
中唐时期的文风虚浮、文章空洞,文人多不通事务,却热衷于名利。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以韩愈、柳宗元等人为首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古文运动。韩愈的"不平则鸣"主张和柳宗元的"文以明道"思想对后世文学和儒学复兴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朝中期的韩愈、柳宗元,高举文学复古的旗帜,“攘斥佛老”,复兴儒学,用儒家的“道统”进行变骈为散的文体改革,宣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主张,并以“陈言务去”、“文纯”、“道真”及“道”的“施于事”、“及于物”、“有益于世”等观点,对唐代中期的文体改革运动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二人“文”、“道”观点的异同,并重点分析了二人在儒家“道统”理论一致的基础上,其创作的不同倾向性:韩愈的继承中的复古思想倾向,导致走向形式主义;柳宗元在批继承中的开拓思想倾向,导致走向了现实主义等等.  相似文献   

5.
韩愈、柳宗元都树"文以明道"的旗帜,韩以道统自居,而柳虽崇儒,却出入佛道。两人著文都是"不平之鸣",注重文章抒情。韩愈不平既指个人遭际,也指国家命运;柳宗元出言多讽。他们艺术风格也不同,韩文雄奇壮大,柳文缜密峻洁。  相似文献   

6.
王世贞的文章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必秦汉"说的复古派文章学观念,这一点上,王世贞可谓明代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中坚。一是学者型的文章创作风格,"沉思翰藻"是王世贞文所体现出的最为典型的创作风格。一是量大质高的实用文创作,这也为后七子的文章创作赢得了"文盛于吴"的盛名。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是宋初诗文复古革新运动的领袖。苏武说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吴充说他“居三朝数十年间,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可见他在北宋文坛上,是一个有地位有影响的人物。他在参加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革新派向保守的权贵集团作斗争的同时,也领导了当时文坛上所进行的诗文复古革新运动,为扫除晚唐和西崑华靡文风,继承与发扬唐  相似文献   

8.
韩柳与佛学     
文章试图探究韩愈、柳宗元与佛学之关系。韩愈立足于儒家,引释入儒,启后世道统儒学的先声;柳宗元则糅合儒释,游刃于中。笔者认为,韩愈等人的引释入儒与柳宗元等人的糅合儒释,构成了中国士大夫接受佛学的两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创作论角度审视韩愈、柳宗元的散文理论 ,指出韩、柳都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 ,柳比韩更重视作家的艺术修养 ,但二人对作家生活阅历修养重视不够 ;在创作动力上 ,柳宗元“思奋其志略”说比韩愈“不平则鸣”说更进步 ;在创作风格上 ,韩、柳虽有自觉的风格追求 ,但没有形成明确的理论认识 ;在文辞观上 ,韩力主创新 ,柳重文更重质  相似文献   

10.
韩愈、柳宗元笔下都有大量的动物意象存在,如蛇、鼠、驴等,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意蕴。韩柳二人作品中的蛇意象,反映了他们在创作风格和创作心态上的差异,又揭示出两人不同的创作主张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1.
韩愈对北宋古文运动以及宋明理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晚唐五代以来却一直很少为人们所关注。最早发现韩愈的价值和意义,并高举韩愈的大旗,排斥佛老,对抗时文,力图振兴儒学、恢复儒家独尊地位的是北宋初期的柳开、穆修等古文家。他们的韩愈观在北宋初期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虽然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但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林纾的《韩柳文研究法》,学界至今未给予足够重视,学者也多只在论及林纾的古文理论或赏析韩柳文艺术时加以引用论证。事实上,《韩柳文研究法》虽残留有传统古文评点的痕迹,却深受近代学术思想的影响。该书以韩柳文并重,是对自宋迄清争论不休的韩柳优劣论的反驳,同时也标志着林纾对桐城派古文理论的修正,更是其毕生"力延古文之一线"主张的具体实践之一。更重要的是,它是第一部独以韩柳文为整体加以研究的理论著作,其研究视角与命名方式的独创,在韩柳文研究史上具有道夫先路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生挫折失意难免。屈原作为中国贬谪失意人生坐标。耸立在世代官场无数人的心头。看过屈原这么壮烈投水自沉的呐喊后r面对失意时,调适心情,选择乐活,这是汉代拟骚体龙蛇人生哲学的体现。与中唐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相比,自居易应该是运用龙蛇哲学最成功的一位。勤读儒家经典的中国读书人。应举入仕。期待经世济民。施展经国韬略的初衷应该是一致的;但遭受挫折后的转向则有所区分。韩愈贬潮州刺史嘱咐十二郎在瘴江边等着收骸骨。刘禹锡、柳宗元对屈原的接受是同声哀叹。经过早年《秦中吟》、讽谕诗。贬江州作的《江州司马厅记》,应该是自居易龙蛇人生哲学最明确的宣告。自此以后。自居易都以龙蛇哲学。追求知足保和。放达适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韩、柳的意趣表现在众多的方面,韩主儒排佛,柳主儒且认为儒佛同宗,但他们坚执了共同的古文道统;现实生活的,导致他们的自省诉求,古文的兴味虽在儒学,但韩致力于古文之醇,明道不移,柳则从以文明道转化为对以文传世的追求;韩、柳都深于情、不免于以文为戏且好开新,但韩愈为文的浩博之气不同于柳宗元的简古之风,韩愈的好为人师自觉肩负了宣扬古文和古道的责任,柳宗元则缺乏这样的自觉意识,以淡泊人生一度走向山水。  相似文献   

15.
《滹南遗老集·文辨》是金代学者评述韩愈散文的重要文献。作者王若虚不仅从文体、文理、文势等方面全方位评述了韩文,还重点就韩文的语言运用方面以“不惬”“不安”“不当”“不须”“赘”等术语予以指摘。在韩柳之争的问题上,王若虚鲜明地站在了韩愈一边。  相似文献   

16.
裴度对李翱"文字为意"的评价,是对中唐古文运动有意追求文字的高、下、详、略创作倾向的批评。韩门子弟的古文创作,在柳宗元、裴度、刘禹锡、杜牧等人的理论纠正和补充中,在宋初散文中逐渐消歇。但"文字立意"却成为宋人以才学为诗、文字为诗的榜样,宋元的去意论,正是对"文字为意"的反拨。  相似文献   

17.
韩愈阳山之贬是其仕宦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将这一事件置于德宗贞元末年的中枢政局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可以看出阳山之贬的直接原因是韩愈上疏论天旱人饥状;以王叔文为核心的太子集团与此事无关,在决定韩愈贬向何处的问题上,时任吏部郎中的韦执谊可能起了作用。至于韩愈在相关诗文中对永贞党人的指斥和对自己无辜被贬的申述,则或是出于对仕宦前程的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