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象似性不仅普遍存在于日常语言的各个层面,对于诗歌语言来说,象似性也是制约其篇章结构的原则之一。在此从映象象似、拟象象似、隐喻象似角度分析和阐释诗歌篇,探讨诗人是如何对现实世界和认知体验进行模仿。  相似文献   

2.
英汉诗歌中的象似性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象似性广泛存在于英汉诗歌的语音、词汇、句法乃至语篇,且同中有异。如果从象似性的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分析英汉诗歌中象似性,对于诗歌分析极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象似性的发展为诗歌的可译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象似性认为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可据的。象似性普遍存在于文学语言中,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本文以李清照诗词翻译为例,运用象似性的一些典型原则探讨象似性在诗歌翻译中的作用,认为象似性凸显形式在诗词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达到"形美"和"意美"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4.
语言象似性(iconicity)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前沿研究内容,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说相反,象似性理论认为语言的结构和形式直接映照所表达的概念和经验结构,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象似性理论为诗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从诗歌语篇中存在的语音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视觉象似性等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象似性理论在诗歌形式连贯、意义衔接等方面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天净沙·秋恩>的两个版本译文--翁显良的散体译文和赵甄陶的格律译文为例·从语言象似性原则分析原文中"意象并置"所暗示的言外之意和空白意境,进而探讨诗歌翻译中形式对等的重要性及其带来的相关问题.认为对于意象并置这种句法以及诗歌的整个篇章而言,采取"形式对等"的译文既可以保留诗歌的形式,又可以传达其意境;并且基于人类同样的身体经验,意象并置的译文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仍然在理解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高度浓缩,形神兼备的艺术形式,诗歌的翻译尤难,从象似性角度去探讨诗歌翻译能帮助译者更好的理解原诗,理想的翻译可以无限接近。  相似文献   

7.
象似性指的是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自然联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象似性的研究不仅存在于词汇、句法层面,还存在于篇章层面。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利用语言对客观世界的映射,从语音象似、图形象似、数量象似、顺序象似、距离象似和心理象似六方面重新审视并详细解析《红色手推车》一诗,力证象似性研究在诗歌写作和赏析层面有着非凡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诗歌作为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形式,其语言文字只是表层现象。从认知视角来看,具有共同认知机制的象似性和隐喻性不可避免地存在诗歌之中,并影响着诗歌中文字、意象、概念等的构建。基于Peirce的象似性理论及Lakoff等人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认知视角下象似性和隐喻性在建构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中的运作机制和功能。  相似文献   

9.
隐喻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借助第三物隐喻达到符号与对象的象似。概念整合理论能解释各个层次意义构建的认知活动。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宋凯西的《迷失的姐姐》中隐喻象似性的认知运作过程,为意象诗歌的认知构建提供了理据。读者对诗歌中中国传统妇女形象和移民海外的迷失形象的认知跃然纸上。因此,用合成空间理论解释隐喻象似的认知运作机制,能够拓展诗歌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隐喻和象似性的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隐喻和象似两者间并非是独立的,相反地,它们在很多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隐喻象似性便是将隐喻归于象似的范畴,并且它借助第三物隐喻达到符号与对象的象似。本文运用Fauconnier和Turner的合成空间理论分析了William Shelly Burford的A Christmas Tree中的隐喻象似性的认知运作过程,揭示了隐喻象似性为该诗增添了诗学艺术魅力,同时合成空间理论的导入,也为诗歌的研究拓宽了视野。  相似文献   

11.
从距离象似、顺序象似和数量象似三个方面分析句法象似性在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中的体现,可以发现,语言象似性与生成句法并非截然对立,句法结构具有象似性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2.
从象似性角度评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汉语诗歌的篇章象似性原则出发,结合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从象似性翻译的角度研究其翻译的中国古典诗词,说明林语堂的译诗基本做到了“形神皆似”。  相似文献   

13.
象似性是英语的重要特征,包括距离象似、顺序象似和数量象似。对象似性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语言与认知以及形式与意义之间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使语言理解和习得更加有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以运用以提高学生对外语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中充满了象似性,除了常见的语音、词汇、语篇中的象似性之外,在汉语的标点符号中,同样可以发现其在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5种象似性:标记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形态象似性、语义象似性.  相似文献   

15.
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历来是语言学界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索绪尔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象似性是语言的本源性特征。从认知角度出发,对英汉语中句法象似性的几个主要体现层面: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及标记象似性进行分析,可以为英汉语中的相关规则和表达形式提供理据。  相似文献   

16.
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有两种关系:任意和象似的关系。从古至今,在哲学界和语言学界就一直存在任意性(arbitrariness)和象似性(iconicity)观点的争论。文章就任意性和象似性关系的问题发表见解,通过对象似性的概念、象似性的基本原则等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语言结构确实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与人的认知结构、概念结构相对应的现象,尤其是在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语篇视觉象似性等方面,但同时也不应否认语言任意性的基础地位,两者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对语言符号产生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有两种关系:任意和象似的关系。从古至今,在哲学界和语言学界就一直存在任意性(arbitrariness)和象似性(iconicity)观点的争论。文章就任意性和象似性关系的问题发表见解,通过对象似性的概念、象似性的基本原则等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语言结构确实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与人的认知结构、概念结构相对应的现象,尤其是在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语篇视觉象似性等方面,但同时也不应否认语言任意性的基础地位,两者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对语言符号产生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的新范式,为研究隐喻、象似性及隐喻象似性提供了崭新的视角。隐喻象似性实际上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以身体词为例可以看出存在着具象思维、意象思维、抽象思维三个层面,而且隐喻象似性是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和身体哲学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语言象似修辞性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文学及诗歌体裁.对广告语言涉及甚少。本文试图探讨视觉象似修辞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为广告的创作和欣赏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象似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在篇章中的象似性现象有重要的表意功能。因此,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同时也要受篇章象似性的制约。文章主要从距离象似性,语音象似性,形状象似性和对称象似性来讨论篇章象似性对翻译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