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跨国并购的始终,由财务风险导致的失败案例日益增加.结合我国企业特点,论述了跨国并购中财务风险的内容及特点.把跨国并购前期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并购中期的融资支付风险及并购后期的财务整合风险相结合进行分析.并根据财务风险防范原则提出与之相适应的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联想并购IBMPC业务为引子,分析了在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整合中所存在的三方面主要挑战:文化整合的挑战,人力资源整合的挑战,以及组织结构整合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这些挑战的对策:制定新企业战略目标,描绘新企业的文化,设计全新的人力资源系统。  相似文献   

3.
在阐述并购引发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基础上,以国内外成功与失败的并购案例为例,对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的意义进行分析,指出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关系到并购成败。最后论述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指出近年来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国际整合能力不足。据此提出了提高跨国并购整合能力的对策建议:做好兼并后的整合计划和准备;依法合情合理处理好员工的利益问题;文化的整合要与管理的整合同步进行;学习美国GE公司“少食多餐”的并购法则,企业的整合与公司治理的国际化要同步推进等。  相似文献   

5.
有效整合并购双方的文化差异是成功实现跨国并购的关键所在。建立文化冲突意向图和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模型,借由这些辅助工具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两个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弱势并购的文化整合模式进行探索。指出在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过程中要懂得妥协,找到文化整合的最佳点,为企业文化再造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建立跨文化管理团队,实行本土化经营可以有效避免文化整合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走出去"的一种重要方式并引起理论界广泛关注。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践,从战略资产寻求的视角进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和特征分析,认为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快速整体获取战略资产从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同时,中国企业战略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具有"弱势并购"的基本特征。中国企业实施战略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必须关注交易对象的选择、交易过程的管理以及交易后的整合三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视角的研究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并购中的文化整合是企业实现并购协同效应的关键环节,尤其在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更是最复杂和最容易被忽视的整合内容。中国企业在并购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普遍缺乏具有市场意义的并购经验和方法。在对并购文化整合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跨文化管理思想和并购整合工具,对并购后的文化整合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具有指导意义的借鉴内容。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企业已经迈出了跨国并购的步伐,但是由于地区间文化与制度的差异,导致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因难重重,其中尤以薪酬整合为共为棘手.如何整合薪酬已成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文中就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遇到的薪酬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战略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薪酬整合过程,即:全面薪酬调查一制定匹配的薪酬战略一薪酬战略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日趋活跃,并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通过对2005—2009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并购研究中心"跨国并购与绩效评估数据库"中141起海外并购案例的深入分析,结合联合国贸发会议和我国商务部的相关数据,探讨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特征与趋势,指出了并购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力求挖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的内在规律。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政策与企业整合等方面就如何促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进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际金融危机令许多海外知名企业的资产在短时间内迅速缩水,价格因素的吸引力让很多资本充足、财务健康的中国企业产生并购的动机。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以及失败原因,并结合现有的有关并购整合的研究分析,认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拥有清晰的战略思考,才能使拥有相对优势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获得成功,同时,提出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率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模型对国际竞争条件下并购的效应进行考查。该模型展示了并购所引起的出口竞争对手之间的国际溢出效应。这种正的溢出效应如此之强,以至于并购会给没有参与并购的企业带来巨大收益,从而使得力求福利最大化同时强烈反对国内并购的政府默认跨国并购。国际竞争的存在对一个国家企图采用以邻为壑政策构成有力限制,因为此时搭便车效应的存在会使国内并购的好处耗费殆尽。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及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 ,怎样使自己迅速成长 ,有效地参与国内、国际的市场竞争 ,并购是一条低成本、快速扩张壮大的道路。本文对中国企业并购的现状和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企业收购兼并活动中财务杠杆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运用博弈理论和财务风险理论分析并购双方的博弈过程,揭示信息不对称状态下财务杠杆蕴含的风险和风险变化。结果表明,运用财务杠杆进行收购兼并必须提前衡量风险、实时监控风险,采取有效手段控制风险,才能获得企业并购的成功和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企业合并成为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合并由于极易导致经营者获得市场支配地位从而有能力限制市场竞争,一直是反垄断法关注的重点。2008年8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把经营者的合并行为作为核心内容之一,第一次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反垄断规制,彻底终结了在我国经营者合并长期以来缺乏高位阶反垄断规则的历史。文章通过对经商务部审核最终附条件通过的"通用—德尔福"合并案的介绍与分析,在商务部反垄断标准适用的态度转换与现在仍存在的问题上做了深入的思考,以期为我国刚起步的反垄断执法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己经成为外国投资者对华直接投资的新趋势,中国加入WTO后,将为外资并购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外资并购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将带来不利影响。从近期看,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从长期看,有可能冲击我国的民族工业体系,形成行业垄断,对中国的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文章旨在通过对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背景、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所带来影响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外资并购在中国健康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转轨经济时期特殊的制度背景与企业竞争态势的视角出发,以2007-2011年间中国A股证券市场上发生的522起并购事件为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与中介效应模型分别考察了企业政治关联与竞争地位对混合并购决策及其绩效的共同影响。研究发现:混合并购总体上难以为并购方创造长期的价值,而且其并购绩效要显著低于相关并购;在并购前,企业的政治关联度与竞争地位分别与其混合并购倾向显著正相关、负相关;越是竞争劣势企业,越倾向于利用自身政治关联身份实施混合并购行为。在并购后,政治关联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混合并购绩效,并且这一绩效提升路径是通过并购后企业竞争地位的改善得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7.
企业兼并收购历程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企业并购潮风起云涌、规模空前,企业并购的总规模更是惊人地增长,我国企业间的并购也正成为中国经济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亮点。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并购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政府行政干预较大;企业并购动机还停留在行政和经济思维上;非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主要是购买上市公司的壳资源等。我国企业要直接参与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必须解决好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行强有力的并购,实现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使资本经营与实业经营两个轮子共同前进。为此,必须有积极的应对思路,如:国有股流通、鼓励强制性收购、鼓励战略性收购、完善收购方式、加强法制建设、鼓励国际并购等。  相似文献   

18.
现代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主要包括三大类: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滥用支配性地位行为和企业合并行为。合并控制的实体标准是合并控制制度的核心,从根本上决定一项合并行为是否违法,也反映出一国合并控制制度的严厉与宽容。欧盟作为当今世界合并控制制度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合并控制的实体标准先后经历了三次变革,反映了欧盟在经济形势变化下的立法和政策演变的价值取向。本文从欧盟合并控制的实体标准的沿革入手,分析其合并控制标准变化的原因,并对完善我国经营者集中的实体标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企业购并是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企业的百年购并史,是美国企业的百年成长史,也是美国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私人垄断再到国家垄断的发展史。分析美国的企业购并历史,深入了解美国企业购并的演进轨迹,及其对美国经济、社会等制度发展影响,无疑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阐述兼并是企业资本经营的有效运营方式。结合国外企业兼并的发展历程和兼并理论及我国企业兼并实际,提出企业兼并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