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南海局势持续紧张,中菲南海对峙是南海问题恶化的表现。此次对峙原因多样,其中菲律宾借机转移国内激烈的矛盾和美国的支持是其持续强硬的动力,而中国方面的原因同样令人深思。中菲南海对峙影响深远,尤其是对东盟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对峙造成了东盟一定程度上的分裂。另一方面,对峙又促进了东盟某种程度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乾嘉时期汉学家从经学到文学对理学进行了清理,汉学与宋学对峙,骈文与古文对峙。在汉学家的推动下,骈文被推到了文章正宗的地位,以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遭到了怀疑。骈文理论的突起与乾嘉学术的复古思潮、反宋学基调及文人幕府的奖掖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艺术鉴赏中的趋同与对峙的根源隋景山审美意识活动的显现状态,莫过于艺术鉴赏中在欣赏趣味上表现出的趋同性与对峙性。所谓趋同性,就是众多不同的欣赏主体对某一特定的艺术作品对象或某一艺术种类,取得大体一致的认同,这其中当然也包含某些个别方面的对峙;而对峙性也...  相似文献   

4.
元朝帝室北迁之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又一次出现了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在近三个世纪的对峙时期,明朝与”北元”的和战关系不断,经济文化交往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着.明朝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的稳定,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对蒙政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蒙汉两族的友好关系,同时从长远的观点看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学有两大流派——儒家和道家。儒家诗学重艺术(诗)的依存性,即重诗与政治、历史、道德等的关系;道家诗学重艺术的独立性,即重艺术自身特点和规律的探讨。道家诗学尽管常受压抑,但仍然生生不息,对中国古代诗学做出了突出贡献。儒家诗学与道家诗学既有对峙的一面,又有互补的一面。正是这种对峙与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诗学中诗与非诗的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6.
《国共政权十年对峙史》的命题欠妥──与郑德荣先生商榷刘培平郑德荣先生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国共政权十年对峙史》(1927-1937)①,以其丰富的材料和精心安排使我获益非浅,尤其是作者“以国民党和共产党及其两个政权的对峙为基本线索,论述两党两个...  相似文献   

7.
青春文学从初期的全民惊讶,发展至中期形成了观点分歧、相互对峙的局面,喜欢的人持续热爱并长期追捧,反感的人大肆攻击甚至不屑一顾。正确解读青春文学这一概念,探究其形成、发展现状和整体创作特点,发掘其现代意义对于化解这种对峙、尴尬局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吴原元 《东方论坛》2009,(3):96-101
中美隔绝对峙时期,美国的中国研究先后经历因麦卡锡主义而备受打击阶段、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后的跃进阶段以及70年代后随着财政资助潮消退和中美关系趋于缓和而进入相对停滞状态这样三个时期。隔绝对峙时期美国中国研究的主要特点是观照现实、服务现实。中国研究与现实的紧密结合,推动了美国中国研究的发展,使美国中国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注重应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近现代中国问题的风格;但同时损害了研究的学术性。  相似文献   

9.
一当形形色色的西方美学理论伴随其哲学大潮不断涌来之时,发生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与对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从积极意义上看,这种冲突与对峙体现了时代的必然。但是从另种意义上看很值得我们深思。从1981年前后开始,首先在文学界,然后波及到各个学术领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网络热点事件议程设置的建构为切入点,从传播内容、传播者和接受者三方面探寻网络议程设置二元对峙的符码.其内容主要表现为弱势群体与公权力的对峙,传播者中草根型的舆论领袖与理性交往的背离,以及集体记忆与现实语境的混响,最终发现当下危机应对策略无法深入到文化内涵层面,“公权力德行”重建才是弥合目前矛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从人类精神史的层面看,史诗表征为人的精神世界与外在客体世界的混然整一性,但这种混然整一性在荷马史诗第二部《奥德赛》里已开始萌芽式地破裂。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的对立既有哲学史的意义,也有文学史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理性认识世界的开端,另一方面,它标志了史诗关系的破裂和小说精神的悄然出现,从而使《奥德赛》与西方小说显示更多的显而易见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12.
夏朝夷夏关系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傅斯年发表《夷夏东西说》一文,提出夏商周三代在政治地理上表现为夷夏东西对立两个系统的观点,在学术界有着长期而广泛的影响。但细考史实,夏代无论是夷与夏的冲突与对立,还是东夷对夏王朝天下共主地位的认同和臣服,都是一个统一贵族国家内部发生的事。因此,夏朝的夷夏关系单用东西对立是不能完全概括的,所谓夏朝统治包括夷人区域也只有从夏朝国家结构层面来理解,才能真正认清历史的本相。  相似文献   

13.
音乐主题的发展手法大致可分为重复、展开与对比三大类。音乐主题发展中的对立与统一就是重复、展开与对比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及其各自内部的对立与统一。重复类发展手法、展开类发展手法主要是使主题与以后的发展部分在音调与节奏等诸多音乐要素方面紧相联系,以达到音乐风格高度统一的目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音乐也不例外。音乐主题的发展手法多样,然而它们都是根据对立与统一这两个原则来形成自己的个性与特色的。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的主体间性思想,强调摒弃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关注主体间的理解,为我们理解师幼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反思现存的师幼关系,由于其哲学指导思想的局限性,在强调师幼交往的情感性、对称性以及交往主题等方面显现诸多不足。因此,从主体间性的哲学意蕴入手探讨一种师幼双向关注与尊重的理解型师幼关系范式成为时代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义利观经历了“义利相和”、“重义轻利”、“义利对立”的演变过程.“义利对立”是中国古代义利关系发展的一个误区.正确地处理义利关系,要回归“义利相和”的原始观念.“义利相和”与科学发展观具有精神上的一致性.遵循“义利相和”原则,必须处理好效益与公平的关系、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明清家族小说的审父母题一方面基于父辈的忧思,肯定传统父性文明的正面价值,呈现颂父倾向;另一方面,以子辈的叛逆视角将父亲隐退或是正面作用弱化,甚至审丑化处理,在父子冲突中呈现渎父倾向。这种颂父与渎父并非二元对立的形态,而是父与子的对视、"他审"和"自审"的互审式结构形态,在否定中的肯定和肯定中的否定的过程中重构理想和希望。  相似文献   

17.
《钟形罩》是美国当代女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以女主人公埃斯特独特的眼光和身体洞察,感受"父权制"文化的虚伪、丑陋和专制,是知识女性充分利用"看"的权力,对不公平的社会文化的反抗和消解,是女性主体性的充分体现;而埃斯特被精神分析、监控的身心体验揭示了女性个体在"父权制"政治权力下的"被看"和被客体化的社会地位。文章从女性文化视角解读《钟形罩》文本中"钟形罩"意象的涵义,揭示普拉斯悲剧的社会文化本质。"钟形罩"意象阐释为笼罩女性的"父权制"社会文化的一切产物;"看"与"被看"象征了女性个人主体与社会文化权力和地位之间的关系。埃斯特在"钟形罩"里"看"与"被看"的权力较量彰显了女性主体性表达的强烈愿望和女性身体被政治文化客体化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亚在中国国际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在中亚的主要利益为地缘政治安全,其次是反对"三股势力"、维护边境地区安全和获取稳定的能源供应。然而,中国在中亚的利益却面临着诸多问题的困扰,例如区域外大国的竞争、非传统安全问题等。中国应该从观念、制度、经济等层面,多管齐下,以便更好地维护中国在这一地区的重大利益。  相似文献   

19.
论吴体诗     
唐以后的吴体诗外延不断扩大,不利于人们客观认识其特征,唐代确为吴体的只有杜甫、皮日休和陆龟蒙的9首题标“吴体”诗。归纳七言永明声律规范,统计病犯数据,比对合律情况,结果显示:吴体专指七言八句平韵体,讲究对仗,四声分立,特别注重第四、七字四声相对(同平声除外),以及第七、十四字的平仄相对(首句入韵除外),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声律联属度略低,由合律的单句随意堆叠而成,声律上属宽泛的永明声律。  相似文献   

20.
英国自都铎王朝后期至斯图亚特早期,立宪君主论或混合君主论者抵制君权神授论,坚持家庭是一个自治的、涉及臣民私人权益的小政府,受到自然法、古代宪法或神圣法的保护。《复仇者悲剧》中公爵王室言行映射詹姆士一世在《皇家礼物》中所宣扬的君权神授论,温迪斯兄弟俩及追随者的复仇隐含当时的政治抵制学说,公爵王室与温迪斯兄弟俩的对立象征君权神授论与普通法理论的对峙。温迪斯兄弟俩却以威胁新君为由被处死,司法斗争简约为复仇冲动,维权英雄陡变为暴徒,暴君化身为明君,这暴露出君权神授论的悖论性和剧作家含混的复仇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