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管理所要面对的全部要素都寓意于社会,在类的范畴中,管理与社会是同构.与社会的系统分层一样,管理内部也由多个层面组成;而管理的有效运作也和社会的有序运行一样,源于内部多个因素的协调互动及整合.回溯到管理与社会的同构之始,管理历史中的"传统"与"现代",管理文化中的"东方"与"西方",管理精神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对立问题"都将不再成其为问题.  相似文献   

2.
道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价值系统,两者存在价值同构,利益是价值同构的基础。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的同构的内容和方式,取决于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的同构,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上,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建立在社会的共同利益基础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同构的原则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价值同构的前提是社会利益,价值同构的结果是互利原则,价值同构的应有之义是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3.
库恩的"范式"学说具有含混性.一是"范式"的含混,一是"范式"概念的含混.前者不需消除,后者却需要避免.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与<科学革命的结构>时期的库恩思想,揭示出维特根期坦的语言游戏说和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说之间的同构性,并期望借助这种同构性来消除学界对"范式"概念含混性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对"情景合一"的发生机制,"同构说"与"移情说"作出了各有所偏的解释,而中国传统诗学的分析则比较辩证,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圆形结构说"吸收了"同构说"的合理成分,针对"移情"唯心论提出了一种"移情"唯物论.  相似文献   

5.
教育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特别同与生产力形态是同构的。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形态已发生变化,因此,高校系统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图形具有直观、简明、易懂和易记的特征,便于信息传递,不同年龄、文化、语言背景的人都容易接受,因而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读图时代的今天,社会由文字文化开始向图形文化转化,图形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同构的本质是一种"映射",通过这种映射,一个系统的结构可以用另外一个系统来表现,这就需要寻找事物之间共同联系的"基因",即寻求事物之间相应的"频率"。任何事物都像春夏秋冬的变化一样,反映出自然的节律,我们要用心灵的节律与之叩合以产生共鸣。世界因为沟通而变得温暖,同样也会因为缺乏沟通而变得冷酷,世界需要沟通,图形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7.
对于<逻辑哲学论>中的逻辑图像论,通行的理解是,图像由于与实在具有同构关系才得以描画实在.但是,说同构关系是图像能够进行描画的依据是行不通的,而应该说同构关系是对我们使用图像的方式的阐明,因此,图像及其与实在的同构关系内在于使用.从这种使用解读出发,图像的二值性、显示与言说的著名区分、逻辑句法这样一些决定图像逻辑性质的概念都可以得到妥帖的安置.与此同时,安斯康提出的对称性问题也得到了自然的解决;在此基础上,真以及涵义也能得到一种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聚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文章根据影响产业集聚的一般因素,结合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研究了长三角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空间演化路径和集聚绩效.文章认为,产业的集聚动力在于地区的竞争优势,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则加深和放大了地区的产业集聚过程;长三角的历史沿革、区位优势和中国转轨经济的体制改革特征决定了长三角省区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是产业同构;这种以产业同构为主要内容的长三角产业集聚并没有表现为省区经济之间的"重复建设"或者是"恶性竞争",基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廉价劳动力比较分工优势的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引起的外部性、市场扩大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成为区域产业同构具有正面绩效的支撑因素,但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对相关产业的绩效存在影响.文章的实证研究支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国内外语言接触研究现状,从语言接触有界还是无界、语言接触是否会产生系统的同构和对应以及语言接触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因素还是结构因素三个根本问题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并重点介绍了陈保亚的观点:语言接触涉及到词汇、语音,甚至语法,变异的“度”由结构因素决定;社会因素决定接触的深度;结构因素决定了同构和对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中,经济研究与文学研究经常互相推动。经济学著作的煽情性与修辞技术,乃至结构框架常常来自文学及文学研究,而文学研究也从经济研究那里获得了很多模式化和规律性的启示。在文学创作实践中,现实社会中的"食货"等物欲世态常常与小说文本的叙事形态达成一种同构共谋关系,发生结构层面的置换。因此,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我们应当冲破以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强势观念的束缚,不再一味地沿着"反映论"定律下的背景研究或投影研究的老路走下去,而应当别开生面地探讨小说叙述形态与社会物欲世态的同构关系,全面探讨以"食货"为重心的"物欲化"叙事形态及其结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考生”身份构建的话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语言学"转向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话语和话语研究的时代。这里的话语已不是语言学的概念,而是与话语实践联系在一起,具有人文力量与实践力量的二重性。从话语的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对"自考生"这个词为主体的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可以揭示渗透在这一话语实践中的权力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对自考生身份构建的消极影响。拨开话语的迷雾,让"自考生"这个词的原初意义显现出来,有助于自考生重建学习信心、重塑自我。  相似文献   

12.
网络媒体已成为现代人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导致自我认同基础的改变。在网络推动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球化浪潮中,固定认同元素如人种、地域、国别这类个体识别元素对自我建构的重要性日益弱化;而专业水平、价值观念、表达能力、见识水平等非固定认同元素日益重要。曾经盘踞在意识中的"绝对真理"和道德观念将被重新考察。以时下web2.0最新运用微博为例,分析在日益多元的网络环境中自我认同的复杂性,对微博个体认同中出现的新特点、新形式、新诉求进行理论探索与总结。  相似文献   

13.
教师职业认同作为教师发展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在学界往往界定不清。这与以往研究者在概念结构分析中重"归纳"轻"演绎"、重"认同"轻"职业"有关。从职业社会学视角来看,教师职业既指教学情境中的工作角色,也指社会生活中的阶层身份。因此,教师职业认同包含了工作角色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双重内涵。区分教师职业认同的工作角色与社会身份内涵,有助于推动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及教师教育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经济转型、新生代农民问题开始浮现的时期,"底层小说"的作者敏锐地把握了转型期新生代农民的思想动态,对于当代的社会现实作出了艺术上的回应.通过"身份认同"和"爱情叙事"两个关键词,来考察"底层小说"所反映的底层人群内心世界的焦虑情绪,以及两栖于城乡之际的生活际遇给他们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而底层作品通过爱情叙事这一策略来缓解主人公的身份焦虑.  相似文献   

15.
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得以持续稳定运行的前提,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形式。政治认同的建构与形成是认同主体、认同对象及相关因素的“三位一体”互动过程。政治认同主体的社会存性是其基本特质,作为集多种特性于一身的“社会复合体”,政治认同主体具有一定的利益与意义追求,同时兼具理性和非理性特质。政治认同对象是由内(政治价值理念)、中(政治制度规范、政治组织机构)、外(政治行为)三层次构成的“四位一体”结构。政治认同主体从心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政治态度)和实践(政治参与)两个维度,体现着其对政治体系的认同状态。  相似文献   

16.
合法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把合法性概念引入文化理论话语及其论争的分析,有助于揭示这些话语及其论争复杂的文化意义。晚近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和汉语新诗的理论话语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说法,尤其是以下两种代表性的理论:中国现代当文论“失语症”说,汉语新诗“西化”说。这两种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是对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同时,表露出一种对现代文化认同的深切焦虑。这种焦虑近代以来一再出现,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文化认同问题。通过对“重新传统化”与“本体安全”关系的分析,可以展现回归传统与文化认同的当代建构的复杂关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坚持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倡导一种开放的、发展的文化认同观。  相似文献   

17.
青年马克思以"犹太人问题"为切入点,揭示了现代性的双重逻辑,一方面现代性的政治革命使人从"人的依赖性社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建立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以主体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同一性逻辑"却遭到犹太人这个异己因素活生生的否定,从而也暴露了现代性"意识形态"的虚伪特征。青年马克思通过区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同而不和"与"和而不同"等范畴,洞察到了现代性解放逻辑的限度及悖论。他批判现代性的自由观,并提出了自己对自由的独到理解,他以独特的思维逻辑,开辟了现代性研究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8.
准市民的身份定位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无论在学术界还是日常生活语境中,对农民的定义有两个涵义,一是职业的,二是身份的,人们更偏向于从身份的角度理解农民。大批的农民工进城,在城市形成了一个新的准市民阶层,他们中的多数人将自己的身份定位在农村。而制度障碍、土地牵制、交往局限、社会歧视等因素,使准市民难以与城市和市民融合。长期的不融合会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影响城市化、现代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影响下,近代知识分子逐渐产生。他们一方面继承并发挥士大夫与政治密切结合、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角色认同;另一方面又开始与政治分离,向知识回归,以卓越的学术成就服务于社会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实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双向"角色认同"。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体系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哲学思想。就丰富而言,“新理学”体系既有社会生活方法论中的人与人和谐;又有“天地境界”说中的“天人”和谐。就深刻来讲,以“理”为主要范畴的“新理学”形上学体系,通过其心性论为“境界说”和“社会生活方法论”提供了“最哲学”的形上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