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宋代理学家面对社会历史的变革和其它学术派别的挑战,在认真总结各家之长,完善学术体系的同时,注重通过教育讲学传播自身学派的思想.理学大儒们在传播中选取一些重点信息来突出学派特点,并便于学者领悟理学宗旨.这其中主要包括:理学继孔孟绝学的道统论、以"天理"为中心的思想体系论、以"四书"治经的为学次序论、以"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论等.这些传播信息的反复宣讲,达到了抬高理学学术地位、扩大其教育传播范围的目的,对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官学"地位的确立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南宋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是理学传播的黄金时期,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胡宏、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学派,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学派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相对宽松的学术与思想环境是其获得重大发展的先决条件,作为非主流派的学术与政治地位使理学得以从学理层面最大限度地完善了儒家学说的理论体系,为最后获得主流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宋代书院教育与宋代理学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代理学家充分发挥了书院的学术传播功能 ,开创了中国古代学术传播的新阶段。他们使书院在讲学、藏书、祭祀、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更加制度化、正规化 ,确定了其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同时 ,书院教育与理学传播的结合 ,极大地拓展了理学的发展空间 ,为理学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 ,超越其它学派上升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的官方统治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两者的结合对后世儒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具有学校教育性质的书院,重庆是在宋代才蓬勃发展的。这种独特的教育机构的出现除了该区域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客观原因外,还在于它本身有官学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宋代重庆书院以北岩书院、濂溪书院为代表,能够体现中国内陆地区书院办学及组织管理的一般状况及原则。程颐、周敦颐等理学家在重庆书院讲学,培育人才,传播理学、推动了川东地区文化学术的发展,余风所向,波及川西及周边地区,构成宋代理学流派分布中的典型区域之一,且为关洛学派、程朱学派理学正宗的中介或媒体,在理学学术史上占据重要历史地位。正是重庆书院推动理学的传播以及区域性教育文化的转型,使得长江上游区域文化中心一时显现出光彩夺目的迷人景观,促成了重庆文化学术的第一次高峰。  相似文献   

5.
宋代理学家充分发挥了教育的学术传播功能,开创了中国古代学术传播的新阶段。其传播活动,无论与汉唐诸家学说,还是同时代的荆公新学、苏氏蜀学、浙东事功等学派相比,都存在突破和创新之处,表现在教育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传播内容的系统性、传播活动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排他性强等特点,丰富、活跃的教育传播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宋代理学的发展与社会影响力的扩展,对于后世学术及文化的普及、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垂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潘志锋 《船山学刊》2018,(1):102-107
朱陆之争与王湛之辩是宋明理学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两个学术事件。两次辩论之不同点在于:朱陆之辩发生在心学与理学两个不同的学派之间,王湛之辩发生在心学学派内部;朱陆之辩是心学和理学关于本体论和工夫论的争论,王湛之辩是把本体论和工夫论糅合在"格物"的诠释中纠结在一起了。两次辩论之相同点在于:无论朱陆之争还是王湛之辩,都是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关于"社会秩序维护与百姓教化方法"的探讨。从理学派与心学派两派间的争论,到心学派内部不同分支间的争论,从"理外心内"到"心与理糅合为一",王湛之辩可以看作是朱陆之争的延续和深化。  相似文献   

7.
伊尼斯是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理论奠基者,其传播理论主要由传播偏向论、媒介决定论、西方文明危机论等核心观念构成。这些传播观念渊源有自,是在继承前辈理论家传播思想的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本文对伊尼斯传播理论的核心观点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这些理论观念的学术渊源和思想谱系,对深入理解伊尼斯的传播理论,给予其合理的学术评价与学术地位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宋一代,以学派林立、学术多元、思想自由、成果丰硕而堪称造极。便利的交通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学习风气,使宋代江西成为天下学者交流思想、切磋学术、聚徒讲学的理想场所。前有欧阳修、李觏与三先生共启理学先声,继有周敦颐莅赣为理学开山奠基,至朱熹、陆九渊等一代理学宗师崛起,理学终于在江西系统集成、发扬光大。江西也因理学家活动时间早、学派多、人数众、地位高、贡献大、影响远而成为宋代理学渊薮。  相似文献   

9.
南宋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理学金华学派、湖湘学派、闽学与心学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吕祖谦、张栻、朱熹与陆九渊的主要学术创见及其活动都是在乾淳之际完成或开始的。相对宽松的学术与思想环境是乾道、淳熙之时理学获得重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具备着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流派双重本质的理学在经历“元祐党禁”与“绍兴学禁”后的一次再生。作为一种非主流的儒家学派,理学得以从学术思想层面发挥和阐扬儒家义理而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客观上为最后获得主流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在作者最近所编译的<传播理论的亚洲视维>一书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和基础之上.文中尝试以"后现代"、"后美国"与"复古求变"的交叉视角,对目前已经在国际上出现、并在逐渐发展扩大的传播理论的亚洲中心学派进行引介.作者除论析该学派的学术背景宗旨,及其对既有传播理论欧/美中心的批判性反思、受现当代新儒家思想润泽等之外,也展示了该学派在充分意识到亚洲复杂性基础上所开展的、对传播理论亚洲共同性的探求.最后,全文以简要述论该学派主要学者们提出的建构性的亚洲中心传播命题和模式及学派的发展前景作结.  相似文献   

11.
对北宋七绝审美风格迥异于唐人的原因,清代一些诗评家将其归结为北宋诗人对七绝诗体源起的错误理解。此类论述涉及问题有二:一是北宋诗人认为七绝乃截律而成;二是北宋七绝不像唐代入乐而歌。其评述似是而非。  相似文献   

12.
刘斌 《晋阳学刊》2005,(6):79-83
六部架阁官制度始创于宋代。该制度运作的显著特征是精英化与馆阁化,体现于六部架阁官的选任与仕途发展。六部架阁官制度主要运行于社会文化趋于内向的南宋,它既提高了行政效率,防止了胥吏擅权乱政,又为统治集团输送了层出不穷的才俊。因此,研究六部架阁官制度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官政治。  相似文献   

13.
黄俊杰 《文史哲》2003,590(1):61-70
德川时代日本儒者对“吾道一以贯之”解释的主要观点是 :多数日本儒者将孔子的“道”界定为社会政治意义的“道”,是经世济民之道。对“一以贯之”的解释要点是 :“贯 ,统也”;以“仁”释“一”;从伊藤仁斋开始 ,德川时代儒者对上述命题的解释 ,部分地体现日本儒者采取“即存在论本质”的解经方法 ,呈现极其强烈的反宋学思想倾向 ,尤其以朱子学为主要攻击目标。韩儒对上述命题的解释 ,则因袭多于创新。从中日比较思想史视野来看 ,日本儒者对宋学的批判并未切中要害 ,因为他们并未进入宋儒之孔学诠释中的两个哲学问题 ,这就是“心与理之关系”以及“个体论或整体论之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宏林 《殷都学刊》2008,29(4):67-70
王安石晚年创作在宋代即深受推崇,但两宋所论各有侧重。北宋人强调其风格的深婉不迫,南宋人则特意强调绝句这种体裁的典范意义。严羽《沧浪诗话》以“王荆公体”来代指王安石晚年绝句,乃是立足于南宋习论。“王荆公体”的诗学渊源主要是老杜和晚唐诸家,由此导致严羽认为“王荆公体”不如唐人,这也体现出严羽诗论“宗唐贬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何忠礼 《学术月刊》2012,(1):136-143
经过改革以后的宋代科举,不讲门第,不论贫富,只问成绩,从而为下层平民子弟参加科举打开了大门。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中,官僚、地主、富商出身的子弟凭借他们的经济和文化优势在进士出身者中仍然占有多数,但是,下层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跻身仕途的人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除了科举本身以外,还有主客观两个方面原因。从客观上来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加速,某些农民家庭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朝廷、地方政府和学校对士人应举的鼓励与资助;民间义庄、义学对本族子弟读书应举的支持;乡塾村校的普及;贫困士人相互间的互助等。从主观上来说,平民子弟为了改变自己命运而攻苦食淡、发愤读书,加上某些人天赋较高,也容易取得成功。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进入到了统治者的行列,造成了自下而上的社会流动。与此同时,一些官僚、地主的家庭,只要其子孙考不取进士,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逐渐丧失权势和财富,甚至沦入社会下层,造成自上而下的社会流动。在宋代,由于科举制度而造成的这两种社会流动,已经比较普遍,这对社会的进步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濂与台阁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濂与台阁体的关系是研究明初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重要课题。本文梳理了有关宋濂与台阁体关系的不同观点,全面研究了宋濂的理学思想、文学理论与实践,认为:宋濂的文道一元论,是本于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基本认识;他由山林而入台阁,执掌文坛,强调明道致用,因此推崇台阁文学;他的创作以宣扬理学思想为主,风格委婉含蓄、典雅平正,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范本。但宋濂不是台阁体作家,他的深刻思想与宏富创作也不是后世"台阁体"所能涵盖的。  相似文献   

17.
归明人原本是西南地区蕃属少数民族,在宋朝招诱、笼络政策的导引下,投附宋朝。宋朝出于统治的需要,对归明人给予种种优厚的待遇。宋一方面用各种优厚条件招徕归明人,另一方面对归明人实行严格的控制监督政策。这种双重政策,是宋朝开拓周边地区、巩固边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宋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羁縻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18.
文彦博是北宋与富弼、司马光齐名的政治家,其诗文书法俱佳,在北宋政坛与文坛举足轻重。镜考《文潞公集》版本源流和比勘现存的版本,有助于分析研究文彦博的创作特色和思想理念,从而更好地去了解北宋中后期的文学发展脉络和社会政治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9.
阳剑兰 《云梦学刊》2009,30(5):77-79
自我教育思想是朱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种种影响。了解和分析朱熹的自我教育思想,探讨其自我教育的方法、实现过程,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檀作文 《齐鲁学刊》2001,(1):101-108
汉、宋诗经学在说诗体系上的不同体现在四个方面:在文本阐释上,诗汉学主张依《序》说诗,诗宋学主张求诗本义;在文本性质上,诗汉学认定《诗三百》为政治美刺诗,诗宋学则认定其为一般抒情诗;在对“赋比兴”之“兴”的认识上,诗汉学取义,作道德和政治比附,诗宋学则不甚取义,将之认作文学修辞的方法;在《诗》之用上,汉儒重视其对个人行为加以外在规范,宋儒则重视其对个人内在情操的陶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