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墨经》中的比较方法荣伟群中国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墨经》,是后期墨家的集体著作。本文拟就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重视的《墨经》中的比较方法作一剖析,以窥探《墨经》中丰富的科学方法论。比较,是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  相似文献   

2.
《墨经》中研究的推类,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本质上相同,从一个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另外一个对象也具有该种属性的推理。推类离不开对对象的具体分析,所以《墨经》的推类理论包括有关类的理论和认识论的内容于其中。《墨经》推类理论的主要特点是非形式的,其推理规则具有不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墨经》“时”、“久”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经》中“久”对时间已作了完整、严密的界说,这几乎成了现代治墨者的定论。但总览《墨经》全文,可以发现众人之说竟大谬不然。“久”并非《墨经》所界说之时间,而只是“久”、“时”二者互相发明,从而阐发了时间的一些根本特质。 传统结论所依据的经文是众所周知的: “久,弥异时也。” (《经上》);“久,合古今旦暮。” (《经说上》)。 经文以“时”说“久”,“时”是种概念,“久”是属概念,前者宜从属于后者;然而《经说上》又云;“时,或有久,或无久”,是以“久”说“时”,逻辑从属关系与前相反,这是一个矛盾。  相似文献   

4.
童恒萍 《船山学刊》2008,3(1):93-96
《墨经》中的《经说》的“说”明显具有哲学性诠释的因素,并且在《墨经》中包含着丰富的符号学思想,有着丰富的语义学和语用学方面的内容。《墨经》是先秦百家争鸣中涌现出的一个原创的优秀思想体系,是墨家参与百家争鸣,进行科学思维的工具,对先秦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中国科技史上,《墨经》具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墨经》研究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语言分析诠释为逻辑规则或逻辑推理,这是语言学与逻辑学的混淆。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墨经》的语言分析及其与逻辑学的关系,澄清这种混淆。  相似文献   

6.
关于《墨经》作者是谁,大体有如下看法:《墨经》为墨子自著;《墨经》是墨子后学所作;《墨经》由惠施、公孙龙著。这些主张都值得商榷。《经上》和《经下》是否为墨子自著,乃为探讨《墨经》作者关键。学术界对《经说上下》、《大取》、《小取》作者已有共同意见,肯定为墨子后学所作。所以,本文先论述《经上下》为墨子自著,然后对《墨经》作者的不同意见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7.
从胡适到沈有鼎,《墨经》逻辑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两部分:与西方形式逻辑概念相对应的《墨经》逻辑学,不一致的、体现个性的墨家自己的逻辑学。两位学者在研究中纠结于逻辑的论域与《墨经》文本的关系,他们代表着一百多年中国逻辑史学科建设中的共同困惑。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逻辑学是历史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逻辑史的研究应该回到它的时代,走进文本,做文本田野工作;逻辑史的比较应该有一个公共论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墨子》一书中的《墨经》部分的分析,认为《墨经》时代,就已经有非常发达的语言观。文章从语言符号理论、语法观、语义观、修辞理论、训诂方法等方面,对《墨经》的语言理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1872—1970)把集合分为两类,第Ⅰ类是其自身可作为自己的一个元素的集合,第Ⅱ类是其自身不能作为自己的一个元素的集合。现假定T是一切不是其自身元素的集合所组成的集合,此集合定义为:任一集合T属于T,当仅仅当T不属于T。用公式表示就是:(T∈T)∧(TT)。这就是所谓罗素悖论。罗  相似文献   

10.
在姜成林教授主编的《普通逻辑学》一书第二章第二节“概念的种类”中,认为“非农业人口”是“非集合概念”(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的《普通逻辑学》第25页)。我认为答案应该是相反的、否定的。为什么“非农业人口”不是“非集合概念”而是“集合概念”呢?因为“非农业人口”不具备非集合概念的属性和特点,而恰好具备集合概念的属性和特点。对这个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寻找答案,同时,我们还可以寻找一定的可行的辨析方法来加以判定。我们知道,在思维对象也即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之间,一般都存在着这样两种近似而又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正> 《墨子》一书,尤其是《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4篇乃中国以及世界科学之瑰宝,人类之光辉,但因其文字之深奥以及有关数学、力学各方面成就之难于通晓,以致两千年来沉埋无治理者,原文凌乱失误处多,不能卒读。所以高亨教授在《墨经校诠》自序中说,“墨经自汉代以来就没人重视,没人钻研,没  相似文献   

12.
《墨经》是我国先秦逻辑思想之集大成者。近十余年来,我国对《墨经》逻辑思想的研究、挖掘更趋深入,可谓成果累累。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有些墨学研究者以西方传统逻辑的框架和术语诠释的“墨经逻辑”,是否反映了《墨经》的逻辑原貌,是令人怀疑的。本着光大里学的目的和百家争鸣的精神,我们将自己的疑惑提出讨论,以求正于逻辑界同仁。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兼名”、“一周而一不周”和“三物论式”诸项给予辨析。一、关于“兼名”《墨经》本无“兼名”之说,而只有“兼”、“体”之论,这当属事实。由于苟子对“名”有“单”、“兼”之…  相似文献   

13.
孙中原 《中州学刊》2023,(6):127-132+2
《墨经》的本体哲学,在《墨经》整体的哲学语境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主导性和决定性。《墨经》本体哲学由一系列范畴与原理构成。范畴与原理的内在关联、相互作用与逻辑论证,形成严密整体,构建起《墨经》本体哲学的理论体系。《墨经》一系列范畴与原理中,“物”(物质)、“实”(实体)、“有”(存在)、“无”(非存在)、“动”(运动)、“化”(变化)、“宇”(空间)、“久”(时间)等范畴与原理,是构成墨家认知与改造世界的范畴与原理的关键节点。《墨经》范畴与原理的理论系统,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比拟是根据联想或想象把甲事物当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从比拟的定义来看,甲事物、乙事物和“写”是比拟构成的三要素。为更好地认识比拟的语言性质,把比拟和其它辞格更好地区别开来,有必要观察比拟三要素的语言表现形式及其在比拟认识中的作用。一、乙事物是比拟表义分类的根据。比拟一般根据乙事物的不同,从表义上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例如:①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郑文光《火刑──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②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却又冲入第三峡──西陵峡了。(刘白羽《长江三…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有关女性复仇描写的篇章,但很少有人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展开深入分析。笔者认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复仇描写类型复杂多样,复仇女性的身份属类、复仇目的、复仇方式各有其不同之处,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对这一思想作了深刻的论述和发挥,而他在《论持久战》中对中日战争所作的周密系统的研究,又提供了一个个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光辉范例。 所谓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就是要在思维中正确地反映具体事物。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都是具体的。什么是具体?马克思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页)事物的多样性的统一,既包含事物自身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联系,又包含这一事物同它存在、发展的客观条件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也就是《矛盾论》中说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只有认识具体矛盾的特殊性,才能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不同质  相似文献   

17.
高亨先生是我国20世纪学术史上的一代大家。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遵循朴学方法,以文字音韵训诂为工具,研治先秦典籍,抒录个人心得,数十年来坚持不懈,取得了以《诸子新笺》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他对于先秦诸子文献的整理研究,数量既多,方面亦广,其中尤以《老子正诂》、《墨经校诠》等著作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高先生对于《诗经》、《周易》的注释研究,影响远及海外。《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诗经今注》等名著,从一个方面体现了20世纪《易》学、《诗》学的应时发展。  相似文献   

18.
明嘉靖年间张之象编纂的《唐诗类苑》,是现存规模最大、分期最完整、体系较为完备的类编唐诗总集,具有独特的编纂体例和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唐诗总集研究的整体热闹景象相比,张之象及其《唐诗类苑》的相关研究相对冷寂,其内在的学术价值并未得到学界的重视和认可。通过对《唐诗类苑》刊行四百年来的传播情况、受关注程度以及2006年前后不同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为一部体例较为独特的唐诗总集,《唐诗类苑》正逐渐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探究,其在唐诗学史上的学术价值定能进一步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9.
柯阳同志在《光明日报》七月三日发表的《关于“一分为二”的对话》一文中说:“把一个统一的事物分为两个对立面,这种方法就是分析,就是‘一分为二’。而辯证法的综合就是‘合二为一’。……所以‘合二为一’,即是综合。”“综合就是把两个对立面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认识”。“这样一种认识方法可以概括为‘合二为一’,因为这是结合两个对立面成一个统一体来认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冯契所提出的以类、故、理为框架的逻辑范畴体系的主要内容、历史来源及其特点 ,揭示冯契对《墨经》类、故、理范畴体系的创新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