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缩影,博物馆网站是向外界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选取中国、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共72家博物馆网站的英文简介自建语料库,借助Coh-Metrix 3.0及R语言,从描述性变量、文本可读性主成分和易读度三个维度探究中英博物馆文本简介的可读性,对比中国博物馆翻译文本与英语国家博物馆原创文本之间的异同,挖掘造成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两语料库文本均倾向使用具体词汇和中等长度句子,文本都呈现出正式语体的特征,文本均有一定难度。对各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学意义检验并分析,发现中国博物馆文本译文在句子长度均匀分布程度上低于原创语言,而英语国家博物馆重视读者的参与感,注重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造成差异的原因有翻译策略欠妥、谋篇布局和思维模式的差异。最后提出三点建议,以期为中国博物馆简介文本的翻译及写作质量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手机媒体的兴起,双语新闻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手机新闻文本所具有的真实性、精细性和简洁性等特点决定了其翻译方法应区别于一般的文本翻译。变译理论为手机新闻的英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其变译策略包括摘译、编译、改译和参译等。变译的目的是使译文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真正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3.
作为西方人对中国古典小说早期翻译和传播的典范,托马斯·珀西编译的《好逑传》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本文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入手,从文本选择、文化立场确立和文本意义传达这三个层面上分析《好逑传》珀西译本中体现的选择,以探讨珀西如何在上述三个层面上成功的顺应了本人的翻译目的和目的语读者的要求,从而实现了文本、译者和读者之间的成功交际。研究发现:在文本的选择上,帕西选择的《好逑传》顺应了其本人的教化意图以及读者的文化审美需求;在文化立场的选择上,帕西顺应了本国的文化立场;而在文本意义的传达也就是在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帕西又成功地顺应了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体裁分析理论,以历史圣地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网站英文简介和英国类似景区网站简介为语料,从宏观体裁结构和微观语言特征两个层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以期为外宣翻译提供借鉴。基于体裁分析视角,文章指出外宣翻译要充分重视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内容结构和语言形式要采用译入语中读者所习惯的方式,从而产生对接受者有交际作用的译文,更好地实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运用平行文本比较模式归纳和分析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在表述内容和表述方式上的差异,并揭示其对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英译的重要启示,即应在英译时采用编译、改写等变通翻译策略。基于平行文本比较的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英译充分考虑了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和译文的接受问题,对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和跨文化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强调,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而翻译目的又取决于目的语读者.读者决定翻译策略.本文以中国政府网中新闻编译实例为研究对象,指出增译、删减、改写、拆分、合并等具体编译方法的使用主要受目的语读者需求的影响,进而得出编译在政府网站新闻翻译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为各级网站新闻翻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翻译实践中常常看到一些译者在英译汉语软新闻时并未遵从传统的翻译理论 ,而进行了大胆编译 (删除或增加某些内容 )。本文从软新闻的文本特点及其传播功能出发 ,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制约软新闻宣传效应的实例分析 ,认为软新闻独特的文本特点、中英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软新闻对宣传效应的刻意追求 ,使得传统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有时在英译汉语软新闻时失效 ,而编译则在此领域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8.
典籍翻译是一种源文本与目标读者之间不断延续的视界融合过程。翻译中需要根据读者的"偏见"采取对应的翻译策略,使文本与读者形成有效地视界融合和组合再造;同时应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译本,向目标读者不断地输出异质性成分,达到文化传播目的。  相似文献   

9.
《京华烟云》是一部描述时代大变迁时期几个大家庭命运起伏的历史小说,该小说最初是以英文形式展示给读者的,但是作者英文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暗含了一个汉译英的过程。本文从异化翻译的视角来分析作者在创作小说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倾向,进而分析这种策略选择的意义以及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作者在对待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习俗等翻译文本时,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编译是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编辑和翻译的过程,功能翻译理论为编译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外宣资料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对其的翻译必须考虑译文语体、读者反应和译入语文化等因素,因此编译成为外宣资料翻译的一项重要策略,在翻译过程中也应遵循功能翻译理论的思想。在外宣资料编译过程中可采用增补、删减、重构等方法使译文既能忠实于原文又能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论英语的客观明晰和汉语的主观模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汉诗英译的语篇为例 ,从词汇和语篇的层面上探讨英语与汉语在表现形式上的本色和差异。在语义上 ,英语客观明晰 ,与此相对 ,汉语则显得主观模糊 ;在语篇上 ,英语衔接紧凑 ,逻辑性强 ;汉语则诉诸意象 ,连贯严谨 ,主观性强。因此 ,英诗译文易于明朗 ,汉诗之意显得模糊、朦胧。认识这两种显著差异可以促进英汉互译和英语学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软新闻英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增译、删减、重构和解释。以功能理论为框架,根据报纸的通用分类方式为标准,收集和整理了《北京周报》34则汉英对照新闻,通过分类建数据库的方式对七类新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软新闻,翻译方法侧重点是不同的,其最终目的就是使译文被接受,以达到对外交流和宣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莫言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当代作家在世界文坛日益受到瞩目,帮助他们走出国门的英译本在注释策略上集体表现出了不寻常的一面。通过对六部较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本中的注释策略进行描写性研究,并结合《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青衣》中的译例,分析译本中如何实现减少文外注释的使用,并对选取此种注释策略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翻译注释观念不再适应文学作品海外传播需要,应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以《孝经》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西方译者在专有名词、句意表达,文体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进而得出结论:翻译方法及策略的不同究其根本乃是源于不同文化圈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汉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表征结构分析入手,并用等效翻译原则重点分析了汉语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认为在隐喻汉译英时,在追求译文与原文等效的过程中典型地表现为:等译、过译和欠译。  相似文献   

16.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词汇衔接理论为基础,从语篇角度分析《园丁集》英文本和汉译本中的词汇衔接关系,发现两种版本都综合运用了词汇的同现和复现关系,构成了衔接紧密、脍炙人口的语篇,但英文本和汉译本的词汇衔接手段并非一一对应使用,汉译的原词复现使用多于原诗,且汉译的词汇衔接手段更丰富,更注重对仗的工整美。  相似文献   

17.
译文词汇密度(译文LD)是指翻译单位汉语文言句读平均使用的英语单词数量。首先,译文LD以汉语原文为其外部参照,不受英语词汇体系和语法结构的影响,因而无需区分实义词和功能词。其次,译文LD可用以分析译文及其语句和篇章并呈现其在译解、语式和措辞上的风格。再次,Pound和Ku(辜鸿铭)的《论语》英语译本明确了现有的《论语》英译在译文LD区间[5.91,9.13]内波动。该区间在译文LD的数值上界定了多重《论语》英译甚至文言英译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龙、凤凰、麒麟与dragon、phoenix、unicorn分别是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文化符号,意义上无交叉点。龙、凤凰、麒麟等英译时,会出现语码空缺。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分析龙、凤凰、麒麟的中国文化内涵,主张弃用这些错误的英语翻译,采用拼音加注的翻译方法,忠实文本,保留并还原这些中国文化符号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19.
典故是语言的精华与核心,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由于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典故翻译是译者所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浮生六记》原著中有很多文化含义丰富的典故。拟以其两译本为例,探讨典故的不同翻译策略,旨在通过对具体译例的对比,分析译者处理典故时的做法与得失,并指出译者应恰当地处理典故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比和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实例,从译者的个人情感倾向、审美想象的不同运作以及译者文化取向等三个方面,揭示译者的介入不可避免地作用于翻译效果,使人物形象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从而对译作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